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由奇迹构成

2020-06-09 12:07金莹
书城 2020年6期
关键词:魔芋哥伦布柑橘

金莹

日剧《我们由奇迹构成》海报

《我们由奇迹构成》是二○一八年秋季档的日剧。男主人公相河一辉是一名研究动物行为学的大学讲师。他会在上班的途中被河边正在对话的青蛙耽搁;会在课堂上让学生“头脑风暴”,讨论并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比如斑马条纹的奇异用途;会在双休日召集学生去森林里进行野外调查,用以木塞制作的发音器召唤枝头的鸟儿,搭建连接两片树林的空中过道,等待小松鼠穿过“马路”来寻觅另一边大树上的肥硕的松子。相河养了一只名叫“乔治”的乌龟,从孩提时代起便与他同住,每晚入睡前他都会和乔治聊天。他热爱美食并热衷于探索其背后的故事,因为一颗蛀牙,他纠结起拔牙的事儿,展开了一系列奇妙的思考。除了课堂和森林,相河的生活场景里多了定期要去的牙科诊所。所长水本育实小姐是现代社会努力生活的代言人,她出生于牙医世家,毕业后自力更生创立诊所,在从事基础牙科诊疗的同时也涉足高端牙齿美容业务。为了诊所的运营,她的生活充实有序,有时也紧张焦虑。遇到相河之后,水本小姐心中的平衡在不经意间被打破了,她因为无法接受相河说她是“兔子性格”而频频哭鼻子。

整部剧就像是相河生活的流水账,每一集都可以独立。在无法免疫欲望诱惑的大部分社会人眼中,相河是一个怪人。生活节奏很慢的他一直专注于发现眼前的各种纯粹的美好。相河一辉的扮演者高桥一生有着招牌褶子笑容,他说自己演这部剧的每一天都很喜悦;对观众来说,看得也很治愈,如同服用了“益生菌”(“一生君”的谐音)。

一只背部升着船帆的乌龟(佛罗伦萨老楞佐图书馆的一件木制品的局部)

龟兔赛跑是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对它的解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河告诉水本医生,兔子是为了证明自己比乌龟厉害才去和它赛跑的。有小朋友追问相河,兔子后来是真的睡着了吗,乌龟为什么不去叫醒它,万一兔子是晕倒了呢。相河的回答彻底颠覆了我们已经熟悉的套路,他从动物行为学入手解释,乌龟的视力所及只是头部上方几厘米的范围,原来它看不见兔子,在乌龟的世界里根本没有兔子!在几厘米高的世界里,乌龟享受着慢慢前进的快乐。相河看似不动声色的朴素说明却高调地抛出了他的人生态度,这让水本医生又惊又气。

这一段有趣而充满智慧的对话,让我想起了在意大利看到的一只奇特的乌龟。在佛罗伦萨与美第奇家族相关的大部分建筑里,都有一只背部升着船帆的乌龟,通常以图案的形式镌刻在大门上,有些还伴有拉丁文“Festina Lente”,前者是后者的图样解读。如果从字面直译,这一欧洲古老的格言意指缓慢地快进,接近于英文的“hasten slowly”、日文的“ゆっくり急げ”。中文里则很难找到一个成语或谚语可以进行类比式的概括,其所蕴含的内容比“欲速则不达”要丰富得多。这是美第奇家族的座右铭,时刻提醒他们以此为行动的准则。美第奇家族被称为文艺复兴的教父,在科西莫·美第奇(Cosimo di Giovanni de Medici,1389-1464)和洛伦佐·美第奇(Lorenzo de Medici,1449-1492)时代抵达了顶峰,他们长袖善舞,家族中走出了三位教皇、两位法国皇后;他们多财善贾,为了洗涤在大量财富积累过程中产生的罪恶而投身于宗教救赎和艺术赞助的道路,从而催生出大量宏伟的教堂建筑和绘画巨作。根据古罗马历史學家苏维托尼乌斯(Suetonius)的著作《罗马十二帝王传》(De Vita Caesarum),“Festina Lente”是奥古斯都大帝用以警诫士兵的箴言之一。学者普遍同意印着“蝴蝶和蟹”图案的金币是以这句格言为主题的,蟹象征稳定和力量,蝴蝶象征轻快和迅疾,标志着明君应当拥有的品格。美第奇家族是佛罗伦萨的实际统治者,马基雅维利也要为他们唱诵赞歌。他们对这一格言的图像化处理选择了船帆和乌龟,科西莫·美第奇和洛伦佐·美第奇相信这一古训帮助他们树立起两种意识,首先是在做事之前要定下目标,决定之后便不怀疑也不恐惧。其次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放慢节奏并享受其中。简而言之,深思熟虑后再做决定,一旦决定就扎实推进。无论是在家族经营、艺术赞助,还是国家事务管理方面,美第奇们都贯彻了这一主张。

