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语境下2020年央视春晚中的传统民俗文化表达

2020-06-11 08:48李征
声屏世界 2020年5期
关键词:春节民俗

李征

摘要:新时代语境下,一年一度的央视春晚在传媒技术上的应用日渐精进。然而,无论传媒技术多么发达,春节联欢晚会中“春节”这个特殊民俗节点,都决定了央视春晚的文化表达离不开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核。文章主要从两大方面来分析2020年央视春晚中传统民俗文化的表达,通过表达和呈现民俗,能够起到凝聚人心和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感。

关键词:央视春晚 春节 民俗 民俗文化表达

随着科技的进步,在新时代语境下,一年一度的央视春晚在传媒技术上的应用日渐精进,2020年央视春晚,5G网络和8K技术的应用,首创的虚拟网络交互制作模式(VNIS)的首次应用,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观看体验。然而,央视春晚毕竟是电视媒介下中国人欢庆传统春节的一种表达方式,在“春节”这个特定的民俗时间节点上,央视春晚具有特定的文化表达,冯翼才先生曾将央视春晚定义为“新民俗”。对于央视春晚是否符合“新民俗”这个定义,虽然也有学者表示过不同意见,但是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春节本身就是民俗。不管时代如何进步,科技如何发达,央视春晚在文化表达上都要回归到春节传统民俗文化这个内核上。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①“它外在表现为人的诸多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模式,内在则是由历史惯性沉积凝聚而成的一种民间群体意识,它包括特定的人生理念、思维定势和价值取向等方面。”②春节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传统民俗节日,央视春晚在中国人最注重的这个民俗时间节点上,用电视传媒手段,综合运用歌舞、小品、曲艺等诸多表现形式,来表达民俗心态、体现多元文化,在轻松娱乐之中渲染举国欢庆的节日氛围,表达国家意识层面的价值取向,这种文化样式已经发展成为现代春节不可替代的精神食粮。

民俗具有教化、规范、维系和调节的功能,它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能够起到教育和模塑的作用,具有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作用。春节作为我国传统的民俗节日,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节庆载体。新媒体语境下传统节日的媒介仪式庆典可以有效凝聚人们对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理想共识,建构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与国家认同。春节晚会中“春节”这个特殊民俗节点,决定了央视春晚不管到什么时候,也脱离不开民俗的特点,不管科技多么发达,传媒手段多么丰富,央视春晚也一定会表达春节的民俗文化。央视春晚实质上是一场电视媒介下时代精神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全民庆典,不可避免地需要给大众呈现年味儿、年文化、年民俗。而春节的民俗文化如何表达与呈现,则成了每一届央视春晚都要慎重考量的重中之重。现将2020年央视春晚中传统民俗文化表达分析如下:

第一,从整台春节晚会的内容角度呈现年文化特征,召唤起人们的社会共同记忆,引起集体共鸣。

首先,采用宣传片的方式呈现年文化特征,烘托喜庆氛围。

不同于以往的是,2020年的央视春晚是以一个2分钟的宣传片开始的。在开篇2分钟的宣传片中饱含了民俗元素,第一个镜头和第二个镜头是风中飘动的“挂钱”,这是过年时的一种地方民俗,是北方贴在门楣、房檐上的一种汉族传统剪纸艺术。其叫法有“挂签” “挂千”“吊钱”“门笺”“门吊子”,为漢族民间刻(剪)纸艺术品中的一种。图案大多精细秀丽,俗中有雅,形状大多为长方形,中间剪刻镂空,底边有穗儿。每逢春节,北方乡镇的人家喜欢在自家的门楣上贴上一排排红色的“挂钱”,象征着富有,表达着喜庆。每当随风飘动,“挂钱”和春联交相辉映,呈现出一派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辞旧迎新的节日景象。

随后,带有对联、红纸包着的年货点心、灯笼、福字、窗花、中国结、吹糖人、花灯、舞狮等十余种民间艺术在这2分钟的春晚宣传片镜头中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用民俗元素装点的生活,年味儿十足,再配以故宫、京剧等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元素,浓浓的中国年味儿被渲染得淋漓尽致。

