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校“夸夸君”现状及大学生心理状况

2020-06-11 00:36张子涵
现代经济信息 2020年7期
关键词:高校

摘要:本研究以上海某高校为例,探究高校“夸夸群”在传播情况、学生使用情况、作用效果以及认同情况等方面的现状,并对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调查,认为夸夸群的兴起实则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舒缓压力。正确地看待夸夸群,在不忘记现实的基础上,满足新需求尤为重要。

关键词:夸夸群;大学生心理;高校

一、调查背景

“夸夸群”,是一种以夸人为主的网络群聊,即“全方位地用华丽的辞藻疯狂地夸奖、吹捧你”的网络圈群。它的前身是豆瓣的相互表扬小组,组员在小组内可以和气相处、互相表扬。

2019年3月,夸夸群逐渐被全国高校熟知。5月,清北学生更是进行了一场“夸夸群好还是喷喷群好”的辩论,夸夸群被顶上微博热搜,疯狂传播于各大高校。更有人以此为商机,在淘宝上推出定制“夸夸群”,提供夸獎服务,一时问供不应求。相互夸奖的情况就是夸夸群的独特“服务”。也许,一件件令人糟心的事情经过群友们别出心裁的夸赞就会变得温暖、治愈。

本研究在阅读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以上海某高校为例,调查高校“夸夸群”的现状,包括夸夸群的传播情况、学生使用情况、作用效果以及认同情况,探究夸夸群兴起的原因及现实状况。基于调查资料,大学生参加夸夸群主要是由心理因素主导,它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本研究还调查了大学生心理状况,包括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和压力现状,探究夸夸群与大学生心理状况之问的联系。

二、调查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使用文献研究、深入访谈、问卷调查的方法。首先,在阅读资料的基础上,了解夸夸群基本情况,并设计访谈提纲;其次,深入访谈28人,并对访谈内容进行编码,得到问卷的选项内容;再次,初步形成问卷,进行小范围的试填,对内容进行调整;再次,大规模发放问卷,得到数据;最后,利用SPSS23.0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调查分析

(一)调查者的基本信息

本次调研共收集到553份数据,剔除无效问卷后剩余536份,有效率97%。按照性别来看,男生209人,女生327人,各自占比39.0%和61.0%,男女比例将近4:6,与上海某高校的性别比例基本相符。按照专业来看,理工类学生的数据最多,其次是文史类,再次是艺体类,各自占比3 8.6%、34.0%以及27.4%。

按照年级来看,大一的数据最多,占所有人数的29.3%;大二、大三、大四依次递减,各自占比22.8%、16.6%以及2.6%;供收集到129份研究生的数据,占比24.1%。

(二)夸夸群的传播情况

在536份数据中,有62%的学生听说或了解过夸夸群,说明有超过六成的学生有了解过夸夸群,夸夸群的传播范围较广。

(三)夸夸群的传播渠道——以网络渠道为丰

大学生了解夸夸群的渠道主要有微博、微信、QQ、B站等途径,占比均超过35%。其中,微博占比最高,达到了59.05%(图1)。网络媒体起到“即时交流”的重要作用,是连接自己与他人的纽带。夸夸群本身为线上群聊,以网络媒体为依托,这主要由网络媒体的特征决定。

第一,网络媒体具有分享性和即时性。网络媒体借助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夸夸群内的成员借助群聊的形式,能够即时地与群内的其他人聊天、互夸,被夸者也能及时获得反馈。

第二,具有高度自由性和平等性。网络媒体的信息可以在法律的范围内自由地传播,人人都可以在群中发言交流,可以充当多种角色。夸夸群内成员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话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第三,具有低成本性。大学生还不具备获得工作收益的能力,免费的夸夸群更能够吸引学生的加入。免费地建立群聊、加入群聊、参与讨论,成本微小,更能受到欢迎。学生对夸夸群的加入情况——人数较多,吸引力较大。

从表1的绝对数来看,25.7%的学生选择加入,4个人里面就有1个人加入了夸夸群。这个比例证明夸夸群的吸引力较大。

(四)学生加入夸夸群的原因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选择夸夸群的原因主要有表2所示的几种,都涉及了心理需求。

