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在高职院校“三教改革”中的实践路径

2020-06-12 11:42王莉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年6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课程思政改革

王莉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明确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文章围绕着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视阈下,如何践行高职院校“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要求,对从理论上的认知到具体的实践路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五点可行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三教”改革 ;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明确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近年来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迫切要求高职院校承担起历史使命。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推广和落实,对教师、教材、教法之“三教”改革浪潮席卷而来,成为热点,“三教”改革是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方式由注重规模扩张向高质量转变的必由之路,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即“双高计划”)建设的重点内容,是当前职业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而“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无疑为高职院校的“三教改革”提供了方向引领和具体的行动指南。

一、“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内涵及价值意蕴

(一)“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观融入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式办学机制。

“课程思政”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深入挖掘出各门学科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基因式”融入到各个学科中,让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正能量,引领学生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教育宗旨。

(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價值意蕴

“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举措。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强化“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树人的育人宗旨,建立“三全”立体化的德育课程体系,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强化社会主义的育人导向落到了实处。

“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是体现“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教育的根本要求。古语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根本,司马光认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在现代的教育理念中,蔡元培先生就曾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鼓舞和唤醒”,陶行知先生也谈到“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正是弘扬了这种育人为本,立德在先的教育观,使教育回归到它的本真和初心。

“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是深入整合和挖掘高校教育资源,构建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结合,知识导向和价值引领相结合,专业技能和德技兼修相结合的立体化的育人平台。

“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理论创新和崭新的实践探索。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着思政课同专业课和通识课脱钩的问题,思政课内容单一,理论偏多的问题,教书和育人相脱节的问题,课程育人观念和意识淡薄的问题,教育教学方法陈旧缺乏新意的问题,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和深入,无疑对进一步挖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完善思政教育体系,构建“大思政”的育人环境,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高职院校“三教改革”内涵及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办学宗旨、教育特色及现实困境

高职院校的教育职能包括高等学历的专科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服务社会的职能,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同本科教育并行的不同类型的教育模式,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迫切要求高职院校承担起历史使命。

作为社会转型期应运而生的高职院校,在初始阶段就明确了它独特的办学性质和发展方向,即“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置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决定了高职院校同普通本科院校相对而言,有着其独特的办学特色,主要集中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偏重技能实训的授课方式,落实德技兼修,工匠精神的人才方案和1+X职业证书认定的技能考核方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这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航标和总纲领。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职业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高职院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职学院发展的短板包括生源普遍基础较差,文化素质偏低;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理念滞后;培养人才多注重技能培训,缺乏综合素质提升,企业参与度低、资金投放不足等硬伤,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的启动实施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培养承担产业转型升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其中“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充分认识“教师、教材、教法”的内涵意义,把握“三教”改革的目标、原则及路径,有助于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四)因材施教、因课施教、因需施教,有针对性地将“思想教育元素”无缝衔接到知识传授中

教学教法的改革是提高“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根本手段。 教法是“三教”改革得以实现的路径和方法,教师和教材的改革最终都要通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去实现。教法改革,就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在高职院校的“三教”改革中,首先,要将“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深入到专业技能课堂中去,要“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实现价值引领”,需要“无缝衔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化功能;其次,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色,围绕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不同专业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模式,可以采用项目式、情景式和模拟式教学方式,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和创造创新精神、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及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

(五)高职院校的顶层设计,统筹管理,制度建设和

机制完善是实现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

一体”的教学目标的保障

在高职院校 “三教”改革的实践中,高职院校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至关重要。高校首先应将“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贯穿到“三教”改革的始终,做到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不迷失,将“三全育人”的思想融汇在教育教改的各个环节;其次,紧紧结合社会和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围绕着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以创新的角度和科学的态度,与时俱进地加大“三教”改革的力度;再次,“三教”改革的教学评价与反馈改进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确保“三教”改革成果的根本保障。

五、“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践行中需要注意的

两个问题

(一)切忌将“课程思政”简单理解为“课程”思政化,不要将专业课同思政课生硬“嫁接”,形成课堂教学的

“两层皮”

在践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实践中,注意不要简单地理解为在专业课上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条地将思政课的理论和内容硬性地加在通识课和专业课教学中,显得不伦不类,学生也难以接受,造成课堂教学“两层皮”,不仅起不到隐形教育的功能,反而影响了正常的专业课教学秩序。

(二)切忌空洞生硬地将思政元素硬性加入到课堂

教学中,不要显性灌輸而是隐形渗入,要达到“润物无声”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提倡深入挖掘通识课和专业课的“思政元素”,不是生硬空洞地说教,而是结合所传授的教学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教学中。如在旅游专业的教学中可以在介绍祖国优美风光和渊源的历史文化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在汽配专业专业知识的传授中,为了培养学生严谨不苟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和团结合作的协作精神等,要将教书与育人功能水乳交融,做到“润物细无声”。

高职教育改革是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精神的具体实践,其中“三教”改革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创新之一,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最重要的落脚点。以“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统领“三教”改革的具体实践,将有力地推进高职院校的现代化建设,为培养德技兼修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大军指引方向。

参考文献:

[1]王荟.“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和时间路径探索[J].新西部,2019,(26).

[2]王德炎,谢今.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思考[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12).

[3]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和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

[4]顾美娟.高职院校课程教育的内涵及实践路径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

[5]秦华伟,陈光.“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三教”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3).

编辑∕姜雯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课程思政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