二○一四年在巴黎索邦大学参加了一场以“新千年的六种备忘”为题的文学讲座,更让我体会到了这一格言所代表的处世态度。讲座题目取自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1923-1985)未完成的遗作《新千年文学备忘录》,他于一九八五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在启程去美国演讲途中突发脑溢血去世。卡尔维诺完成的部分为五个章节,讨论了文学中应当珍视的品质—轻、快、精确、形象和繁复。索邦大学的讲座特地增加了一组备忘为“慢”,再次强调了卡尔维诺本人对这一拉丁文格言的喜爱。卡尔维诺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里说:“从青年时代起,我个人的座右铭就一直是那句古老的拉丁文格言:慢慢地赶(Festina Lente)。也许,比起这句子的文字和意念更吸引我的,是它的符号的暗示性。”卡尔维诺所欣赏的图案表述是海豚与船锚,与美第奇家族一样,都是一动一静,且和海洋有关。卡尔维诺还提到了人文之王、鹿特丹的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 Roterodamus,1466-1536)和威尼斯出版家阿尔杜斯·马努谛乌斯(Aldus Manutius,1449-1515)。伊拉斯谟在他的《格言集》(Adagiorum collectanea)里用长文解释了“Festina Lente”。伊拉斯谟将《格言集》称作自己的笔记,不停地添加资料补充,并不急着出版。作为用纯正的拉丁文写作的古典学者,他本人是贯彻“慢慢地赶”的典型。阿尔杜斯则是一名学者式的印刷商,年轻时在罗马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十五世纪九十年代来到威尼斯。一四九五年,他与当地著名的印刷商陶瑞萨尼(Andrea Torresani dAsola,也是阿尔杜斯的岳父)正式成为合作伙伴,创立阿尔丁出版社。出版社使用海豚与船锚为商标,刻印在每一本出版物上,在一百年中印刷了约一千种古希腊古罗马的经典。阿尔杜斯还设计并普及了十五世纪教廷档案室所使用的一种以草写笔风为基础的活字,此种笔风的特征是向右倾斜,由此演化成后来著名的斜体(italic)。阿尔杜斯用斜体字来印刷八开本图书,使得书籍的阅读和携带更加便利。

一五○七年,伊拉斯谟写信给阿尔杜斯,商讨再版他翻译的两部戏剧,欧里庇得斯(Euripides)的《赫卡柏》(Hecuba)和《伊菲革尼亚在奥利斯》(Iphigenia in Aulis)。这两部作品最初由巴黎印刷商出版,虽然销售一空,但他并不满意,因为其中有很多错漏。伊拉斯谟在信件中与阿尔杜斯讨论翻译过程和学术细节,两人建立起一种学术的、完善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一五○七年十二月,两部戏剧再版付梓,伊拉斯谟又提出希望阿尔杜斯出版他手头正在修订补充的《格言集》。在阿尔杜斯的邀请下,伊拉斯谟前往威尼斯协助工作,两人在繁忙、嘈杂的印刷作坊中共同生活和工作了九个月。由阿尔杜斯召集成立的学术团体“新学会”里的成员们还向伊拉斯谟提供了无私的帮助。根据伊拉斯谟的自述,初到威尼斯时他只带着草稿,刚从古典著作中摘出来的格言尚凌乱不通。若是没有同行学者提供的资料和阿尔杜斯的倾囊相助,仅靠他的一己之力根本无法完成高质量的编辑再版工作。《格言集》的第二版于一五○八年出版,伊拉斯谟盛赞阿尔丁出版社的专业表现和阿尔杜斯的学术精神。这一出版过程很好地解释了“Festina Lente”的本意,伊拉斯谟认为海豚与船锚作为阿尔丁出版社的标志再合适不过了。

