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湘教版新教材)

2020-06-12 11:31陆小国邹邵林
地理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黄土高原时期人类

陆小国 邹邵林

摘 要:文章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依据,以“资源利用”为主线,选取“黄土高原”真实地理情境,按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三个时期,通过创设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探究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深化过程;结合黄土高原的生产活动,融入劳育教育;通过“信息社会”中的“生态旅游”等,帮助学生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三个情境及活动设计自然衔接、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掌握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方法,树立人地协调观念。

关键词:人地关系思想 ;人地协调观 ;地理信息技术 ;劳育教育

一、课标解读

课标对该内容的要求是“运用资料,描述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解释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 ”。课标要求采用基于情境的问题式教学,学生在融入真实地理情境的基础上,结合地理信息技术,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掌握分析人地关系的基本方法,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理解各种要素对人地关系思想的影响;使学生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认识到人们对待环境的态度和行为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不同,并且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人类对人地关系的思想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二、教材分析

本教学设计是湘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2第五章第二节的第1课时。教材开篇以探究活动“大熊猫栖息地的变化”导入,通过正文和两个活动,追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不同历史时期阐述人地关系,结合案例说明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思想,列举人地矛盾引发的环境问题,试图探索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落实了课标要求。教材体现了人们对人地关系思想的正确认识,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学习,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得到情感的升华。但教材中选取的不同时期案例较少,教师有必要按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三个重要时期,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地理情境,并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引导教学。

教学目标:结合“黃土高原”资料,根据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过程;通过阅读图文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掌握分析人地关系思想的方法,培养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了解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形成人地协调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三、设计思路

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依据,以落实立德树人和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以“九九歌”导入新课,通过教师讲述“九九歌”顺应自然的内涵,在赞美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劳育教育,并让学生初步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然后按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三个重要时期,以“资源利用”为主线,选取“黄土高原”的真实地理情境,让学生感受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通过“信息社会”中的“生态旅游”等,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正不断地改变人类的生活,转变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教师基于真实地理情境,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巧妙设置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螺旋式上升。在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和探究图表的活动中,帮助学生提高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树立人地协调观念。板书设计上,教师根据时期的先后顺序,按照利用资源、环境问题、人地关系等栏目设计表格,要求学生先小组合作填写,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构建地理知识结构框架。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PPT展示“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学生一起朗读“九九歌”,并解释“九九歌”的含义,引导学生大胆发言,教师作鼓励性点评,师生互动)

教师讲述:“九九歌”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一首歌谣。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冬至到来年春分之间的气候、物候变化情况,同时也反映了农事活动的一些规律。

设计意图:利用“九九歌”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对人地关系有初步了解,认识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并结合“九九歌”——先民劳动的智慧结晶,对学生进行劳育教育。

过渡:“九九歌”是我国劳动人民根据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总结而来,表达了人类积极顺应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的思想,说明人们对人地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其实,人类在认识人地关系方面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情境一:黄土高原“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地关系

PPT展示:

材料一:据研究,4 000年前,黄河流域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西周时,黄土高原拥有森林4.8亿亩,森林覆盖率为53%。

材料二:自秦汉以来黄土高原经历了三次滥伐滥垦高潮。第一次是秦汉时期的大规模“屯垦”(边防军有组织大垦荒)和“移民实边”开垦。这次大“屯垦”使晋北陕北的森林遭到大规模破坏。第二次是明王朝推行的大规模“屯垦”,使黄土高原北部的生态环境遭到空前浩劫。第三次大垦荒是在清代,垦荒范畴自陕北、晋北而北移至内蒙古南部,黄土高原北部和鄂尔多斯高原数以百万亩计的草原被开垦为农田。

提出思考问题:(1)黄土高原的森林破坏会导致哪些环境问题?(2)导致黄土高原森林资源被破坏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小结:在农业社会时期,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栽培植物和畜养动物使食物供应变得稳定和可靠,人口也逐渐增多。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为获取更多的粮食,人类不断地向自然索取农业资源,从而使环境遭到破坏。尽管人类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但对人地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如我国古代朴素的人地关系思想。

学生阅读:学生阅读教材第120页的阅读材料,了解我国古代朴素的人地关系思想。

设计意图:创设“黄土高原农业社会时期农业资源的利用”情境,学生通过分析材料,了解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地关系思想,在分析探究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过渡:进入工业社会,随着生产力进一步提高,黄土高原的资源不断地被开发和利用,这时候黄土高原的环境又是怎样的?人地关系思想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情境二:黄土高原“工业社会时期”的人地关系

PPT展示:

