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坪方言中“顫皮子”一词来源初探

2020-06-08 15:43严珺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1期

严珺

摘  要:华坪县地处四川和云南的交界地带,当地文化融合了川文化和滇文化,并反映在了方言词中。“顫皮子”一词来源于四川方言中的“顫灵子”,经过语言的发展演变,在华坪方言中有了特殊的表达。本文对“顫皮子”一词的发展进行简单梳理。这个词的使用表现出华坪方言的独特性和融合性,折射出了当地人鄙视爱出风头,攀附权贵之人的社会心理,也体现了当地人正直豪爽的性格。

关键词:华坪汉语方言;西南官话;巴蜀文化;顫皮子

华坪县隶属于云南省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金沙江中段北岸。东接四川省攀枝花市,南望楚雄,西通丽江,北与宁蒗县泸沽湖毗邻。当地人口除了少数民族外,汉族大多数是从四川迁移入县城境内。[1]因此,华坪县当地汉语方言融合了四川和云南汉语方言的特色,特别是与四川南部的汉语方言关系密切。地方文化的丰富多彩往往体现在生动形象的方言词中。“顫皮子”一词在华坪县方言词中具有特色。本文将对“顫皮子”一词进行探析,并分析其所包含的精神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

一、词性和使用情况

在华坪当地方言中经常会使用“顫皮子”[t?han213phir 31ts?53]1来形容那些爱出风头,爱多管闲事,特别让人讨厌的人。“顫皮子”也可以去掉“子”而单独说“顫皮”,二者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在语言实际使用中,“顫皮子”一词会根据不同的语境变换使用。

例句:(1)他就是个顫皮子,在大家面前抢风头。

(2)他是个顫皮,大家都不喜欢他。

(3)你看他就去老师面前顫了。

(4)他这个人太顫了,讨厌得很。

在以上四个例句中,(1)和(2)可以归为一类,“顫皮子”和“顫皮”在句子中作名词,两句话的意思是一致的。在华坪方言中,“顫皮”和“顫皮子”是混同使用的,可以带后缀“子”,也可以不带“子”。但是从词汇的感情色彩和说话习惯来看,后缀“子”往往会表示较强的语气和感情色彩。类似的词还有贱皮子[t?ian213phi31ts?53]1 :指下贱、卑鄙的人;拌盘子[pan213phan31ts?53]1:指话多、啰嗦的人;岔巴子[t?ha44pa44ts?53]1:指笑得非常夸张,好长时间都停下来的人。

从说话意图来看,“顫皮子”的重心是在“顫”字上,在华坪方言中也可以把“顫”字单独使用,省略后面的“皮子”。在(3)句中,“顫”单独使用变成动词,意思是他跑到老师面前去出风头了。“顫”字也可以解释为去老师面前打小报告。在这个句子中,“顫”字可以算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另外,在(4)句中,“顫”字前面加入了程度副词“太”,表示太怎么样了。按照汉语的语法规则,(4句)中的“顫”可以理解是形容词。总之在华坪方言中,“顫皮子”一詞的使用时灵活多样的,“顫”字也显得更形象。

二、“顫皮子”一词来源探析

语言是文化的反映,汉语方言中的词汇往往能够从侧面反映当地的经济文化生活和社会交往情况。据《华坪县志》记载,清乾隆十年(1745年),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等地大批汉民避战、逃荒来到华坪。至嘉庆年间,汉民已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大量汉族人口的入迁,让华坪当地的文化融合了中原文化和巴蜀文化的特点,特别是巴蜀文化的影响最为深刻。[1]加之华坪县属于云南省,又与楚雄州接壤,也受到滇文化的影响。不同文化的融合让华坪县的地方文化包容性特点明显,开放的文化氛围培养了当地人追求创新,敢闯敢干的精神。

(1)“顫”字的解释

“顫”字在现代汉语中表示颤抖的意思。但是在西南官话成都方言中有爱出风头的意思。《汉语方言大词典》中收录:顫有爱出风头,好表现的意思。比如,几姊妹中就数幺妹儿最顫。也就是说幺妹儿最爱出风头。[2]在华坪汉语方言中,“顫”字也有爱出风头的含义,但是根据语境的不同又会有不同的意思,并且都是贬义。与其意思接近的一个词叫“谄尖咄势”[t?han53t?ian44to31??31]1。这个词多形容一些攀附权势,爱在权势面前进谗言的小人。可以推测,华坪话中的“顫”本意应与成都方言中的“顫”相同,但是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偏向于贬义。通常,爱出风头的人都会被别人看作另类,看成不好的人。另外,“顫”在华坪方言中读音与“谗”、“谄”相近,这类词折射出来的文化心理就是对那些虚伪的人的鄙视和唾弃,同时也表现出当地人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2)“皮”字初探

“皮”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记载:剥取兽革者为之皮。“皮”的本意为野兽的皮。在现代汉语中,“皮”的含义被扩大,通常表示某一物体的表面,如树皮、书皮。或者指某些薄片状的东西,如面皮、饺子皮。“皮”字也引申出形容词的词性,有顽皮之意。在各地的方言中,“皮”有多种含义。《汉语方言大词典》中收录:“皮”字在西南官话中表示“慢”的意思,比如云南玉溪、腾冲等地方言会说:“你怎么这么皮。快当点嘛!”意思是你怎么这么慢。在四川方言中单独的皮字,也有此意。民国十八年《衢县志》卷八《风俗志·方言》:“事缓曰慢曰疲。音如皮。”[2]可见,皮与疲是相通的,随着语言的变化,皮取代了疲字,有了缓慢的意思。在华坪方言中,“皮”通常用在抱怨或者对某人持负面评价的语境中。比如评价某人性子皮,不仅是说他做事速度慢,效率低,也是在说他性格温吞,处事不够果断等。这与华坪人追求做事雷厉风行,敢闯敢干的风格是相违背的。因此,“皮”总是带有贬义的感情色彩。

(3)“皮子”的多种含义

华坪汉语方言中“皮子”一词,大致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身体的皮肤,比如说:“你是不是皮子痒了!”意思是你的皮肤是不是紧了,需要挨打。在这里,“皮子”就是皮肤的意思,说某人顽皮也可以用“皮子痒”来表达。二是指某一物品的表面,通常“皮子”会说成“皮皮”。比如水果皮皮[?ue53ko53phi31phi44]1。这两种用法都来自于西南官话的成都方言。根据《四川方言词典》中的收录:1983年第六期《四川文学》中:“你打嘛,老娘的皮子是遭打厚的,不怕得。”唐枢《蜀籁》:苦瓜削皮子拐了,丝瓜抠瓢子也拐了。”[3]前一句是皮肤的意思,后一句是表面的意思。“皮子”作为第二种含义时,也可以说成是“皮面”。唐枢《蜀籁》卷四:筛子皮面的话。明朝李贽《焚书·读书乐》:“夫读书论世,古多有之,或见皮面。或见体肤……”。[3]可以推测,“皮子”一词与“皮面”一词有关,在唐代到明代的书中多可见“皮面”一词,明代以后随着白话文的发展,口语化的演变,“皮面”在口头语中多用为“皮子”,表示表面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