在相河波澜不惊的生活日常里,蛀牙成了一场“人生危机”,无法畅快享受美食的他决定先去师长介绍的牙医诊所探个究竟。他积极参加了水本医生开设的趣味课堂,课堂的本意是用欢快简单的方式向家住诊所周边的小朋友介绍牙齿保健的基本知识,告诉他们定时看牙的重要性。有一位小朋友提问为什么蛀牙在日语里是“虫齿”,相河为一时愣住了的水本医生解答说先人想象牙齿里有虫,引起了疼痛。小朋友的提问也挑起了相河的探索欲望,其后几天他都在思索“虫齿”之谜,直到有一天在回家途中超市发放的降价促销单让他灵光乍现。传单上印有“39 sale”字样,在日语里“39”的发音为“sankyu”,和英语的“thank you”一致,原来是用数字来表示“感谢大酬宾”。在这一番启发下,相河对“虫齿”做了新的解释。“虫齿”在日文中也可写作“虫食い歯”(虫吃掉的牙齿),发音为“むしくいば”,五个平假名的发音与日语里的数字6、4、9、1、8完全吻合。这五个数字相加为28,恰是人类拥有实际功能的牙齿总数28(不包含智齿颗数)。相河再一次以自己的方式自由解题,他不关心正确答案,却沉浸在解答的乐趣中。他这种不按规则出牌的思路,倒是提醒我们数字与文字、文化的紧密关系。数字的背后可能隐含着许多奇妙故事。

这让我想到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数字“1492”。在这个年份里,洛伦佐·美第奇把自己的次子、七岁的乔万尼(Giovanni di Lorenzo de Medici,1475-1521)安排进教会。乔万尼八岁时成为大主教,十六岁时被任命为红衣主教,并成为后来的教皇利奥十世。由他开始实施和发放的救赎券,最终导致了宗教改革和天主教会的内部分裂。一四九二年四月,洛伦佐去世,文艺复兴的热潮开始消退。这一年也是西班牙历史上重要的年份。从公元七一○年阿拉伯战士登陆直布罗陀以来,穆斯林西班牙的历史绵延了漫长的八个世纪,它最后一个繁荣期—奈斯尔王朝的首都是格拉纳达,所以格拉纳达也是穆斯林西班牙最后的象征。一四九二年一月二日,在阿尔汉布拉宫的清晨,阿布·阿布杜拉·穆罕默德十二世(Abu Abdallah Muhammad XII)回望着自己的城堡,落下最后的叹息。这是一个在欧洲绘画和舞台上曾经上演过无数遍的场景,文学家、艺术家和历史学家都喜欢描述它。由西班牙卡斯蒂尔女王伊莎贝拉联合夫君完成的收复运动使西班牙实现统一,迈入帝国时代。正是因为解决了阿拉伯人的问题,西班牙才有了余力赞助哥伦布的大航海。一四九二年十月十二日,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一九八七年,这一天被定为西班牙国庆日。哥伦布的大航海在各种意义上开启了世界性的大交换,使世界成为今日之世界。

