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的疗效分析及评价

2020-06-12 11:46陈杰
中外医疗 2020年6期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恩替卡韦乙型肝炎

陈杰

[摘要]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用于乙型肝炎临床治疗的效果,并评价药物作用机制。方法 便利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12月该院收治的60例乙型肝炎患者,遵照随机原则为甲、乙两组,每组30例,均给予干扰素α-2a注射液治疗,乙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乙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高于甲组的73.3%(χ2=4.320,P=0.034<0.05);治疗后,乙组患者血清乙肝病毒含量、凝血酶原活动度更高于甲组,总胆红素水平低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ALT复常率、 HBV-DNA 转阴率分别为90.0%、93.3%,高于甲组的70.0%、80.0%(χ2=4.317、4.015,P=0.036、0.041<0.05)。 结论 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能更明显的改善患者症状体征,优化临床疗效,促进病情转归进程,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恩替卡韦;临床疗效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entecavir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hepatitis B and to evaluate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entecavir.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 60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 admitted from October 2016 to December 2017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group A and group B, 30 cases in each group.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interferon α-2a injection. Group B was treated with entecavir on this basis, and the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clinical effective rate of group B was 93.3%,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A 73.3% (χ2=4.320, P=0.034<0.05). After treatment, the serum HBV content and prothrombin activity of group B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group A, and the total bilirubin level was lower than that of group A,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rates were 90.0% and 93.3% respectively, higher than 70.0% and 80.0% in group A(χ2=4.317, 4.015, P=0.036, 0.041<0.05). Conclusion Entecavir in the treatment of hepatitis B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symptoms and signs of patients, optimiz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promote the progression of the disease. It has high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 Hepatitis B; Hepatitis B virus; Entekawi; Clinical efficacy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诱发的,属于一类世界性疾病,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无症状HBV携带者高达2.8亿,其中中国人约1.3亿。发展中国家是乙型肝炎发病率较高的国家,肝衰竭、肝细胞癌等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最近几年中,我国乙肝患者數目有持续增加的趋势,已经超过了3 000万[1]。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类型繁多,恩替卡韦抗病毒效果相对较好,且不易形成耐药性,还具有服用方便。吸收快速及生物利用度高等优势。其能明显的抑制HBV的复制过程,减轻肝细胞炎症,缓解坏死症状,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该研究便利抽取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60例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组治疗,以探究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的效果与可行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许可后,便利选取60例乙型肝炎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符合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2],能配合该次研究与随访,排除病例:①正在使用抗病毒、免疫调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者;②筛选时血清肌酐高于正常值上限1.5倍者,或血红蛋白低于100 g/L、血小板计数少于80×109/L者;③伴有腹水、肝性脑病病史者;④由酒精性、免疫性及代谢性引起的肝病者;④合并心血管、泌尿、呼吸等其他系统的严重疾病。随机分为两组,甲组(n=30)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3~54岁,均值(32.1±3.6)岁;病程2~15年,均值(8.7±2.3)年;HBV-DNA为(7.2±1.7)IU/mL。乙组(n=30)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2~55岁,均值(32.7±3.5)岁;病程3~14年,均值(8.5±2.5)年;HBV-DNA为(7.5±1.5)IU/mL。两组患者以上基本资料经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甲组仅单纯予以聚乙二醇干扰素-2a注射液(国药准字J20070055)治疗,皮下注射,0.5 mL/次,1次/周。乙组以甲组药物治疗为基础,联合使用恩替卡韦片(国药准字H20100019),0.5 mg/次,1次/周。所有患者均连续用药24周后,对比疗效

1.3  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乙肝病毒含量、凝血酶原活动度及总胆红素水平。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谷丙转氨酶(ALT)复常率、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及血清学标志物乙肝表面e抗原(HBeAg)转阴率。分别在治疗后(24周后)抽取患者空腹状态下3 mL外周静脉血,经离心处理后提取上层清液,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ALT、定量PCR法检测HBV-DNA,检测过程所有操作均要严格依照说明书进行。

疗效评价:①显效:治疗后ALT恢复至正常水平,HBV-DNA、HBeAg均转阴,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消失;②好转:治疗后ALT下降>50.0%但未恢复至正常水平,HBV-DNA、HBeAg中有一项转阴,和治疗前相比较,疾病症状体征有减轻;③无效:治疗后ALT改善不显著,HBV-DNA、HBeAg均未转阴,治疗后症状未改善甚至有加重趋势。显效率+好转率=总有效率。

1.4  统计方法

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计算,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乙组符合显效、有效评价标准的分别有24例、4例,甲组依次为16例、6例。这提示乙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主要临床指标检测情况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乙肝病毒含量、凝血酶原活动度及总胆红素水平不相上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24周用药治疗后,两组血清乙肝病毒含量、凝血酶原活动度均有上升,總胆红素水平降低,该组治疗前后差异明显,且治疗后,乙组患者以上3项指标改善比甲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ALT复常、 HBV-DNA及HBeAg 转阴情况比较

