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巷水库枢纽溢洪道总体布置研究

2020-06-10 08:18
治淮 2020年4期
关键词:消力池溢洪道高程

张 波

(水利水资源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 蚌埠 233000)

1 工程概况

江巷水库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境内池河上游,江淮分水岭北部,是一座以灌溉、供水为主、兼顾防洪等综合利用水库。江巷水库总库容为1.30 亿m3,灌溉面积71.59 万亩,枢纽工程等别为Ⅱ等,工程规模为大(2)型。江巷水库是驷马山引江灌区的上游反调节水库,为双水源水库,除拦蓄当地径流外,还结合驷马山引江工程,提引长江水源补充入库。水库建成后,为定远县境内提供生活、工业和农业灌溉用水,年均供水量约2.41 亿m3,通过水库控制调度,结合下游河道整治,可将池河上段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1]。水库枢纽工程主要建筑物有拦河坝、溢洪道、灌溉涵洞、生态放水设施等。

2 枢纽工程设计方案简介

江巷水库拦河坝坝型为碾压式均质土坝,坝顶高程48.00m,最大坝高17.33m,坝顶长度4900m,顶宽8.0m,上下游边坡1∶3.0,大坝迎水面坝坡为混凝土预制块护坡,背水面为混凝土框格草皮护坡,背水面坝脚设置贴坡排水体。

溢洪道布置在池河右岸岗地,中心线桩号坝3+546。溢洪道的轴线与坝轴线垂直。控制段采用平底开敞式控制闸,底槛高程为40.2m,闸室顺水流方向长20m。控制闸共12 孔,单孔净宽8m,中墩厚1.5m,缝墩厚1.0m,闸室边墩厚2.0m,闸室总宽度为118m。

溢洪道闸室下游出口经2m 宽平段后以1∶4 的斜坡与第一级消力池连接,平面上底宽由114m 扩大到126m,扩散角8.17°。一级消力池池底高程36.0m,池长41.8m。一级消力池出口为30m 长混凝土过渡段,顶高程37.0m。过渡段下游壅水坝顶高程37.8m。二级消力池池底高程34.2m,池长26m,池深0.5m。一、二级消力池及中间过渡段两侧均布置钢筋混凝土悬臂挡墙,挡墙高5.4~7.0m。二级消力池后为长50m 混凝土海漫,顺水流向长50m,底宽126m,底坡1∶100,护底高程由34.7m 渐变至34.2m;海漫末端布置防冲槽,槽深2.5m。防冲槽下游接尾水渠,尾水渠底宽126m,边坡1∶3.0,底坡1∶1000。平面上尾水渠由长20m 直段和中心线弧长200m 的转弯段组成,转弯段中心线转弯半径700m,向左侧转角16.37°后与池河下游河道相接。

在溢洪道一、二级消力池间新建跨泄槽交通桥连接两侧道路,新建交通桥共计8 跨,单跨16m,桥面高程43.0m,桥面宽7.5m。

溢洪道出口河道拓宽修整治理长度约610m,纵坡3/10000。河底设计高程在溢洪道尾水渠(桩号0+490)末端为34.2m。整治段河道底宽由126m 渐变至100m,河道两侧设计边坡1∶3.0[2]。

江巷水库特征洪水位及下泄流量见表1。枢纽平面布置示意图见图1。溢洪道设计方案和修改方案三剖面图见图2。

3 模型设计

为保证流态相似,上游模拟至溢洪道以上约0.60km,横向模拟宽约0.85km。下游河道模拟至坝下约1.6km。本模型遵循重力相似准则,并按几何相似进行模型设计,采用正态模型,模型比尺为1∶80[3]。溢洪道采用有机玻璃或白果木制作,消力池、桥墩等建筑物采用塑料板制作。

表1 江巷水库特征洪水位及下泄流量表

4 枢纽泄洪设施试验研究成果

4.1 设计方案试验成果

溢洪道上游流态良好。一级消力池两侧在5年一遇洪水时有回流区,其他工况无回流区,一级消力池各工况下消能效果良好。二级消力池各工况下消能效果均不明显。设计洪水、校核洪水时新建公路桥对水流略有影响。溢洪道上游0-50 断面,设计洪水时表面最大流速达1.7m/s,可能造成冲刷;下游河道底部水流流速较大,可能会对河道造成冲刷;江巷水库工程尾水整治段长约610m,之后为池河老河道。整治段河道底宽约100m,而池河老河道主槽仅宽约30m。故尾水整治段后河道泄流能力不足,壅水严重。

4.2 修改方案一试验成果

因设计方案消力池消能效果不理想,修改方案一即对消力池结构进行了修改。消力池底高程从36.0m 降为34.2m;池底长度由25.0m,加长为26.0m;消力池前斜坡由16.8m 加长为24.0m,消力池两侧挡墙扩散角增至10.62°;取消二级消力池;一级消力池海漫高程降为35.8m;公路桥桥面高程为43.5m;公路桥桥后为长70m、i=0.02 的斜坡至防冲槽。上游抛石防冲槽上游增加长为26.5m 的C20混凝土护坦。

该方案消力池消能效果较设计方案有一定改善,但各工况下(除校核洪水时)消力池左右两侧均有直径约为10m 的漩涡,不利于消力池消能效果的发挥。5年一遇和20年一遇洪水时,公路桥至0+200 断面右侧有一回流区。5年一遇洪水时,水流出消力池后跌落,水流与下游衔接不畅,下游河道水流垂向流速分布有所改善,但底部流速仍较大。

