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志愿军后勤建设

2020-06-12 11:36马永华肖冬
新丝路(下旬) 2020年6期
关键词:志愿军

马永华 肖冬

摘 要: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为适应现代战争需要,志愿军努力加强现代后勤建设,为夺取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军后勤建设也迈上了新台阶。

关键词:抗美援朝;志愿军;后勤建设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开始。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抗美援朝战争与以往我军所进行的国内战争的最大区别,就是后勤工作被提到空前重要的战略地位上来。建设适应现代化战争的后勤体系成为我军在战场上的新任务。

一、志愿军后勤战线面临的新情况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后勤那种“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的时代结束了。在这场战争中,我军的一切作战和生活物资需求都必须由国内供应,“组织供应”的时代开始了。

1.武器装备再也不能取之于敌,被服粮食也难以从民间征集

国内战争时期,无论是枪支弹药还是被服粮食主要是就地补充,或是在战场上缴获,广大群众就是我们的后勤部队(解放战争的胜利就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但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武器装备即使有所缴获也会丧失,因为美军会对遗留在战场的装备和物资进行轰炸破坏。另外,北朝鲜本身条件有限,志愿军作战所需物资难以就地取给,只能依靠国内统筹供应,大量伤病员也只能送回国内治疗,补给主要依靠国内。

2.后勤问题严重影响到了战役的发展

战争初期,在志愿军中流传着三怕:“怕吃不上饭,怕没有弹药,怕负伤后抬不下。”担心的全是后勤。第二次战役时,“东线第九兵团冻伤减员3万余人,超过战斗伤亡一倍多。”第五次战役后期许多部队因断粮忍饥后撤,遭敌反扑,受到损失。

3.保障任务繁重

随着战争的发展,志愿军投入的兵力、兵器、兵种不断增加,伤病员人数上升,弹药、油料的消耗大幅增加。这要求后勤具有相应的物资供应能力、医疗后送能力和机动应变能力。但是,当时我军还没有建立起一支健全的后勤部门,也没有在现代化战争条件下进行后勤保障的经验,对后勤工作战略地位的认识也不足。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后勤工作遇到的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马上改进,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二、志愿军后勤建设的全面展开

入朝初期,后勤工作滞后对战争进程的影响使全军上下迅速提高了对后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全面加强后勤工作的领导力量

志愿军入朝作战后,后勤工作一直由东北军区后勤部负责,力量单薄,适应不了大规模战争的需要。为此,1951年5月19日,中央军委做出《关于加强志愿军后方勤务工作的决定》,6月,成立了由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兼任司令员的志愿军后勤司令部,负责管理朝鲜境内一切后勤组织与设施。

志愿军后勤司令部成立后,各后勤分部以及后方高炮、公安、运输等部队都由其统一领导。志愿军后勤保障力量除了担架团、运输团、医院等后勤单位,还有防空兵、铁道兵、工程兵、步兵、公安兵、通信兵等正规部队,由此,后勤部门由过去单纯的供应机构变成一支多兵种、多专业合成的部队,既能保障供应又能组织战斗。

此外,志愿军后勤还举办各种训练班加强业务训练,培训了一大批部队急需的各类专业人员。这样,志愿军后勤就拥有了与作战指挥相适应的后勤保障机构和人员,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后勤组织指挥的顺利实施。

2.完善各项后勤建设

(1)确定了划区供应和建制供应相结合的供应体制

这种供应体制把整个战区后方地域划分为战役的和战术的两个层次。从鸭绿江边至一线各军后勤之间为战役后方,从军后勤至前沿阵地之间为战术后方。

战役后方由志愿军后勤根据总的作战方针、作战方向、部队部署和地形、道路等条件以及后勤自身的力量,划分供应区,开设兵站线,负责对本区的部队实施供应。战术后方以军后勤为主体,仍按部队军、师、团系统实施建制供应。这样,一方面大量的物资弹药储备在各个分部和兵站,供应所在区域的军队;另一方面加强军、师后勤的建制力量,提高其保障作战的能力。

实行分区供应,各供应区相对稳定,部队在作战时,可以就近得到供應。在转移时,沿途都可以得到补给。这样,作战部队本身不必携带那么多物资,走到哪里,都能比较迅速地得到供应,从而加强了部队的机动作战能力。

实践证明,这种供应体制适应朝鲜战区的地理条件和作战要求,在战争中充分显示了它的优越性。这种志愿军后勤新体制的建立和改善,标志着我军现代化战争保障体制的成熟。

(2)抓了兵站建设

志愿军的后勤保障供应能够顺利展开,兵站建设功不可没。

兵站布局采取分散、纵深、梯次的网状部署,兵站内部也是多种力量综合配备,使兵站同时具备装卸、防空、警卫、保管等多种功能。同时兵站运输线也逐步完善发展,形成网状,即使某一段线路被切断,仍可依靠支线进行迂回运输。

(3)设置了防空警戒哨

入朝初期,由于美军空袭的威胁,夜间行车不敢开灯,每夜行车不过30公里左右,还经常出现撞车翻车事故,在事故中损失的汽车曾超过了在空袭中的损失。为此,后勤部于1951年下半年起开始推广防空哨制度,平均每1.5公里至2.5公里设一哨位,没有空情时司机开灯行驶,一旦听到飞机临空声音,防空哨立即鸣枪报警,听到枪声,熟悉道路的司机可以闭灯行驶,不熟悉道路的司机则立即闭灯在路边隐蔽,等解除警报,再开灯行驶。防空哨制度实行后,夜间行车里程在加大,汽车损失在减少,公路运输成效显著。

(4)建立起了一条“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1951年1月下旬,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东北军区在沈阳召开了第一届志愿军后勤工作会议。会议主要是研究、解决保障前方供应的运输问题。会上决定,为保证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决心建设一条“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猜你喜欢
志愿军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陈蕴楼:忘不掉的文登里
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发挥党支部作用的经验做法
浅析抗美援朝战争口述史料
巴金新中国创作的写实品格(之一)
如何认识抗美援朝战争
浅析抗美援朝战争口述史料
抗美援朝,美军阵亡人数为何比志愿军的低
云山战役中志愿军的作战要览
灾难现场,这支华侨华人的“志愿军”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