身游与心游:古典诗人的性灵之旅

2020-06-08 15:43林纪莹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1期

林纪莹

摘  要:中国古代的“性灵说”是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实际上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是表达情感的,是诗人感情的自然流露;性灵的本意即是人的心灵。古典诗人在身游万里的同时亦是心游万物,在二者的融合中诗人的情感流露与表达即是诗人的性灵之旅。

关键词:古典诗人;身游与心游;性灵之旅

诗人用游历山川河湖时的所见所闻内化为自己的所思所想,在游历的途中将自己的情感通过诗词述说出来,在诗词中更加的注重自我价值的展现。“发现有我,即关心自我的主体性,言明志向,吟咏性情。”诗人在身游万里时,将自己作为主体置身于情景当中,在此情此景中,诗人的内心情感汹涌而出,而诗人对不同的情境产生的情感也不同。因此诗人在游历途中的心绪变化亦为诗人在心游万物时的性靈之旅。诗人常用山水题材的诗歌以表自己的心志,将自然景物作为自己寄托情思的意向,将内心情感通过诗词抒发出来,以诗言志。

以逍遥自在出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他一生中许多的光景都是在山川河湖中度过的。他到过许多的地方,经历过许多的事情,但他仍葆初心,在诗歌中尽情表达自己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并希望自己能够为国家作出贡献。李白在年少时曾立志想贡献自己的才智来为国家效力,但因为他不愿巴结官场中人,他并没有受到重用。于是,他只能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寄托在山川河流中,用大量诗歌来赞美、歌颂自己亲身游历过的奇山丽水。在诗人寄情山水时,不仅仅是身游万里,还是心游万象,他们将情感赋予山水,让山水活起来更显得灵秀动人。

诗人李白遍游名山大川,深受山水灵秀的熏陶,这为他一生热爱自然、漫游山水定下了基调,也孕育了他自由奔放的性格特点。譬如他的诗《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了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的气势,后两句则描绘出了李白身处青山中向远处望去的自然之景,诗中“相对”二字则赋予了两岸青山生命和情感。在此诗中诗人李白将舟中人的雀跃之情蕴含在绿水青山当中,而李白也用心感受着眼前的这一景象向远方而来的客人表达的欢迎之情,令诗人更加兴致勃勃地欣赏美景。这首诗在描绘天门山雄伟景观的同时也塑造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人物形象。当诗人自由自在地身游万里时,他们也在用心感受旅途中所见的万象所带来的价值,通过自然之景的烘托来突出自我的个性特点,表达自己游玩的心情。

许多诗人花费一生游历山河,在他们身游万里的同时,他们也是在心游万象,只有身心结合,方能有感,写出佳作,让后人在诗作中探寻到诗人的性灵之旅。诗人李白在看过许多的自然美景后,当他五十岁隐居庐山时,仍然会被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所震撼,挥毫写下《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千古佳作。据历史记载李白在被唐玄宗赐金还山离开长安之后,到各处游历,不久就正式加入道教,成为一名道教徒。为避安史之乱,李白隐居在庐山。在此诗中,“紫烟”则是委婉表达了李白虽然远离战争,但他仍然怀有对唐朝战争获胜,重新繁荣昌盛的期待。

古典诗人对节日所具有的仪式感主要通过诗词表达出来,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融汇于诗词之中。在节日里,诗人通过自己的亲眼观察,面对自然之景与世人对此节日的表现展开思考,不禁联想自己从前在此节日下的心情与如今所处的环境作对比,抒发自己的内心感想。

如唐代诗人杜牧所作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此诗生动描绘了江南清明时节的景色,当时正下着纷纷飘洒的细雨,路上的行人个个失魂落魄似的。整篇诗人采用十分通俗的语言,却深刻表现了诗人在清明时节这一天在道路上的所见所闻。当诗人“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一言未发,只是用手指“杏花村”,诗人并未言尽“杏花村”在何处,诗人是否找到,这就是艺术中“有余不尽”的表达手法。此诗是诗人清明节春雨中的所见所闻,突出了诗人的心境清冷,显示了路上行人凄迷纷乱的心境。表达了当诗人远离家乡时,每逢节日内心都会升起愁绪与思乡之情。