4.3 修改方案二试验成果

修改方案二在修改方案一的基础上,将消力池池底高程进一步降低至32.2m,消力池与溢洪道底板仍按1∶4 的坡相接,消力池长度加长至36.0m;在消力池前增设一排高为1.0m,宽为1.2m,间距为1.0m 的消力墩。尾坎高程34.2m,与下游河道高程保持一致;公路桥桥墩与尾坎的距离仍保持为4.0m。消力池边墙右侧与溢洪道右边孔边墙一致,左侧与生态放水闸边墙一致。消力池尾坎后,边墙向两边扩散,角度与修改方案一一致。

该方案消力池消能效果较修改方案一有进一步改善,除5年一遇和20年一遇洪水时消力池左侧仍有直径约10m 的回流区外,其他工况消力池消能效果良好。下游河道水流流速垂向分布良好,表面流速大于底部流速,但设计洪水时,防冲槽处表面最大流速达2.35m/s,底部最大流速达2.18m/s,仍会造成冲刷。

图1 江巷水库枢纽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2 江巷水库溢洪道设计方案和修改方案三剖面图

4.4 修改方案三试验成果

修改方案三将弧形闸门改为平板闸门。消力池边墙的扩散角缩小为4.723°;消力池底高程保持32.2m 不变;池前以1∶4 的坡与溢洪道底板相接,斜坡段长32.0m;池底长32.0m,尾坎高程为34.2m,与公路桥底板高程一致;消力墩布置与修改方案二一致;公路桥后以i=0.02667 的斜坡与防冲槽相接,防冲槽底高程为33.0m;防冲槽后40m 为直线段,之后以i=1/600 的斜坡与池河河槽相接。尾水整治段长约610m,底宽由126m 渐变为100m,两侧岸坡为1∶3,堤顶高程为39.5m。生态放水闸与溢洪道出流分开。

该方案各工况下消力池两侧回流区基本消失,消力池消能效果良好。水流出消力池后无明显跌落。防冲槽流速较其他方案减小,设计洪水时,防冲槽处表面最大流速达1.98m/s,底部最大流速达1.81m/s,下游河道冲刷压力减轻,但仍可能造成冲刷。建议加强下游河道防冲措施。各工况下,0+600 断面右岸流速均较大,设计洪水时达1.29m/s,易对岸坡造成冲刷。建议对尾水整治段0+400 断面以下右岸加强护砌。江巷水库工程尾水整治段长约610m,之后为池河老河道。整治段河道底宽约100m,而池河老河道主槽仅宽约30m。故遭遇大洪水时,尾水整治段后河道泄流能力不足,壅水严重。建议对池河老河道进行整治。

5 结论与建议

(1)设计方案设计洪水和校核洪水时,溢洪道泄流能力满足设计要求。溢洪道上游流态良好。一级消力池两侧在5年一遇洪水时有回流区。下游河道除0+600 处在低水位时有小范围回流外,其他无明显不良流态。一级消力池各工况下消能效果良好,二级消力池各工况下消能效果均不明显。

(2)修改方案一:消力池消能效果较设计方案有一定改善,但各工况下(除校核洪水时)消力池左右两侧均有直径约为10m 的漩涡,不利于消力池消能效果的发挥。5年一遇洪水时,水流出消力池后跌落,水流与下游衔接不畅,下游河道水流垂向流速分布较设计方案有所改善,但底部流速仍较大。

(3)修改方案二:较修改方案一消力池消能效果进一步改善,除5年一遇洪水,20年一遇洪水时消力池左侧仍有直径约10m 的回流区外,其他工况消力池消能效果良好。

(4)修改方案三:①设计洪水和校核洪水溢洪道泄流能力满足设计要求。消力池两侧回流区基本消失,消力池消能效果良好。②水流出消力池后无明显跌落。防冲槽流速较其他方案减小,设计洪水时,防冲槽处表面最大流速达1.98m/s,底部最大流速达1.81m/s。下游河道冲刷压力减轻,但仍可能造成冲刷,建议加强下游河道防冲措施。③各工况下,0+600 断面右岸流速均较大,设计洪水时达1.29m/s,易对岸坡造成冲刷。建议对尾水整治段0+400 断面以下右岸加强护砌。④江巷水库工程尾水整治段长约610m,之后为池河老河道。整治段河道底宽约100m,而池河老河道主槽仅宽约30m。故遭遇大洪水时,尾水整治段后河道泄流能力不足,壅水严重。建议对池河老河道进行整治■

猜你喜欢
消力池溢洪道高程
GFRP筋替代钢筋在溢洪道泄槽结构中的应用研究
海南省北门江中下游流域面积高程积分的应用
8848.86m珠峰新高程
青山嘴水库工程(溢洪道)
基于流体体积函数法的阶梯溢洪道消能研究
不同来流条件对溢洪道过流能力的影响
跌坎式底流消力池边墙突扩宽度对池长的影响研究
底流消能平底和跌坎突扩消力池水力特性三维数学模型计算比较研究
Loss of cavin1 and expression of p-caveolin-1 in pulmonary hypertension: Possible role in neointima formation
红石嘴枢纽冲砂闸水毁加固方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