晚会进行到4小时07分,整台晚会将要结束的时候,央视春晚再次以宣传片的方式予以介入。宣传片以小朋友数数的方式开场,串联了各地的民俗风情,北京的吹糖人、贴福字、杭州的戏曲、苏州的刺绣、德清的客栈、南靖土楼的家宴等,各地风土人情、民俗风情汇聚于1分半钟的宣传片中,展现举国各地欢度佳节、家家兴旺、国家兴盛的景象。

饱含民俗元素的宣传小片在整台春节晚会中起到了画龙点睛、渲染情绪的作用,1分半钟、2分钟的播出时长,对带有不同思想或意识隔膜的个体记忆起到了过滤性选择的效果,留下更多的则是境随情迁之后的社会共同记忆,对于年的记忆,对于阖家团圆的祈盼,引起了人们的集体共鸣,烘托了喜庆气氛。

第二,通过节目内容设置传递年风俗,展现春节民俗文化特色。

2020年央视春晚的第一个节目《春潮颂》以陕北民歌《闹秧歌》开场,而闹秧歌是陕北地区春节期间的一种民俗活动。在陕北地区,把灯节活动称作“闹秧歌”,各村的秧歌队在一名持伞的“伞头”带领下,和着锣鼓声的节拍起舞,跑“大场”(群舞)、演“小场”(双人、三人舞),并且到各家表演,以此贺新春、祈丰年。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劳动生活和思想感情的真实反映。央视春晚以这首陕北民歌《闹秧歌》开场,一曲高歌,响遏行云,昂扬着黄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着黄河儿女最亲切的词汇和最澎湃的激情,体现了我们黄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同样,在河南郑州分会场,当饱含鲜明地方色彩的河南民歌《编花篮》唱响时,人们顿时感到了浓郁的河南韵味。这首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歌曲,旋律中隐约流露出洛阳曲剧的基调,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吸取了民间艺术的营养。

由吕继宏、周旋表演的歌舞节目《边塞喜讯》,将剪纸艺术融入歌舞作品,节目场景中的耕牛、瓜果、演员的衣服、草帽、拖拉机等,都是以剪纸艺术进行装饰创作,再配上地域曲调,具有浓郁的地域民俗风情。

吃饺子是过年饮食习俗之一。在漫长的时间磨砺下,春节中的各种饮食也慢慢演化成了约定俗成的民俗,比如除夕之夜,要吃上一顿阖家团圆的年夜饭,北方吃饺子,南方则各有特色,有的吃年糕、有的吃鱼、有的吃汤圆……而其寓意都是辞旧迎新之际祈盼来年团团圆圆、好运连连。小品《风雪饺子情》,通过大年夜两拨客人聚集餐饮小店,希望能吃上过年饺子,而店主包的饺子却想送给正在执勤的怀孕妻子的情节,来展现普通人对过年的期盼和面对责任时的使命与担当,家国情怀在这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

不同地域、不同人群面对过年有着不同的庆祝与表达,然而植根于内心深处的都是共同的情感记忆。

第三,从整台春节晚会的节目呈现形式角度展现各地民俗文化,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

首先,通过舞台场景和背景的设置展现各地民俗,表达新年祈盼。

在中国民俗色彩中,“尚红习俗在中国汉族文化中根深蒂固。经过数千年的文化积淀,红色情结早已深深地扎根于国人的心中。” ③红色寓意着喜庆、吉祥、驱害、辟邪,“喜乐和吉庆是我国民间艺术色彩表现中的永恒基调,民间艺术色彩运用的终极目标是让色彩意象散发出一种欢乐、喜庆的精神面貌。”④2020年央视春晚,主会场以红色为基调,配以蓝色如意花纹,舞台正中间的生肖“鼠”被剪纸艺术中常用的如意团花图案包围,整体展现出一種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除了主会场外,还设置了粤港澳大湾区分会场和河南郑州分会场。河南郑州分会场,以丰富的河南元素点缀现场,以炎黄广场为背景,孕育华夏儿女的母亲河黄河、闻名天下的洛阳牡丹 、郑州二七塔、大玉米地等等地域特色一一呈现,让画面显示出浓浓的中原地方风味 。

