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优秀传统文化血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20-06-08 15:43蔡清林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0年6期
关键词:融合

蔡清林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品德学科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找準切入点,善于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二、紧抓关键点,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三、把握生发点,注重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方式。

[关键词]传统文化血脉;品德学科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8-0077-02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余年生生不息、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功不可没。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笔者拟从任教的品德学科,就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谈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找准切入点,善于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

纵观整个《品德与法治》统编教材,除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集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之外,我们还要注意选择适切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教学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髓融入其中,以丰富学生情感和提升思想境界。

1.从文化文学处找。如在一、二年级教材中,多课有“宝典箱”这一版块,收录了“欲穷千里日,更上一层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志者事竞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古文句和《静夜思》《望月怀远》等古诗,这些古诗文语言凝练,读起来朗朗上口,要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美、节奏美,还要感悟到其中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文化精髓。

2.从民俗名人处找。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是中国人”的单元体验活动安排了四项活动,通过“分享家乡美食”“唱唱家乡美景”“说说家乡人的故事”,最后让学生的思想和激情在活动四“中国梦,少年志”中升华。活动时,教师指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的美味饮食、民歌民谣、为建设家乡做出杰出贡献的名人等,在了解传统民风民俗的基础上,感受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同时向家乡的科学家、艺术家等名人学习,吸收他们的民族文化智慧,学习他们的传统美德。教材中还讲述了李时珍、扁鹊、张仲景、华佗、梅兰芳、钱学森等,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将数千年的生命时空纳入同一生命时空中,使之升华、凝练。

3.从传统节日处找。传统节日是弘扬民族精神、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最佳时机,更能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既有专门介绍传统节日的课文,也有穿插在课文中的章节,既有汉族人的节日,也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如一年级上册第15课《快乐过新年》第二部分“大家一起过春节”介绍汉族人春节时有穿新衣、包好运饺、贴春联等习俗,第三部分“多样的传统新年”介绍了少数民族的传统新年,如傣族人过泼水节、藏族人在藏历新年跳锅庄舞、苗族姑娘在苗族新年时挑稻花鱼看望父母、蒙古族小姑娘给长辈献哈达,在让孩子们了解传统节日习俗时,还要教育他们感恩父母、长辈、社会。

4.从名胜工艺处找。建筑文化与科技文化、文学文化、民俗文化等一起构成传统文化,他们紧密相连,相辅相成。许多建筑以其独具特色亘古不变、承载历史的“品德”屹立于华夏沃土之上。二年级上册《我爱家乡山和水》中提到的“500岁的楼阁”以及《傣家竹楼的传说》中的“傣家竹楼”,二年级下册《我爱我的祖国》中讲到的北京八达岭长城、《可爱的家乡》中讲到的“西安大雁塔”“南京中山陵”等,这些名胜古迹、民居建筑,折射出历史的悠久、建筑的精致设计,反映出华夏建筑文化的多样、智慧和深层的情感。传统工艺和风味小吃是一个地区或者是民族的文化表征,是传统文化多样性的具体体现。如二年级上册第14课《家乡的物产养育我》中的马头琴、竹编、藏袍、千人糕、竹筒饭,第16课《家乡新变化》中的传统手艺糖画、剪纸、说快板、演地方戏等,他们来自民间,为民服务,将实用与审美融为一体,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

当然,找寻这样的教学资源的路径还有很多,如古代科学、书法艺术、历史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紧抓关键点,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

除了上文陈述的比较显性的表现传统文化的地方之外,我们还要根据教材内容,深入挖掘体现传统文化的教学资源。

1.体现核心思想理念。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大力弘扬核心思想理念,如仁爱、诚信、正义等。如一下第4单元体验活动《拥抱你我他》中同学之间、邻里之间的“生活小剧场”,“一二三,抱一抱”游戏,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我们不需要阐述哪一种基本思想理念,但要让学生体验并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团结、礼让等。再如四上第6课《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在教育学生为家庭着想,主动为家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之时,学生的责任意识以及将来走上社会的担当意识都会增强。

