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与语境视角下英语对话教学探究

2020-06-08 15:43冯少民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0年6期
关键词:对话教学语境小学英语

冯少民

[摘要]在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教师要合理使用教材,从“挖掘课程资源,丰实文本内涵”“基于文本内容,构建主题语境”“依托对话文本,设计多样活动”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理解句意,习得语言,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關键词]文本;语境;活动;对话教学;小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8-0051-02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让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换言之,就是教师要合理使用教材,创设真实语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学习语言,不断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以北京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I likethe shape》第三课时的教学设计为例,笔者着重就教材文本处理和教学情境创设进行实践与探究。在教学中,笔者将文本语境迁移到课堂中,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魔术,帮助学生在观察、思考、猜测、交流中理解句意,习得语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课例实践

1.教学背景分析

这单元的话题是“形状”,教学主要从“不同特征物品的数量”“某种物品的外观”和“某个图形中含有什么形状”三个方面展开。这节课是该单元的第三课时,主要在观察形状、摆形状的语境中,帮助学生运用“What shapes do you see in…?“I see…”的句式询问并回答看到的某种物品的形状及数量,同时复习、巩固“square,rectangle,star,triangle,circle”五个关于形状的词汇。学生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FIow many starsare there'?”“There are…”等句式,这对于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前两个课时的基础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因此教学重点定位在正确理解功能句型的使用语境,即应该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本节课的功能句型。因此,如何有效地为学生呈现功能句型的真实语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用语言做事情”就成为本节课设计的核心问题。

三年级学生爱活动,具有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等特点。在设计活动时,笔者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真实语境,激活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以学定教,依生而动”。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基于文本解读和学情分析,笔者将教学日标没计如下。

(1)学生能够听说、认读、运用“square,rectangle,star,triangle,circle”五个关于形状的词汇。

(2)学生能够通过唱歌曲、变魔术、连线说、当老师、粘物品等活动,运用“What shapes do you seein…?”“I see…”的句式进行询问与应答。

(3)学生能够就设计物品有何形状、喜欢与否及其原因等进行交流和分享。

(4)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图形的多样性,有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What shapes do you see in…?”“I see…”的句式进行问答。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就设计物品有何形状、喜欢与否及其原因等进行交流和分享。

3.教学过程

确定教学日标和教学重、难点之后,笔者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来完成,它们分别是“歌曲导入,渗透话题”“情景体验,习得新知”“适度操练,夯实基础”“初步运用,模拟交流”。

步骤(1):歌曲导入,渗透话题。

笔者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与学生一起哼唱《I likethe shapes》这首歌曲,在愉悦的气氛中就“形状”这一话题进行讨论,复习、巩固与形状有关的单词,之后又通过“听一听、举一举”的游戏活动,了解学生对词汇的掌握情况。

步骤(2):情景体验,习得新知。

“What shapes do you see in…?”这一日标语,只有在不能看清物品由何种图形组成的情况下才能产生询问的需求,而课本提供的主题图,学生一看便知由何种图形组成,语境感较弱。因此,笔者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人手,创设“Let's do magic”的语言情境。笔者充当魔术师,利用手中神奇的纸,将它变成数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网形乃至星形。在此过程中,学生感知、理解、尝试运用“What shapes do you see-in…?”句式进行交流。最后,笔者利用这些形状组合成一个机器人,粘贴在黑板上,用日标语与学生共同描述机器人都有什么形状。

在此过程中,学生运用“What shape is it?”“Howmany…are there?”句式进行交流,内容丰实,不断深入。

在学生充分理解日标语的基础上,笔者适时带领学生回归文本,处理对话中的疑难句,纠正“ship”和“shape”的发音,进一步强化日标语言,深化学生对语言的使用。

步骤(3):适度操练,夯实基础。

这一环节包含两个活动:一个活动是学生将手中的虚线图,用彩笔连出图形之后,用日标语进行交流与分享。连线成图,让学生再次感知各种物品的形状;交流与分享,内化日标语言,做好语量的积累,为真实交流搭好支架。

另外一个活动是“Do you want to be a teacher”。学生走上讲台,提问:“What shapes do you see in…?”通过观察和思考中,其他学生给出答案,发表白己的见解。学生专注活动,积极思考,勇于发言,沉浸在交流与分享中,进一步内化语境。

步骤(4):初步运用,模拟交流。

教师与学生一起观看Meffy利用形状拼摆物品的视频。Meffy利用三角形和正方形拼出了帐篷、风筝、城堡等物品,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之后,学生利用信封中教师提供的形状,动手制作物品,并与大家进行分享。

二、课例反思

1.基于文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文本中主题图上的房子形状显而易见,没有用“What shapes do you see in…?”交流的必要性。因此,笔者依据文本语境,创编了“Let's do magic”的活动。一张小小的纸,通过操作变成了各种形状。这里,笔者将文本情境创造性地移植到课堂中,使学生在撕纸、折纸、梳理、粘贴的过程中习得语言,理解句意。

2.主题语境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这节课,笔者以“某个图形中含有什么形状”为话题,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利用“Sing a song,Let's do magic, Link and say, To be a teacher and Let'smake things”等活动,创设“观察形状、摆形状”的主题语境,夯实了学生的语言,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拓宽了学生关于形状这一话题的视野。

3.从学生特点出发,设计多样化的活动

笔者从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水平出发,通过唱一唱、变一变、连一连、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在说、学、玩、演、唱、做中,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技能,提升素养。这里,笔者充分利用多元智能理念,基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个性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关注全体学生的和谐发展。

三、教学感悟

1.挖掘课程资源,丰实文本内涵

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教学材料、支持系统和教学环境等。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深入分析教材的文本资源和图片资源,进行创造性整合与运用,可以为学生创设既新颖又熟悉的对话情境,达到以旧引新、灵活运用的日的。此外,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英语对话教学中引入实物资源,可以使情境更真实,能将语言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问、释疑,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资源可以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令学生耳日一新,对学生更具吸引力。因此,在英语对话教学中,情境创设不应局限于教材文本,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融入形式多样的学习资源,引领学生感知、理解、内化与运用语言。

2.基于文本内容,构建主题语境

主题语境是一种围绕某个中心话题而创设的学习语言环境。它用一条线索把英语教学中的各个教学环节有机地衔接和串联起来,使课堂教学呈现出较好的整体性。主题语境的核心是让学生在良好的、具有高動机的环境中进行语言学习,强调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主张语言教学的情境化。英语课堂中主题语境的创设应立足于教材文本内容,挖掘文本主题内涵,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评价机制创设统一的、完整的、连贯的、真实的主题语境,使学生在和谐的主题语境氛围中学有所乐、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3.依托对话文本,设计多样活动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因此,在进行对话教学设计时,教师应依托对话文本,围绕主题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情境,并在情境中设计相关的问题与活动。问题与活动的设计要围绕核心素养展开,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教材文本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教学日标的重要材料。深入解读教材文本,了解教材文本提供的各类信息,是教师进行对话教学设计的前提。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水平和教学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补充、删减、替换、调整,创设连贯、真实、完整的主题语境,丰富学生的整体感知,在多样化的对话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特约编辑 木清)

猜你喜欢
对话教学语境小学英语
对话教学使课堂更精彩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