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 循环管理对降低冠心病监护病房心电监护误报率的效果研究

2020-06-11 08:35
护理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心电监护报警护士

吕 静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上海200040)

冠心病监护病房(CCU)是集中治疗、监护及护理心血管重症病人的病室[1],心电监护是其中广泛采用的监护措施,主要用于实时监护病人的心电、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及脉率等生理参数,为医护提供应急处理和治疗依据,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2-3]。有研究显示:心电监护仪在临床实际监护过程中的误报警发生率在CCU 所有误报警中最高,为99.4%[4-6],严重影响临床护士对病人病情的判断,可能使护士产生报警疲劳,延误治疗及护理,不利于保障病人安全[7-9]。因此,有效降低心电监护误报率,正确发挥心电监护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PDCA 循环管理降低CCU心电监护误报率,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2016 年8 月—2017 年5 月在我院CCU 行心电监护的398 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因病情需要进行持续心电监护;②心电监护时间>48 h;③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①对电极片过敏;②存在言语障碍或认知障碍。将2016 年8月—2016 年12 月收治的202 例病人作为对照组;将2017 年1 月—2017 年5 月收治的196 例病人作为试验组。对照组年龄62~79(75.35±3.10)岁,其中男116例,女86 例;试验组年龄67~81(75.48±6.33)岁,其中男109 例,女87 例。两组病人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心电监护管理,包括病人进入CCU 后,应用PHILIPS Intelli-Vue MX550 型心电监护仪密切监测病人心律、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根据正常范围设置报警参数。试验组采用PDCA 循环管理模式进行心电监护管理。

1.2.1 计划阶段

1.2.1.1 分析误报警原因 我院5 名CCU 护士自愿参与组成PDCA 循环管理小组,科室护士长担任组长,其余4 名护士为组员。通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方法深入分析心电监护仪发生误报警的原因,运用80/20 原则得出CCU 心电监护仪发生误报警的主要原因:①CCU 护士对心电监护仪操作不规范、不熟练;②心电监护仪维修、保养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处理故障;③心电监护仪报警值设置不合理;④CCU 内其他仪器对心电监护仪产生干扰;⑤病人肌肉震颤、交感神经兴奋或治疗依从性差;⑥护士为病人叩背、吸痰、留置胃管、协助翻身等操作对心电监护仪产生干扰。

1.2.1.2 制定整改措施 PDCA 循环管理小组成员根据CCU 心电监护仪发生误报警的主要原因拟定相应对策,并对对策有效性、经济性、可行性、可靠性进行评价,最终确定5 个有效对策:①制定标准化的CCU 心电监护仪操作流程,强化CCU 护士培训与考核;②明确心电监护仪报警参数值设置标准,做好交接班;③加强巡查,保证心电监护仪正常使用;④做好环境管理,为心电监护仪正常使用提供稳定环境;⑤加强病人护理与教育,重视心理护理,提高病人治疗依从性。

1.2.2 实施阶段

1.2.2.1 制定标准化的CCU 心电监护仪操作流程,强化CCU 护士培训与考核 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CCU 护士在心电监护仪操作方面存在问题;PDCA 循环管理小组成员针对问题进行分析、梳理,制定一套符合CCU 工作情境且便于CCU 护士操作的标准化心电监护仪操作流程;利用科室业务学习会、每日晨会时间,组织CCU 护士学习、实践标准化心电监护仪操作流程;制定标准化心电监护仪操作考核标准,对CCU护士进行操作考核,尤其是对低年资护士和转岗护士应加强心电监护仪操作考核,以规范CCU 护士的心电监护仪操作行为,提高其操作熟练程度。

1.2.2.2 明确心电监护仪报警参数值设置标准,做好交接班 通过调查、查阅相关文献、小组成员讨论等明确CCU 心电监护仪发生错误报警时的报警参数值集中设置范围;参照CCU 病人病情特点,设置心电监护仪报警参数值的合理区间,明确关闭报警项目、必须开放报警项目及报警音量调整项目;在应用过程中,依据标准并结合病人个体病情适当调整报警参数,做好调整记录,并悬挂于病人床旁醒目位置,做好交接班。