一九九二年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五百周年之际,西班牙马德里举行了欧洲文化节,塞维利亚上演了世博会,巴塞罗那举办了奥运会,这一年的西班牙仿佛成了世界的中心。意料之外的是,原本轰轰烈烈的纪念活动却引发了大量批判的反响。哥伦布的雕像遭到涂抹,庆祝活动遭遇抵制,那位机敏的探索者的正面形象变得扑朔迷离起来。其实早在哥伦布大航海的两百年后,法兰西学院就组织过若干次论文竞赛,来探讨美洲的发现对世界来说是福是祸。有一种意见提到,一四九二年把世界置于商业和科学的启蒙道路上,也在歐洲引起物价飞涨和疾病传播,给土著民族带去颓败和死亡。二○一七年我在日本东京神保町的泽口书店,淘到一本出版于一九九二年的哥伦布传记。该书翻译自法国学者米歇尔·勒盖纳(Michel Lequenne)的著作,作为日本创元社“知的再发现”双书系列的第二十一种,由日本学者大贯良夫监修,翻译成日文后出版。泽口书店堆放了大量关于大航海的出版物,唯独这一本小巧且插图丰富,店主以当时发行价约二分之一的价格(650日元)出售。其实我国也在二○○○年引进并翻译了这本传记,内部章节排列与日文大体一致,唯独书名很不相同,中文版为《哥伦布:大西洋的海军元帅》,日文版为《哥伦布:圣人还是破坏者》。在大贯良夫撰写的序言里,也提到了一九九二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五百周年纪念时世界认识的变化:在欧洲人看来是征服伟业的地理大发现,对美洲大陆的先住民来说却并非如此,中南美洲的书籍中,一直用“入侵”一词来描述。西班牙得知后,便不再用“发现”一词,改用“两个世界的相遇”。而大贯良夫认为,更贴切的表述应该是“三个世界的相遇”,还需要加上非洲。因为大量非洲奴隶随着大航海航线被运送到欧洲本土,开始了其漫长而艰辛的受奴役生涯。的确,哥伦布航海的副产品是扣动了病毒大交换的扳机,美洲土地上的印第安人免疫机能薄弱,在对欧洲病毒尚未形成抵抗力前经常生病和死亡,无法作为好的劳动力使用,身强体壮的非洲人则马上成为替补,并形成了此后长达数世纪的奴隶贸易和三角贸易体系。不过,大贯良夫认为,后来世界的进展与哥伦布最初的意图并不同,随后而去的欧洲人展开了很多活动,今日的境况正是历史的复杂产物。哥伦布已不是个人,而是一个概念,一种标签,是五百年间历史全体的象征。哥伦布的名声不会灭亡,他一刻也不会被遗忘,这是他伟大和幸运之处。但是在他死后所引起和招致的罪行要由他来负担,也是他的不幸。

二○一九年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的书店,看到两本装帧精美的图册书籍在特卖,原价一百十八元,现价十元,分别是百家出版社的译书《法兰西千年史》和《美利坚千年史》。用非常优质的铜版纸印刷的,掂在手上感觉重达三四斤。由于是特价中的特价书,全书用玻璃纸塑封,不能试读。除了便宜价格的诱惑,我也很好奇如此厚重的美国千年史里的内容。二○一二年暑假在美国华盛顿的乔治城大学访学,经常在周边走动,在一些建筑物的外立面和地面上,很容易发现刻有各类“保护”和“历史”字样的提示,邀请路人停下脚步关注这些记载美利坚历史的场所。校园正门的对街是肯尼迪的家族教堂,他遇刺前参加的最后一场弥撒就是在那里。从后门走出去,不到五分钟是水门大厦,一直沿着街区走上四十分钟便可抵达林肯纪念堂。这个国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离乔治城大学都不远,很适合在天气好的时候散步前往。除了中轴线上的国会山和一系列出名的博物馆,还有国家档案馆,记得当时国家档案馆正在做的特展主题是“移民”,悬挂着华人移民头像的巨幅海报相当醒目。原本以为美国热衷于标注和表达历史的好习惯在这本《美利坚千年史》里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可惜拆开之后才发现作者的国籍是英国,在全长八百三十一页的体量中,一○○○年至一五○○年的部分只占据了十八页。当然,哥伦布的页数不会缺席。如果这是一本美国人编撰的千年史,历史描述的布局又会有何不同呢?是不是必须将美洲的发现视为美洲发展过程中独特的转折点,才能消除它在欧洲史上的传统矛盾地位呢?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三百周年的一七九二年十月,坦慕尼协会在美国纽约开会,为哥伦布竖起了世界上的第一块纪念碑,哥伦布成为美国式历史使命感的标志,并用来显示其满怀信心、沿着建国道路前进的里程碑。四百周年之际,美国人在芝加哥召开了世界博览会,又名哥伦布纪念博览会,自动洗碗机获得了首奖,法拉利跑车和爆米花让人目瞪口呆。无论文学作品和艺术绘画把哥伦布塑造成何种形象,美国都一直在建构自己的“哥伦布”。