材料一:黄土高原拥有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其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煤炭资源不仅量大质优,还有较好的开采条件。其中,可供露天开采的煤矿储量达200亿吨。全国探明储量的特大型煤田,约有一半分布在这里。

材料二:煤炭开采。井工开采的煤矿地表沉降程度不同,一些矿区出现了大型地表裂缝(如大同塔山),个别矿区还有CO溢出(如大同口泉沿线矿区);地下水、地面植被和景观遭到破坏(如太原晋祠难老泉);矸石山污染环境,占用地面空间。露天开采的煤矿(朔州平朔)地表植被彻底破坏,粉尘污染、空气污染问题显著。

煤炭运输。早期普遍是汽车运煤,对空气、环境、文物(如酸雨侵蚀大同云冈石窟)污染严重。

煤化工和电力开发。电厂和化工厂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污水排放造成水体污染。

材料三:山西省煤炭综合利用结构框图(图1)。

图1

合作探究: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山西省煤炭综合利用结构框图,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举例说明山西省调整产业结构可采取的具体措施。

承转:工业发展导致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更加突出,人地关系恶化,人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之后,采取了一定的措施。

举例:山西煤炭开发主要由五大煤企(同煤、焦煤、潞安、晋煤、阳煤)完成,开采规范、安全较到位。绝大部分地表沉降没有对地表和居民造成严重影响(国有煤矿都留有足够的安保煤柱)。现代化矿井完全可以做到绿色无污染开采,大部分老矿区的环境修复已经有明显效果,各地棚户区改造已基本完成,汽车运输煤炭基本被取缔,小型电厂和化工厂近年来越来越少,环境破坏基本被遏制。

承轉:在汲取众多经验教训之后,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进一步得到提升,有科学家提出协调人地关系的理论。

举例: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理论自然科学把自己的自然观尽可能地制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恩格斯提出的和谐原理,揭示了自然界对立中的统一,差别中的一致,反映了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的本质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思想与方法有了重大变化,一种新型的人地关系观点——“和谐论”脱颖而出。

小结:进入工业社会,随着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为发展经济而过度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导致环境问题突出、人地关系恶化。人们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进一步得到提升。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分析材料和图表,了解工业社会时期的环境问题,并能够找出其中的原因。以“黄河流域煤炭资源开采”为例,设计“人地关系恶劣”的情境,学生身临其境,更有利于理解当时的人地关系思想。

过渡:工业化时期突出的环境问题使人们意识到,人类并不能凌驾于环境之上,人与环境应该和谐相处。进入信息社会时期,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又会怎样变化?

情境三:黄土高原“信息社会时期”的人地关系

PPT展示:

材料一:陕西省以现代科技为依托,推进生态旅游业进一步转型升级。一是以加快智慧城市、景区、企业及数字小镇等建设契机为抓手,着力构建全域旅游发展。二是加快文化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品结构,积极推广应用低碳技术。三是以绿色生态标准推进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推广电子商务、办公自动化、旅游信息发布、交易平台、导游服务、投诉处理等数字化平台,实现旅游发展决策及电子商务智能化。

材料二:山西省长治县振兴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候选典型案例)。

振兴村的村民生活在落差100米的山坡与山沟里,祖祖辈辈过着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增收难的苦日子,是有名的穷村。振兴村利用“互联网+”技术,采用公司+农业+农户的形式,建设特色化农庄,推出了吃农家菜、住农家屋、购农产品、体验农事活动等旅游项目,旅游业逐渐成为村里一大主导产业。年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 000余万元。

畅所欲言: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一谈你对新时期人地关系的认识。

教师小结:进入信息社会,随着智力资源、信息资源、可再生资源等的不断利用,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还促进了人类思想观念的转变,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其中,说出自己对人地关系的理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过渡:通过以“黄土高原”为例,我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过程有了深刻的理解,最后,请同学们再次对整个认识过程进行总结归纳。

分组活动:班级学生分成“采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四个小组,完成表1。

小结:每小组派出一个代表进行成果汇报,教师板书归纳(表1)。

设计意图:设计分组活动,学生完成表格,对本课做总结归纳,构建知识结构框架。通过小组之间的竞争,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习动力。由学生自主完成,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课堂总结】本节课是对人地关系的思考,不同的历史时期,生产力水平不同,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也不一样。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人地关系思想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人类发展到今天,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使我们深刻意识到,人与环境应该和谐相处,未来的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布置作业】学生课后完成教材第124~125页活动1、活动2。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黄土高原时期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我国黄土高原区域地质地貌特征及风土人情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谁变成了人类?
黄河哺育了黄土高原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