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播期对早熟水稻生长及食味品质的影响研究

2020-06-11 05:32冯仕喜1蒙秀菲2汪森富
耕作与栽培 2020年2期
关键词:余庆县精米积温

冯仕喜1, 蒙秀菲2, 汪森富, 刘 辉

(1.余庆县白泥镇农业服务中心, 贵州 余庆 564499; 2.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贵阳 550006;3.余庆县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 贵州 余庆 564499)

水稻是余庆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1.2万hm2,产量8.3万t。近年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已调减到0.93万hm2,产量减到6.5万t。为配合政府抓好坝区结构调整,在增加效益的同时,确保粮食总产不大幅度减少,从而保障粮食安全。2018年余庆县白泥镇农业服务中心和余庆县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特在低海拔白泥满溪坝区开展了积温对源两优325和Q两优4085两个早熟水稻品种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试验研究,以期为余庆县低海拔地区发展“早熟优质稻+”产业后续种植作物寻找最佳茬口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8年在余庆县白泥镇满溪村上队组林紫斌责任田进行,海拔573.5 m,供试品种源两优325和Q两优4058。供试土壤为血泥土,土壤有机质24.1 g/kg、全氮1.84 g/kg、碱解氮147 mg/kg、有效磷19.2 mg/kg、缓效钾280 mg/kg、速效钾100 mg/kg、pH 5.6。

1.2 试验方法

试验共设3个播期,分别为4月20日、5月10日和5月30日。旱育秧苗,宽窄行移栽,移栽面积66.7 m2,667 m2栽1.25万窝,移栽时667 m2施三元复合肥(N∶P2O5∶K2O=15∶15∶15)50 kg,大田管理、病虫害防治与当地水稻种植管理水平一致[1]。

1.3 积温数据和品种来源

有效积温数据由贵州省余庆县气象局提供。试验品种由贵州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提供。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第一期播种水稻全生育期与第二、三期播种水稻全生育期,相差2~6 d,相差天数与灌浆期到成熟期气温有关[2]。同时可看出2个品种播期向后推迟,积温均呈减少趋势,是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重要因素。

表1 生育期及积温记载

表2 经济性状考查

表3 稻米品质检测数据

2.2 经济性状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2个试验品种株高、穗长、有效穗、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有一定的差异,Q两优4058株高为103~125 cm,穗长为24.9~27.8 cm,有效穗为10.6~11.1穗,穗实粒数为113.2~145.8粒,结实率为67.4%~88.1%,千粒重为28.8~29.2 g;源两优325株高为94~113.4 cm,穗长为23.2~26.6 cm,有效穗为9.6~10.84穗,穗实粒数为143.3~170.2粒;结实率为74.1%~88%,千粒重为28.4~28 g。综合2个品种各项数据分析,水稻品种随着播期向后推迟,产量也随着降低。

2.3 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本试验中源两优325精米率为0.69%~0.7%,整精米率为0.58%~0.52%,长宽比为2.9~2.8,恶白粒率为16%~17.6%,恶白度为2.9%~3.3%,食味值4月20日播种为92,5月10日播种为91,5月30日播种为85,蛋白质4月20日播种为6.7%,5月10日播种为7.1%,5月30日播种为8.2%;Q两优4085精米率0.7%~0.687%,整精米率为0.64%~0.55%,长宽比3.1~3.0,恶白粒率10.4%~9.0%,恶白度5月10播种最高为3.2%,其余两期均为1.8%,食味值4月20日播种为92分,5月10日播种为88分,5月30日播种为83分,蛋白质含量4月20日播种为7.1%,5月10日播种为8.51%,5月30日播种为8.7%。说明积温的减少对稻米的食味值、蛋白质有一定的影响,食味值随积温的减少而降低,蛋白质随积温的降低而升高;碾米品质、外观品质与积温的变化影响不大[2]。

3 小 结

随播期向后推移,水稻积温减少,2个参试品种稻米品质、食味值和产量均呈下降趋势,蛋白质呈上升趋势,但对碾米品质、外观品质影响不大;在余庆县低海拔地区,4月20日前播种不仅能保证早熟水稻产量和品质,同时也能为后续种植作物赢得最佳种植时间,如蔬菜、秋马铃薯以及其它秋冬种植高效经济作物。

猜你喜欢
余庆县精米积温
1981—2020年西藏“一江两河”主要农区负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
碾米加工技术对长粒型优质籼稻整精米率的影响
不同播期、收获期和储存期对优质长粒籼稻整精米率的影响
My weekend plan
大兴安岭地区负积温时空变化及其环流特征1)
湟源县30年0℃活动积温变化特征分析
My weekend plan
黔北山乡水稻飘香
碾磨品质对籼稻食味品质的影响
觅得“精米”好“下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