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方舱患者的感谢信引出的故事

2020-06-09 04:55陈健编辑青鸟
科学生活 2020年5期
关键词:李昕李医生方舱

文/陈健编辑/青鸟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这是一场义无反顾的出征,上海向湖北派了9批1640名医护人员奔赴武汉。英雄逆路行,丹心战疫情。上海市东方医院援鄂医务工作者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全力以赴救治患者,打好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同新冠病毒作殊死搏斗。

我这里要对李昕医生说一声“谢谢!”

方舱中的李昕医生:

我是2月9日进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的,之前在家隔离,有发热、胸闷的现象。通过社区进了方舱医院,刚进来看到这么多人,我十分害怕、恐慌,心跳加快,晚上无法入睡,造成血压升高。那天晚上突然身体开始发抖、出汗、腿发软,我马上让护士叫医生。那天是李昕医生值夜班,当她了解我有糖尿病时,急忙叫护士测血糖,原来是低血糖。她急忙拿来牛奶、点心让我吃,不久血糖升起来了。她不放心,在我床边多次问我情况,当她发现我情绪失控、焦虑时,就安慰我、疏导我,解释新冠肺炎不可怕,只要有好的情绪、好的营养就能战胜它。

我每天打胰岛素,因为来方舱时间长,笔芯药用完了。她了解后跟指挥部联系,多次反映我的情况,最终让我得到相应的治疗(指李昕医生想方设法为患者转院一事——笔者)。如果不是心里时刻装着患者的医生,是做不到这些的。

还有一事也想说一说。因为我被隔离,但家里还有86岁的双亲,且都有心血管疾病,当我得知李医生是心内科的医生,就向她问询了我父母用药情况。现在问医问药的大事小事,我都马上想起她,离不开她了!像她这样有爱心、不计得失的医生值得赞。医者仁心,她认为医务工作者不仅是治病,还帮助患者稳心定神,才能更好地救助他们。

山川磅礴任风雨,砥砺前行抗病毒。实际上,我认识她是因为看到防护服上写着“加油武汉”;看到她们疲惫的样子,我心都是痛的:自己的儿女也这么大!她们舍小家为大家,谢谢医务工作者!为了武汉,你们都是英雄!

患者 汪芸清

求证事情原委

看完感谢信,笔者被信中流露出的真挚情感深深打动。找到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队员、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医生李昕,请她还原事情经过。

原来,汪阿姨经由社区2月9日进入武汉客厅方舱医院,但因为不习惯大空间里日夜亮灯,加上她的血糖忽高忽低,李昕医生非常担心阿姨的病情一旦加重,就可能会有不测。

作出这个判断,是因为李医生十分清楚患者的治疗窗口期不可错失,她说一些年轻人最终不治,也与窗口期没抓住(忽视)有关。方舱医院没有输液治疗的安排,而汪阿姨入院后一星期,CT显示肺部的状况依然停滞不前,看来口服药对于她作用不大。于是,李医生连续几天寻求方舱医务部的帮助,寻求输液等临床治疗的机会。终于,在医疗队执行队长孙贵新等医生的努力之下,阿姨成功转至中南医院住院治疗。

因为觉得李医生不仅治病还治心,汪阿姨在方舱医院里大事小事都爱咨询她。因此,哪怕休息,李昕医生也常常通过帐篷值守人员为汪阿姨开医嘱,还加了微信;汪阿姨把自己年迈的父母拍的片子、吃的药,陆陆续续发给心内科医生李昕看,征求她的意见;2月24日住进中南医院后,汪阿姨拿到药、参加临床试验,都要拍成图片,让李昕医生一一验过。汪阿姨住进方舱医院半个月,自从低血糖那晚以后,天天说“李医生,您带孩子来黄鹤楼,我带你们转。”“阿姨,真淳朴,真善良!”李昕医生笑着说,“现在我都成了阿姨的‘家庭医生’了。”

这些细节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汪阿姨对李医生说:“你在医院肯定是受欢迎的医生,你性格好,不怕烦。‘医者仁心’,我觉得说的就是你。”

3月3日,汪阿姨的肺部CT显示已经明显吸收了。

猜你喜欢
李昕李医生方舱
消失的阿森
Characteristics of a kHz helium atmospheric pressure plasma jet interacting with two kinds of targets
看病
方舱日记
情满方舱
情满方舱
李医生走了多日以后
一种整体式垂直扩展方舱结构设计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Explosive Network in the Shaped Charge Warhead
又一个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