在黄河流域,曾经流行着一种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羊皮筏子,送人渡河或载货,常用于青海、甘肃、宁夏境内的黄河沿岸,以兰州一带为最多。如今,黄河上依然漂浮着羊皮筏子,只是它已经不再作为主要的水上交通工具,乘筏人更多的是体验地域风情的游客。央视春晚中,导演将郎朗的钢琴演奏巧妙地由舞台置换到缓缓漂流的羊皮筏子上,幽幽荧光、萋萋芳草、涛涛河流、啾啾飞鸟,伴着优美的音乐,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可谓是黄河非遗文化与电视声像技艺的一次完美融合。

其次,通过地域民俗表演本身,展现民俗文化特色,表达民俗背后共同的文化认同。

粤港澳大湾区分会场中,民俗舞狮表演喜气洋洋;河南郑州分会场中,舞龙、高跷、风筝、打树花、曹屯排鼓等非遗展示和民俗文化展演集体亮相,共同表达河南人民对新年的期盼。

为了更好地将传统民俗节目呈现在观众面前,如何挑选民俗内容、如何表达民俗文化,也是央视春晚导演需要提前构思考虑的重要一环。为此,央视春晚导演组都需要提前早早来到确定的分会场地进行考察。非遗项目河南汝州“铁梨花”就这样进入了导演组的视野。

汝州“铁梨花”也叫“打犁花”,因打出去迸飞的铁水形似盛开的梨花而得名。“铁梨花”始创于东汉,盛于明清。汝州市煤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坩埚,距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铁梨花”是农耕时代的产物。据考证,工匠们走村串户为农民铸造新犁铧,坩埚内常剩余一些铁液残渣,摔打残渣时,由于温度不同,摔打出去的铁液呈现不同色彩,于是便有了打“铁梨花”这个行当。汝州城隍庙“铁梨花”表演始于明代洪武年间。直至20世纪60年代,汝州还保留着3人表演的规模。如今,打“铁梨花”是汝州市元宵节的保留节目。它是将熔点1200℃至1500℃的铁水抛向空中,再经过技艺打击,铁水如天女散花般绚烂夺目,蔚为壮观。由于“铁梨花”能够反映地方特色、烘托新年的热烈气氛,因而得到了央视春晚导演组的认可,将这一非遗项目搬上了央视春晚。

河南郑州分会场中,宏大布景下,一排排红色排鼓,气势雄伟,这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曹屯排鼓”。曹屯排鼓艺术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被专家誉为“中原排鼓艺术活化石”。曹屯排鼓艺术特色豪放、雄浑,表演阵仗整齐、严谨,稳健中见变化,雄浑中显激越,充分显示了中原排鼓艺术的独特魅力。河南郑州分会场充满地域色彩的舞台,丰富多彩的地域民俗和非遗项目,将过年的气氛烘托得淋漓尽致。

春节是中国人最盛大、最隆重、最古老的传统节日。“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人们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用农猎收货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逐渐形成了庆祝岁首的风俗”。⑤每年春节期间,我国城乡张灯结彩,举行一系列的喜庆活动,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些习俗经过数千年的积累演变,逐渐形成和沿袭下来,成为约定俗成的年节民俗。这些民俗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生活的反映、集体心理的表象和共同价值取向的外化。

结语

特定的时间节点,决定了央视春晚对“年”的展现手法,脱离不开民俗传统文化,春晚的呈现形式离不开传统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核。如何将春节传统民俗通过传媒手段予以表达,是每一届春晚策划构思的重点之一。2020年央视春晚,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将传统民俗文化予以充分表达,烘托了过年的喜庆气氛,表达了大众对过年的祈盼和祝愿国泰民安、阖家幸福的愿景,起到了加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凝聚人心的作用。央视春晚给予观众的不仅是一场中国民俗元素闪耀下的视觉盛宴,更是联欢仪式下对共同的家国意识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表达,无论中华儿女身在何处,他们的身份地位如何变化,融入骨血中难以磨灭的民族精神和血脉基因,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缝合观众情感记忆与提升社会凝聚力的作用。(作者单位:北京市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

注释:

①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②廖海波:《影视民俗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③张康夫:《色彩文化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402页。

④张康夫:《色彩文化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02页。

⑤严锴主:《民俗实用大全》,北京,华龄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猜你喜欢
春节民俗
冬季民俗节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我在国外过“春节”
我在国外过“春节”
我在国外过“春节”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中国年味,世界好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