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心理视角下的大学校园交通治理

2020-06-09 12:19张占军杨华陈诗伟
关键词:大学校园

张占军 杨华 陈诗伟

【摘  要】校园道路有别于一般市政道路,其交通管理亦呈现出独有的特点。论文从交通心理从发,着眼于分析广大师生在参与校园交通中的心理状况,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配合以科学的规划和管理,从而更科学、更有效地开展校园交通治理。

【Abstract】Campus road is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municipal road, its traffic management also presen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traffic psychology,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the majori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campus traffic,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coordinates with the scientific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so as to carry out the campus traffic management more scientifically and effectively.

【關键词】交通心理;大学校园;交通治理

【Keywords】traffic psychology; university campus; traffic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0)02-0013-03

1 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纵深发展,尤其是高校扩招后,校园人数激增、校园面积增大,加之办学模式走向现代化、开放化,校园交通环境日趋复杂,校内交通事故频发。因校园交通状况不佳导致的其他问题也逐渐增多。国内外各高校都根据本身实际制定了符合本校特点的校园交通治理方案,确保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和师生出行安全。针对校园交通参与主体的心理特点合理规划校内道路和功能区,及时更新换代交通安全设施,引导交通参与人正确认识交通心理学,严格遵守交通安全法规,安全有序出行,营造安定和谐的校园交通环境。

2 交通心理和大学校园交通治理概述

2.1 交通心理学

交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是研究交通参与者(驾驶人、行人、交通管理者和规划者)在交通现象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交通心理是人类在特定交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心理反应,即道路、车辆、行人、交通设施和当前景观等复杂条件下所形成的交通环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

2.2 大学校园交通治理

大学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在半封闭的校园内,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小型社会化”空间,校园环境治理首要任务就是交通治理。国内外高校都制定了符合本校特点的校园交通治理方案,治理措施单一,效果较差,师生普遍满意度较低。目前大部分的研究都着眼于技术层面、管理与政策等方面,措施仅仅立足于交通的管理、设施及道路的完善、布局的调整等,真正着眼于作为交通参与主体——人的举措很少,着眼于主导人的行为的思想和心理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3 大学校园交通心理特点

3.1 大学校园交通的特点

3.1.1 空间有限且布局复杂,师生人数众多,人流车流混合通行

进入21世纪以后,各高校普遍扩大了校区面积,增加了招生人数,校园师生人数普遍较多。校内教学区、生活区毗连,各校新建校区一般人为将两个区域做一个距离性的隔断,但仍然处在一个校园之内,师生上、下课时,处于隔离区之间的道路人员、车辆大规模聚散。校园道路功能多样化,人流量明显大于车流量,但车流影响师生出行安全。

3.1.2 校内车辆保有量大幅增加,车辆通行高峰有规律可循

高校教职工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城市限号出行等交管规定致使教职工拥有第二辆车的比例持续增大,部分高校老、旧校区停车难、出行难的问题凸显,新建校区在功能区域设计、地下车库建设等提前考虑,情况稍好。工作日上、下班,周末(高校公共属性)等时段成为校内道路车辆通行的高峰时段。

3.1.3 师生通行需求差异性大

大部分学生仍采取步行、骑自行车等方式,学生普遍认为校内道路重点为人的通行,故在上、下课高峰期时道路多为步行和骑行的学生占据,车辆通行缓慢,部分高校为保障行人安全进行了临时的交通管制。教师有工作时间的要求,希望能够驾车以缩短通行时间,对大规模的人流无可奈何,对校园管理部门的交通管制不理解、不配合。

3.2 参与主体的交通违法心理特点

大学校园交通的参与主体是学生、教师和学校校园交通治理部门,其他校内商家、职工家属等人群也参与其中。

3.2.1 学生的心理特点

①车不敢撞我。车不敢撞行人是学生的普遍想法和认识,实际上是一种危险的侥幸心理。大量的交通事故显示车辆将行人撞死、撞伤的情况较多。普遍的现象是,各校都在主要路口设置了红绿灯,车辆基本能严格按照交规出行,但学生遵守“红灯停、绿灯行”规定的凤毛麟角。②从众(随大流)。对校内交通指示灯和管理规则,看到其他学生没有遵守,觉得自身亦无遵守之必要,更有甚者,驻足等待红绿灯的同学会受到同行学生的嘲笑、戏弄。受这种心理暗示的消极影响,行为自觉的个性完全消失,不遵守交通规则成为无意识的“随大流”。