四、夸夸群的使用情况

(一)夸夸群中的角色扮演

超过半数的学生曾经在夸夸群中扮演过“夸人者”的角色,近半数扮演过“被夸者”的角色,也有四成经常在群里选择旁观。不少受访者表示,扮演什么角色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划分,通常取决于当时的心理状态。若比较开心时,选择扮演“夸人者”的几率更大一些;而心情不佳时,一般会选择旁观。

(二)每次使用夸夸群的大致时常

学生使用夸夸群的时长并没有很严格的限制,具有不确定性,但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在15分钟之内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夸夸群对于很大一部分人来说只是一种消遣、娱乐的手段,并不会成为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三)夸夸群的效果与认同情况

1.学生对于夸夸群的认同度——认同略多于不认同

有56%的学生认同夸夸群的存在,而也有44%的人不认同夸夸群的存在。这说明大学生对于夸夸群的存在的态度有比较明显的差异,且认同的人数略多于不认同的人数。有56%的人表示加入夸夸群后拓展了自己的社交圈,这说明夸夸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的社交与认同感的需求。

2.学生认同夸夸群的原因——满足心理需要

有近五成的学生认为,在夸夸群中,成员是一种弱连接的存在,彼此处于一种半公开、半匿名的状态中,降低了防御心理,促进自我表达和自我调节能力。

有四成的学生表示,夸夸群是一种温暖正面的安慰文化的重现,也体现了大学生渴望被关怀的心理状态;夸夸群的存在有利于建立高校正向阳光的社交网,缓解朋友圈异化、炫晒化、比较化、表演化带来的焦虑;夸夸群缓解了压力,让自己从批评转向表扬,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3.学生不认同夸夸群的原因——逃避现实,虚假性强

有近五成的学生认为,夸夸群的存在容易让人产生“逃避”心理,在遇见挫折时第一反应不是如何积极应对并解决,而是寻求他人安慰;有四成的人表示,夸夸群是一种低质量社交,不应该浪费过多的时间在上面;认为盲目的夸奖会让人变得更加浮躁、迷失,夸奖虚假性强,内容、语言也不切实际。

五、大学生心理情况调查

(一)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调查

使用大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Cronbach a系数=0.774,KM0=0.827)对大学生进行测量,发现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平均值=3.050,处于中间分数。说明大学生对于生活的满意度一般,会有一些挫折和压力,但也不会太过于消极,能够调整情绪。

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在性别、专业上均有显著差异。性别方面,女生远高于男生。专业方面,文史类专业的学生生活满意度最高,其次是艺体类,最后是理工类(表3)。

(二)大學生压力现状调查

使用大学生压力现状量表(Cronbach a 系数=0.792,KM0=0.824)对大学生进行测量,发现大学生的压力现状平均值=3.018,处于中间分数。说明大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压力。

大学生在学习上的压力最大,生理压力次之,再次是社交和实践压力,最后是生活压力。学业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一部分,现阶段感受到的压力最大,由此也带来的一些睡眠、饮食上等生理问题。大部分的大学生日常开销由父母支付,因此生活压力最小。

大学生压力现状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男生得分为2.50,女生为3.35,P=0.OOO,说明在性别上有显著性差异,男生比女生所感受的压力更小。

(三)是否加入过夸夸群与生活满意度的方差分析

加入夸夸群的学生生活满意度得分为2.265,没有加入夸夸群的学生得分为3.073,P=O.OOO,说明存在显著性差异(表4)。夸夸群可以满足人的一些心理需求,舒缓压力。在人压力较大时,夸夸群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六、调查结论

夸夸群兴起的原因要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交与认同感的需求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概括来说有五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自尊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获得了生理、安全需求,渴望得到社交、自尊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