相河的学生都各有烦恼,其中一位为毕业后的出路而纠结,是留在东京做一个普通的工薪一族,还是回到乡下老家继承魔芋制作工坊,一直下不了决心。相河外出做田野调查时,誤打误撞地来到了这位学生家的魔芋厂。相河被魔芋的历史和制作过程中的种种奇迹感动,正是工厂主人们对魔芋代代相传的执着,才使得魔芋经过一千多年仍得以保留在我们的餐桌上。相河告诉学生,制作魔芋也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

公元五世纪,随着佛教的传播,花魔芋由僧人从中国带回并引种到日本。作为一种有毒性的涩味极烈的植物,聪明的人们发现了使用草木灰来去毒和去涩的处理秘方。魔芋学名蒟蒻,日本习惯用平假名写作“こんにゃく”,近年来因为其低热量和肠胃“清道夫”的功能,发展成为风靡世界的减肥食品,如同有魔力一般,所以中文俗称其为“魔芋”。在日本的室町时代,魔芋作为精进料理,是仅限在寺庙和皇宫提供的高级素食。后来织田信长将其染色,做出了红色的魔芋,一改其单调色彩。如今日本人爱食的肝刺身的替代素食就是另一种染色后的魔芋,混入鱼露,切成薄片,不仅形象逼真,而且沾上麻油和大蒜之后,日本民众对其口味的接纳度很高。到了镰仓时代,魔芋才被摆上平常百姓的餐桌。水户藩中岛藤右卫门发明了将魔芋干燥后制成精粉的技艺,使原料的储藏和运输更为便利,也奠定了魔芋产业的基础。“二战”后魔芋成为支撑日本农村经济复苏的支柱。近两年来,日本的从业者们为了抓住在欧美的商机,还发明了用魔芋做的意大利面,命名为“禅意面”,魔芋面染上各种蔬菜汁,成为菠菜面、胡萝卜面等,再一次展示了日本料理的创造性。而我们现在饭桌上深受喜爱的“素鲍鱼刺身”并不是豆制品,也是魔芋制品,由魔芋加上海藻精华等胶原蛋白做成。

像魔芋这般的奇妙植物很多,它们的生长和传播史在无形中影响了整个世界。从伊比利亚半岛旅行回来之后,我就对柑橘燃起了莫名的热爱度和求知欲。第一次接触西班牙橙子,是在托莱多长途汽车枢纽站的咖啡馆。为了补充旅途中的维生素C,我询问是否有橙汁,可能是语言沟通的问题,老板居然给我上了一盘甜橙,卖相看起来并不吸引人,表皮有些粗燥,摸起来软软的,切开之后却是肉质饱满、香气四溢,鲜度和甜度都让我喜出望外,价格也十分亲民。此后,每次去超市或服务区,我都不忘买上几个橙子或榨上一杯橙汁。在西班牙,咖啡馆有一种早餐套餐是一个可颂,同时配上一杯咖啡和一杯橙汁。我甚至一度觉得,西班牙人喝橙汁一定比喝水多。