3.2.2 教职工的心理特点

①学生应该礼让我。受中国传统尊师重教的影响,教师认为学生应该尊重老师,礼让老师。因校内车辆绝大多数都是教职工车辆,学生见到车辆也应该礼让,受此心理的影响,部分教职工麻痹大意,导致出现了校内交通事故。②警察奈何不了我。国内高校校内道路暂时没有纳入市政道路进行管理,所安装的抓拍设施、红绿灯设施等交通安全设施多为学校建设,校内管理部门无执法权,也不能从违章处罚上约束教职工。

3.2.3 校园交通治理部门的心理特点

①熟人思维。国家交通管理法规、学校交通治理管理规定摆在那里,自己的教职工、自己的学生,理论上应该会遵守其规定。对于违反校内交通管理规定的,也只能对其批评教育了事,能放一马就放一马,若真出现交通事故,再协助地方交管部门处理。②我也没办法。执法权缺失,对师生违法行为不能作出有效处理,对师生反应强烈的问题能及时进行处理和反馈,但对涉及交通安全法规等深层次的问题则缺少解决办法。

3.2.4 其他人员的心理特点

为保障校园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有序,大学校园生活区还存在商家和职工家属等人员。校内商家因受学校管理和约束,一般情况下能够遵守学校管理规定,且因商人逐利心理,一般会避免出现麻烦事,平常出行会格外小心。教职工家属与学校教职工一起生活,成为学校的一份子,其基本反映出的利益需求和行为特点也和教职工类似,这里不再讨论。

3.3 大学校园交通路径选择的就近、就便心理特点

因学校功能分区生硬,相关机构和部门不均衡地分布在校园各处,校内道路通行频次、拥堵程度等都存在差异,师生根据自身需求对道路和交通的管理也有不一样的要求。

3.3.1 成本最低(最优化路径)心理

师生在通行上主要关注的是安全、便捷、省时、路径最优(最短路径、平路优于上坡路)等方面,在选择路径时也会按照这些要素进行选择,但路径最短、时间最短是一般意义的关注点,部分师生开始就近、就便穿行,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现象,即“淌出一条路”,久而久之部分“淌出的路”被建设成了一条正式通行的道路。

3.3.2 路径选择偏好和回避拥堵意识

师生一般选择自己长期通行的道路进行通行,表现出了明显的偏好;对于部分偏僻、安静而畅通的道路通行人次长期较少。特殊情况是,对于校内道路、设施和布局掌握不够的人,如新进教职工、新生等可能会有一个摸索的过程,路径选择的偏好性不明显,但“从众”“随大流”出行的情况较为普遍。

3.4 大学校园交通的其他状况

大学校园交通除以上特点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情况,如校内商家由于其趋利心理,经常会占道经营,从而扩大自身店面空间和形象,从而获得更大利益,一定程度上给师生出行带来不便;有损坏且没有及时修复的交通标志、车流人流产生的噪声都对交通参与者有消极的影响,各校响应也有部分措施解决这部分问题。

4 交通心理视角下的大学校园交通治理对策

4.1 大学校园交通规划(环境心理引导)

4.1.1 避免视觉错觉

校园既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场”,更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场”。校内文化设施、生活设施、交通安全设施、临时的设施等交织在一起,交通参与者容易产生视觉和错觉。一是针对校内分叉路口多的情况,建立健全完善的交通引导标志,确保交通参与者第一眼就能确定目标方位;二是对设施交织的区域,交通安全设施要严格按照现行交通法规规定设置在醒目位置;三是针对易错、易于发生视觉错觉的指示要重点关注,如校内限速标志、禁止鸣笛标志等应该增加数量,确保交通参与者能实时把握。

4.1.2 符合參与主体需要

大学师生作息时间较为规律,需要重点监控时间节点比较一致。校园路径规划、交通安全设施建设上都应有所侧重,同时对交通管理要采用“不同时间段、不同规定”的模式,如夜间、寒暑假等时间段,校内交通安全设施启用与否、红绿灯时间间隔设计等,都要从尊重客观事实的角度进行实施。

4.1.3 符合就近心理的选择

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需求是管理部门、服务部门的目标追求之一。路径设计上,在充分保障师生出行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让师生走“捷径”(最短的路、最省时的路);对部分危险因素,师生可能去“淌出一条路”的地方,要加强师生行为教育,并通过物防的手段进行阻断,严禁师生通行。

4.2 大学校园交通宣传教育

大学校园交通宣传教育是引导师生正确认识交通法规,规范出行的有力手段,同时是提升师生交通安全意识,防范交通安全事故的有效措施之一。

4.2.1 标识标语

校内的交通安全设施本身对师生是一个长期的、潜在的安全教育,长期耳濡目染,形成一个固定的心理暗示。区别于市政道路的强制性规范的特点,校园交通标识还要结合学校自身文化、特色,让师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形式出现,让师生在心理上主动接受、主动参与,通过正面引导来加强潜在的心理暗示,从而提升师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形成正确的、成熟的交通心理。