由于国家政策的影响,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有时会感到孤独。从信任关系来看,夸夸群实则是一个“朋辈互助”的平台,群内的成员基本都是相同年龄段的学生,尤其是“高校夸夸群”的出现更是缩小了学生之间的距离,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家的社交需求。有不少受访者表示,因为传统文化中对于爱等情感的表达较为含蓄,在生活中很难接收到来自父母等亲人的鼓励与认同,而同辈恰恰处于同一文化圈、生活圈,彼此之间的话题比较相似,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自己获得激励。

同时,夸夸群依托于互联网社交媒体,是一个比较“虚拟”的平台,彼此之间互相熟识的可能性比较低,也有利于群内成员敞开心扉。

(二)互联网时代的在线狂欢

巴赫金曾经提出了著名的“狂欢理论”:他认为,狂欢具有全民性、仪式性、颠覆性的特征。在他的理论中,他构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与生活:一种是等级森严的、权威的、有秩序的官方世界;一种是狂欢广场,打破了等级、阶级、规则、秩序,人人都是平等的,是一个无压迫的自由世界。

而夸夸群则就体现出了狂欢的全民性、颠覆性与仪式性:夸夸群引起全民狂欢,媒体报道层出不穷;“求夸”、“被夸”的过程具有仪式感,犹如狂欢节中仪式交替的过程;每个人在夸夸群中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显露出自己的本性。

(三)社交媒体带来的媒介文化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根据上面的数据,近40%的学生认为当代新媒体所传递的传媒文化已经深深影响到了自己。由于网络媒体的分享性与平等性,它变成了一个开放的平台,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重塑了公众的思维与价值观,更加重了社会青年的焦虑。焦虑,更是一种由新闻社交媒体、文化、环境、社会与自我等交织在一起的精神感受。

(四)夸夸群的作用——积极消极并存

夸夸群的积极与消极作用并存。从积极的角度,它能满足心理需求,派遣情绪,增强互动,带来激励;从消极的角度,它体现在浪费时间、过于虚假、容易让人忘记现实。这也反映出夸夸群所提供的作用可能是有限的。

夸夸群所提供的虚拟网络空间并不能从更深度帮助学生解决内心的疑惑与问题。一方面,群里成员互不相识,移情作用的可能性会降低,他人对自己所遇到的事情无法感同身受,在一味“夸夸”之后带给被夸者的或许是内心的更加空虚;另一方面,夸夸群的形式较为单一,仅通过华丽的辞藻进行夸赞,长时间会使人疲劳,降低效果和作用。

七、结语

夸夸群的传播范围较广,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大,在了解或听说夸夸群的人中,4个人中就有1个人加入了夸夸群。大学生在群中扮演“夸人者”、“被夸者”、“旁观者”多种角色,主要取决于当时的心情。

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一般,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心理上的亚健康带来的心理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夸夸群的出世能够帮助学生满足心理需求,娱乐丰富生活;但同时,也会带来浪费时间、忘记现实等问题。

根据百度指数显示,2019年3月,夸夸群一跃成为网络搜索最热门的词汇,搜索指数接近400 000,无数的人“争先恐后”地人群。而截至2020年2月,夸夸群热度明显下降,逐渐走向没落。

夸夸群实则是快速迭代更新的网络文化的一个缩影。它拥有“娱乐、消遣”的“外包装”,能够突然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也会很快地被复制、升级、最后被取代。又一个新的形式就此形成,并重新引发“爆点”。获得追捧的并非夸夸群本身,而是它拥有一种新型的、适合大众的新奇模式。

无论如何,大学生不应过度沉迷于“夸夸群”这样的模式,甚至忘记现实、自我欺骗;寻找适合且喜欢的事情,敞开心扉,接受现实,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努力将自己变得更加独立与强大。自己认可自己,自己欣赏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参考文献:

[1]梁雪莲.新媒体时代青年群体自我呈现与表达研究——以夸夸群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9,5(8)

[2]张潇,对“夸夸群”现象的传媒心理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 (11)

[3]曾玲伟.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和生活满意度的追踪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7

[4]朱传文.大学生压力、时间管理倾向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14

作者简介:张子涵(1999-),女,山东东营人,上海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读本科。

猜你喜欢
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