1.2.2.3 加强巡查,保证心电监护仪正常使用 CCU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应注意检查心电监护仪性能,必要时增加对心电监护仪使用状况的日常巡查频率,重点关注心电监护仪线路、系统、传感器状况,发现故障及时联系维修人员,做好记录,并提示下一班护士注意重点观察;按照心电监护仪保养要求,严格落实保养措施,保障心电监护仪正常使用。

1.2.2.4 做好环境管理,为心电监护仪正常使用提供稳定环境 对CCU 内可以对心电监护仪产生干扰的设备与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制定消除干扰的措施;利用信号萃取技术和滤波功能设置等对心电监护仪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增强心电监护仪抗干扰能力。

1.2.2.5 加强病人护理与教育,重视心理护理,提高病人治疗依从性 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要注意保证心电监护仪连接完整、正确,避免因护理操作导致心电监护仪线路故障、电极片移位或脱落等;加强病人电极片放置部位的皮肤护理,保持病人皮肤清洁、干燥、舒适;对意识清醒的病人要加强治疗依从性教育,告知病人心电监护期间切勿乱动和随意触碰心电监护仪,同时要重视病人的心理干预,帮助病人消除负性情绪,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减少病人肌肉震颤或交感神经兴奋频率,促进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对意识不清或烦躁病人,做好肢体约束。

1.2.3 检查阶段 PDCA 循环管理小组采用自行设计的评价表定期对科室心电监护质量管理状况进行检查、总结与考核,并对结果进行详细记录。

1.2.4 处理阶段 PDCA 循环管理小组每月召集小组会议,反馈、分析、讨论、总结心电监护质量管理状况检查结果,并对存在的不足之处制定整改措施,督导落实;将实施效果较好的措施纳入降低CCU 心电监护仪误报警发生率的标准措施列表,对没有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轮PDCA 循环。

1.3 评价指标 ①心电监护误报率:统计两组病人心电监护期间心电监护仪误报警次数,计算两组误报率。②护理满意度:在病人出院时,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对病人进行调查,护理满意度=(满意例数+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电监护误报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心电监护误报率比较

2.2 两组病人护理满意度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CCU 心电监护仪的真正报警应该是需要照护者迅速采取措施给予干预的报警[10],而在护士每天接触到的大量心电监护仪报警中,错误报警时有发生[11],严重削弱了护士的自主判断能力,大大增加了临床工作中不必要的负担[12],且长此以往,可能导致CCU 护士报警应答率下降,病人安全存在隐患,影响病人预后。因此,降低CCU 心电监护误报率尤为重要[13-14]。本研究应用PDCA 循环这一质量管理工具[15-17]来降低CCU心电监护误报率,结果显示:试验组心电监护误报率低于对照组,且试验组病人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PDCA 循环管理可以有效降低CCU 心电监护仪误报警发生率,提高CCU 病人护理满意度,与已有研究结果[18-20]一致。原因可能是:实施PDCA 循环管理后,CCU 心电监护仪报警值设置更加合理,报警合理性提高;制定标准化的CCU 心电监护仪操作流程以及加强巡查,有利于保障心电监护仪的正常、高效使用;做好环境管理,有利于减少或消除心电监护仪工作干扰因素,使心电监护可以切实发挥应有作用,确保心电监护质量;加强对病人的教育及心理护理,使病人治疗依从性提高,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心电监护报警的合理性和心电监护质量提高。

猜你喜欢
心电监护报警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心电监护仪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常出现的故障以及产生的原因分析
多参数心电监护仪日常故障分析与维护
心电监护仪电压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
基于Andriod平台的心电监护系统设计
2015款奔驰E180车安全气囊报警
2014款奥迪Q5车发动机OBD灯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