4.2.2 专题辅导教育

目前,高校普遍重视提升师生交通安全意识,防范交通安全事故风险。多形式、多渠道提升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成为学校主管部门的日常工作之一。①“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权威人士现身说法。校地、校警联动,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交通安全观,形成正面心理暗示。一个比较成熟的做法是邀请当地在岗的交通警察到校开展交通法规、事故处理等内容的宣讲,因“权威”心理的影响,教育效果远比校内教师宣讲好。②专场活动,震撼师生心灵。在特定的时间点、时间段,开展特定的交通安全教育活动,让师生产生心理共鸣,从而强化内心正面的、积极的交通心理认知。如专题的交通事故展览,通过现场图片和文字说明,让师生感受到交通事故的巨大破坏力,通过“同理心”的引导强化心理暗示,避免自身发生交通事故。

4.2.3 活动实践

引导师生参与到交通治理中,增加参与者的体验感,加强已经形成的交通心理。“我来做交警”“交通公益行——小红帽交通引导员”等一系列活动,不仅帮助参与人了解交通管理的内涵、模式,更对交通违法行为的特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从执法者的角度加强自己遵纪守法的积极心理暗示。

4.3 大学校园交通违法干预

4.3.1 提升执法人员的交通心理认知,以人为本执法

执法过程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交通参与人的交通心理出发,引导交通参与人避免产生交通违章。据陕西法制网[1]报道,2020年新冠肺炎期间,汉中市两名辅警模范执法高速路漂流的湖北籍货车司机受到表彰,这就是以人为本开展执法的典型事例。

4.3.2 对交通违法的干预

交通违法是机动车、非机动车驾驶人和行人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影响交通路况的行为。①批评教育。对于轻微违章行为,虽然违反了交通安全法规,但未造成安全事故,且违章主体积极认错、改正的,应当以批评教育为主。执法者要帮助违章人认识到错误及违章的危害性,认识到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警示其遵守交通安全法规,避免违章。为了更好地倒逼师生遵守校内交通管理规定,各高校开始设置黑名单制度,对多次违章、屡教不改的师生进行通报批评,对违章的车辆一定期限内限制通行等[2]。②按照交通安全法规进行处罚。对于造成一定危害的违章行为,因校内管理单位缺乏执法权,多通过地方交通管理部门进校执法,严格按照交通安全法规进行责任划分,对违章行为按章处罚。如在校内发生的车损、车撞人、追尾等各类型事故,因都存在危害后果,须明确责任划分,校内交通管理部门此时主要进行配合处理。

4.4 大学校园交通的其他治理

4.4.1 加强校内交安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校内交通安全设施作为学校安保物防建设的一部分,普遍受到各校重视。校园交通管理部门要针对出现的违法行为特点、频次等对设施分布进行调整,同时对损坏的设施及时修理,确保正常使用[3]。

4.4.2 加大对商家占道经营的整治和交通噪声的治理

对于商家占道经营而影响通行的行为,各高校作为校园主管单位一般都能与当地城管部门联合执法,校内多部门联动对其整改等来妥善解决。教学区域一般禁止车辆通行,对行人也相应的有校规校纪约束,校内交通噪声得到有效控制。

5 结论

交通心理对校园出行有潜在的影响,校园管理部门需要通过多渠道、多手段的方式加强师生的积极心理引导,引导师生遵守交通法规,保障校内交通顺畅,避免出现交通事故。交通参与主体要认识到交通心理的积极作用,加强学习,用积极的、正面的心理暗示影响自身,共同为维护好安全、有序、和谐的交通出行环境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陕西法制网.将湖北司机被困高速安顿到服务区,2名高速辅警获记三等功[EB/OL].http://www.sxncb.com/html/2020/yaowen_0215/289007.html,2020-02-15.

【2】姜元刚,胡瑞丽.高校校园交通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J].高校后勤研究,2018(1):43-44.

【3】焦媛媛,何鑫.从交通心理学角度优化道路线型设计[J].城市道路与防洪,2012(10):9-12.

猜你喜欢
大学校园
新媒体语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创新路径研究
浅析大学校园热微环境
紧凑型大学校园人居环境规划策略
湖南科技大学校园文化纪念品开发设计研究
微信的大学校园文化传播价值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与防范措施
山西大同大学校园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意识形态理论视角的大学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