2.体现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如一下第12课《他们需要关爱》中要让学生认识残疾人,关爱残疾人,并结合全国助残日了解《残疾人保护法》,使学生既能感悟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又从小接触有关法律法规,树立法治意识。

3.体现中华人文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大力弘扬中华人文精神,鼓励人们向上向善,促进社会和谐。如二上第6课《班级生活有规则》的实践活动“把约定做成文明棋”,把守规则变成互助、不吵闹、认真做操等具体的行为,使学生在游戏中涵养文明。同样在四上第10课《正确认识广告》可以教育学生要诚信待人,第12课《低碳生活每一天》可以教育学生俭约白守等。

三、把握生发点,注重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方式

1.推进德育一体化。通过德育课程教育、社会生活体验、育人平台构筑、红色文化引领等多维路径,从校内到校外、从课上到课下、从教师到学生,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推进,实现“四个一体化”:初步构建起德育学科课程、学科德育课程和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四位一体”实施体系,实现课上课下一体化。注重“活动”与“渗透”,强调“实践”与“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活动中成长,实现知情意行一体化。着力构建家庭——学校——社区德育网络,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社会,加强“学校教育一社区教育一家庭教育”立体化平台建设,建构协同育人新平台,实现教导团队一体化。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弘扬新四军“铁军”精神,彰显“红色文化”特色,积极开展“德育教学同频共振,聚力打造红色校园”主题活动,实现继承创新一体化,使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同在新时代熠熠发光、生生不息。

2.探索传承新路径。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是国家和民族的永恒使命。就品德学科而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需要更多的让传统文化教育从书本走向生活,以更加接地气的方式呈现。如教学《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道德与法治》四上第10课)时,安排了“身边 污染小调查”这一环节,包括“我们的发现”“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我们的建议”四项调查内容,看似和传统文化教育没有丝毫关联,但是在调查过程中、教师指导中,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是非曲直的價值标准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提高,而这些正是华夏文明几千年来延续下来的血脉和精神。品德与法治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环节如“运用你的经验”“学习伴成长”“设计合作活动”等,都需要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将爱国情怀、奋进品格、和乐风范、高尚情操等融入其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润泽学生。

3.构建发展新体系。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存在陈旧过时的东西,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如教学《家庭的记忆》(《道德与法治》三上第12课)“传统节日中的‘家…这一内容时,出现了两个“不和谐”的声音:一是某学生说收到了一个让自己惊诧的大红包,一是某学生说父母为了去爷爷家还是姥爷家吃团圆饭而争吵。收压岁钱、吃团圆饭、放爆竹等等是我们这辈儿时也是现在的孩子们最向往的事情,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给压岁钱或许也是腐败的阵地,为吃团圆饭去男方还是女方过节都会争得天翻地覆甚至闹离婚、城市里都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了等诸多现象,给了本是美丽的春节增添了许多无趣,这就要求人们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因此在进行融合教育时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使之与现实、与时代、与当代文化相融相通。一是读经典涵养性情。把学生的日光和思想引向经典杰作,让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深深扎入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迅速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二是讲行动储备情感。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是践行的文化,现在许多孩子在父母的宠爱下,养成看问题和处理事情自私白利的习惯,通过定期组织志愿者服务、敬老院做简单义工、帮助社区整理环境等活动体验奉献关爱的内涵,从而理解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永远不忘怀师长教诲、父母养育、朋友相助。三是加强媒介广泛传播。在发挥课堂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广播、网络、宣传栏等校园传媒,广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以纪念馆、博物馆为基础,建立校外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并定期举办演讲、沙龙等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青少年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的深浅,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未来。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和日常的教育中,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淋漓尽致地发挥,熏陶塑造学生的人格品德,是每一个教育T作者的历史责任。我们应该肩负起这一重任,从发展中前行,在发展中进步……

(责编 韦淑红)

猜你喜欢
融合
两个压缩体融合为一个压缩体的充分必要条件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宽窄融合便携箱TPFS500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融合的工业
“四心融合”架起颐养“幸福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