教皇利奥十世

二○一九年在福冈的纪伊国书屋觅到一本介绍柑橘历史的书籍,为原书房出版的“食”的图书馆系列丛书的一种,是英国学者克拉丽萨·希曼(Clarissa Hyman)所著。根据作者的学术调查,整个柑橘(citrus)家族起源于喜马拉雅地区,如我国滇西、印度阿萨姆等。古希腊古罗马便有种植柑橘的记录,但仅限于装饰性的目的。公元五六八年,日耳曼人的一支伦巴底人(Lombards)入侵亚平宁半岛,导致罗马人的豪华庭院都遭破坏,地中海南部的柑橘也因此消失。七世纪左右,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徒将各种柑橘的品种带到北非和西班牙,复苏了柑橘的种植技术,又融入波斯的灌溉手法,才使得柑橘重新在地中海复兴。十五世纪后,哥伦布大交换使橙树登陆美洲并开始种植。中国区分出了酸橙和甜橙,而关于中国产的甜橙是如何传入欧洲的目前并不太清楚,一种说法是西班牙建筑家卡斯提耶(Johan de Castillo)在十六世纪下半叶将一颗甜橙带到了里斯本,欧洲所有的甜橙都是它的后代。李约瑟评价说,柑橘从中国的对外传播是一段史诗般的故事。

中国很早就有对柑橘的记录,古人发现橘是一种地域敏感的植物,所谓南橘北枳,即水土相异,不可迁徙,它的这一特性成为楚人屈原歌颂的对象。一一七八年,南宋永嘉太守韩彦直写下世界上第一部柑橘著作《橘录》,记录下中国的园艺栽培技术在提升柑橘美味上的贡献。竺可桢提出柑橘作为判断历史气候的物候信息,历史地理领域的学者围绕柑橘的种植展开了中国不同朝代气候变化的研究。

在我国拍摄的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里,以“水果”为主题的一集重点提到了神奇的柑橘。柑橘庞大的家族最初只有三个成员—香橼、橘和柚。橘和柚产出了橙,橙和香橼则是柠檬的祖先。在自然界的机缘巧合下,两两之间的结合,以及不同代柑橘家族成员之间的结合都有可能产生出一个新的柑橘品种。柑橘的生长进化分为自然野生和人工栽植,我国的先民从夏代开始就掌握了柑橘栽种的知识。由于柑橘的细胞不到一分钟便可以实现互相融合,所以任何两个品种都可以杂交。自然界漫长的变迁中,基因汇集、交织,或因山川海洋阻隔,或因无缘媒介即使同处一地也无法延续,来自随机的渗透和交流是一种奇迹。一八二○年,脐橙在偶然间诞生,这一类光长肉却没有籽儿的橙子便是来自自然的奇迹赠予。其后人类通过嫁接技术帮助无籽的脐橙传宗接代,也满足了我们的口腹之欲。如今,柑橘家族还在不断壮大,从纽荷尔橙、丑橘到沃柑,每年都有新的品种面世。

《我们由奇迹构成》中,相河一辉的父亲在他三岁时去世,母亲不知如何教育和养育这个从小就与众不同的孩子,在一个傍晚谎称出门去买章鱼而一走了之。十一年后偶遇相河的爷爷,她才回到家中。她没有向相河坦白自己是他的母亲,以家政妇山田的身份来照顾相河的日常起居。相河在上大学那年办理出国交流手续时偶然得知山田女士的真实身份。作为吃货的相河从不吃章鱼,因为对他来说,章鱼与母亲的不辞而别是同义词。在弄清了母亲在他三岁时“消失”的真正原因后,这对母子实现了和解。如同相河所说,父母的相遇、结合和生下他的概率,他能出现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奇迹。《我们由奇迹构成》的日语原文是“僕らは奇跡でできている”,硬译成中文为“因为奇迹,我们才成为我们”。奇迹的“迹”, 从原始的字面意思来解释是足迹、印记、痕迹,是一种记录和证明。这部剧所呈现的每一个小小的故事,无论是人世间还是自然界,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个平凡的日常,都是连续发生的奇迹,而我们就是奇跡的证明。

猜你喜欢
魔芋哥伦布柑橘
柑橘家族
被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
自制咸柑橘润喉去火
减肥“神器”――魔芋
魔芋不可盲目食用
魔芋优质高产栽培管理技术研究
阿尔及利亚将实现柑橘自给自足的目标
印度柑橘产业不景气
哥伦布没老婆
哥伦布与新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