当诗人对世事感到困苦时,一般他们会选择游山玩水以排遣忧愁。在游山玩水中,诗人将自己的情绪通过作诗发泄出来。诗中表达了他们对世事的失望,对自己悲惨身世的感慨。

唐代大诗人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运动失败,被贬谪、流放后,身处险恶环境中仍坚持自我,作出许多感人的诗歌。也正是因为政治上的不如意,他把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志趣通过诗歌展现出来,其中著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诗生动描绘了一幅孤清冷寂的画面:在寒冷的下雪天里,山里不见鸟的飞影,路上也没有行人的踪迹,整个江面上只有一叶扁舟、一个披着蓑衣头戴斗笠的正在江心垂钓的老渔翁。在诗里,柳宗元用“雪”这一景色来笼罩一切,因为满山、满径的雪才造成“鸟飞绝”、“人踪灭”,用雪下的又大又密、又浓又厚,连原本不可能存在雪的江心充满了雪,突出了江面的寒冷。但诗人真正想要表达的不是眼前雪景的壮观,也不是老人忍受严寒在江心垂钓的勇气,而是渔翁的精神世界。即便是喜好钓鱼的人,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也是感到难以忍受的,而老渔翁竟不怕天冷、雪大,忘掉身边的一切,专心垂钓。在寂静清冷的环境中,老渔翁固然看起来显得孤独,却也凸显了老渔翁是一个性格清高孤傲的人,甚至是不可侵犯的。而这个被幻化、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是诗人柳宗元的思想情感的寄托和写照,希望自己能够拥有像老渔翁一样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此诗读之便有寒意,故古今传诵不绝”(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诗人在面对不如意的环境时,通过自然之景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把自己的性灵表达在诗歌之中。

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所写的《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归休去,去休归,不成人总要封侯。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充分体现了辛弃疾对自由的向往。这首词是辛弃疾中年宦游之作,是一首独白之词,在词中他说出了自己中年了却还未实现自己的抱负,他想要放松自己的身心去高楼上避愁,登上高楼后却发现原本的忧愁没有消散。他本想回到家中退休,却看到许多的人还是想要在边塞上立功,获得一份功名利禄,他也因此对自己想要悠闲过日子产生了自我怀疑。他在痛苦之下明白自己不必要等到做成封侯的功业才可归隐,实际上此独白传达出了词人无法作出大成就的愁苦。但当他看到浮云自由自在飘动时,烦恼也跟着消散,而在这一首诗中诗人也寄托了他希望自己也可以像浮云一样自由逍遥,不为名利权势而烦恼。许多的诗人、词人也像辛弃疾一般将自己不被大家所理解的内心的痛苦用文字表达出来,将自己怀才不遇的沮丧心情暗含在诗词当中。

但山水之景不仅可以派遣诗人的不愉快心情,还会让诗人想起自己的理想抱负,对生活重新充满向往。无论诗人身处何方,他们不会忘记自己是国家的一份子,始终关心着国事,想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

宋代的豪放派诗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教诲我们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告诉我们在朝堂上做官时,要为百姓着想;身处僻远的江湖时,要为他的君王所担心。豪放派的诗词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不再像以往诗人喜欢含蓄的把内心所想藏在诗里,豪放派的诗人更多的是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他们将自己的内心獨白直接说出来,体现在诗上。即使他们直来直往,但他们依然心思细腻。当身处官场,他们会关心百姓生活;当身处低处,他们依然记得自己应该要为君王分忧解难的使命。即使诗人身处何种境地,他们依然怀有为国为民的理想抱负。

诗人王昌龄曾通过一首边塞诗《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光,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来表明自己的心志。诗人从描写景物入手,用意向“明月”勾勒出冷月照边关的凄冷景象,而此景象在诗词中也很常见,例如“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诗人王昌龄以“万里长征人未还”点明边塞与内地的距离相隔遥远,而“人未还”则使诗人联想到战争尚未结束,人们难以过上和平的生活,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在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将希望寄托于有才干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人想到如果袭击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如今健在,绝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阴山。在此诗中,诗人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达出自己对久戍边疆的将士的深厚同情和对战事早日结束、恢复边关和平生活的期盼,诗人还在诗中流露出自己对朝廷不能选贤举能的不满,整首诗中洋溢着诗人王昌龄在看到艰苦边塞生活时的爱国激情。

宋代大臣文天祥在被俘经过零丁洋时,面对着眼前的景色,他将自己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写在诗《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首诗是文天祥誓死明志而作的诗,前两句诗人在回顾自己的一生,为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而感到悲哀。面对被俘虏的痛苦,诗人最先想到的是为自己多年来没能为国家做出贡献而感到的遗憾。从整首诗中,诗人体现出了国破家亡的悲痛与自责和自叹命运的无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表明诗人即使身陷危机,仍会选择为了国家的前途命运牺牲自己,表现了诗人的人格魅力与令人敬佩的爱国志士慷慨赴义之情。诗人面对眼前对自己不利的场景时,心里想到的是自己尚未实现抱负的遗憾和为国牺牲的勇敢。在诗人实现理想的途中,他们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这是诗人在身游万里与心游万物后仍然坚持的性灵。

综上所述,大多数诗人的一生都在游历山河,即身游万里。诗人在身游万里的同时,得到了更多的人生感悟,此谓心游万物。当诗人身心同游时,他们会明白自己在游玩途中的性灵变化,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而性灵变化是无止境的,不同的诗人面对不同的景色产生的心灵感悟是不相同的。从诗歌探究的角度看,性灵之旅亦诗人内心世界的成长之旅,探析诗人性灵变化,即可知道诗人作诗风格变化的原因。

参考文献:

[1]梁讯,王红岩.“性灵说”的回顾与反思[J].社科纵横,2009,24(11).

[2]胡饶红.浅谈李白山水诗中的情感表现[J/OL].北方文学(下旬),2017(0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