经24周治疗后,乙组ALT复常27例、HBV-DNA转阴28例、HBeAg 转阴14例,依次占90.0%、93.3%、46.7%;甲组ALT复常21例、HBV-DNA转阴24例、HBeAg 转阴13例,依次占70.0%、80.0%、43.3%。乙组患者AL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均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17、4.015,P=0.036、0.041<0.05)。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通常是指已感染HBV半年以上的患者,HBV已在患者体内大量复制,诱导患者体中形成与之相对应的免疫反应,最终造成乙肝数次发作。慢性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以血液、母婴及性传播等为主,渠道多样化[3]。针对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临床尚未统一定论,但普遍认为其是HIV、饮酒、高龄、家族遗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炎性反应刺激在机体中长期存在,HBV持续复制及机体免疫功能缺损,可能会导致肝脏细胞出现病理性、免疫性损伤,进而诱发肝纤维化、肝硬化等多种临床症状,对患者身体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均构成严重负面影响。已经有临床研究证实[5],HBV长期、持续感染是诱发慢性乙肝的主要因素,HBV复制过程具有活跃性与连续性特征,HBV进入肝细胞后经由细胞微管整合至细胞核孔,与核孔内复合物相整合后进入核中,进而改变肝细胞结构,对其生理功能造成较明显的损伤。正因如此,临床治疗乙型肝炎通常从抗病毒、抑制HBV复制过程及改善肝功能等方面着手。

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6],乙型肝炎患者最理想的治疗终点是停药后HBeAg消失,HBeAg阳性者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清除HBeAg与抑制HBV复制过程是关键。聚乙二醇干扰素-2a为临床治疗乙型肝炎的常用药物,其抗病素机制可以作出如下表述:①激活细胞膜上相应受体信号通路,以级联反应为支撑诱导抗病毒蛋白生成过程,阻断HBV的mRNA转录过程,进而发挥抗病毒功效;②采用提升机体免疫功能的形式,形成细胞抑制因素,进而实现对HBV复制过程的有效抑制。但有研究发现,利用本抗病素药物治疗乙型肝炎,存在应答欠佳及双重耐药的问题。故而,聚乙二醇干扰素-2a在治疗乙型肝炎方面受限[7]。

恩替卡韦用于乙型肝炎患者治疗,主要是通过抑制HBV聚合酶的生物活性而实现抗病毒的目标,其抗病毒机制可以作出如下表述:恩替卡韦被吸收后进入机体组织内,经磷酸化后成为具备较强活性的恩替卡韦三磷酸盐化合物,该化合物和HBV多聚酶底物形成竞争性结合关系,从而抑制HBV多聚酶的转录及HBV-mRNA、HBV-DNA 的合成过程,最终发挥抗病毒的功效[8]。在该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均经24周药物治疗后,乙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较高于甲组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促进ALT复常、HBV-DNA、HBeAg转阴过程;且治疗后,乙组患者AL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依次为90.0%、93.3%,均高于甲组的70.0%、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采用恩替卡韦及时治疗乙型肝炎患者,还能预防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患者HBV过程。且还有研究表明,长效抗病毒治疗还能拖延慢性乙型肝炎和晚期肝纤维化或肝硬化进程,减少肝硬化者并发症与死亡事件的发生率,减少患肝细胞癌的风险。该次研究中,治疗后乙组患者血清乙肝病毒含量、凝血酶原活动度及总胆红素水平改善情况更优于甲组,这提示联合用药更更适用于乙肝临床治疗,与国内外部分人员研究结论一致[9]。

宋红梅[10]将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乙组在此基础上予以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治疗48周后,乙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0%,高于甲组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宋红梅指出,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较为理想,过程相对安全可靠,有推广价值。

综上所述,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能更明显的改善患者症状体征,优化临床疗效,促进病情转归进程,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钟志洪.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2):116-117.

[2]  宁委涛.恩替卡韦+替诺福韦与恩替卡韦+阿德福韦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比较[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9(3):466-467.

[3]  张晓旭,娄宪芝,李岩.恩替卡韦联合安珐特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9,36(1):71-72.

[4]  杨敏英.恩替卡韦联合胸腺肽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15):91-92.

[5]  李秀.恩替卡韋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1):132-133.

[6]  梁宗柱.恩替卡韦与替诺福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对肾功能的影响[J].中国处方药,2019,17(4):5-6.

[7]  陈漫.替诺福韦酯和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0):148-149.

[8]  严石春.替诺福韦与恩替卡韦治疗初治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比较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9):36-38.

[9]  李汨,韩曼,鞠迪,等.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8):69,72.

[10]  宋红梅,李绍民,吕维娟,等.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9,36(4):22-23.

(收稿日期:2019-11-25)

猜你喜欢
乙型肝炎病毒恩替卡韦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临床疗效分析
安络化纤丸对乙肝肝硬化的疗效评价
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疗效观察
注射用核糖核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30例
老年乙肝及HBV相关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水平与IL—17、α—SMA及肝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与单用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疗效观察
17102例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检测结果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66例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