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世丹

2020-06-13 12:35
世界建筑 2020年5期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师空间

1965年出生

1987年入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硕士)

2000年入学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

2018年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9年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三等奖

2009年湖北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

2005年湖北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二等奖

2001年湖北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三等奖

1980年代中期,重建工的建筑教育改革在全国风生水起,许多闻所未闻的创新举措从不同渠道传来,让我们这些在异地的学生十分羡慕和向往,一本由建院学生办的杂志《建卒》更是令人爱不释手。1987年我如愿考入重建工,攻读城市设计方向硕士研究生,很快被当时的多元、自由的学术氛围所吸引,先生们儒雅风趣、各具风格,且长于设计实践;学生们思想活跃、求知欲强,竞赛蔚然成风。研究生学习虽有专业之分,但必修课基本一样,课程选修也都基于一个平台,并无壁垒。那届研究生来源多元,往届和应届、本校和外校均各占一半,聚在一起总有不少新鲜、有趣的话题。受同学们的启发和鼓励,研究绘制了一批大师作品,后发展成《现代世界建筑百名建筑师作品》一书,算是研究生阶段的一点收获。

当代建筑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建筑因人类应对生存的挑战而产生,也在迎接各种挑战中不断发展。较之从前,当代建筑拥有更为强大的技术支持,但面临的问题仍然层出不穷,其中,错综复杂的城市问题最为现实而尖锐。历史上,城市随建筑的聚集而发展,建筑使城市文明得以彰显。时至今日,众多城市都面临着历史文脉割裂、公共空间失落、地方特色丧失等问题,当代建筑需要在更具挑战性的城市环境中创造高质量的空间。然而,好的城市品质不是偶然产生的,它来自设计对实质内容的关注及准确表达,其核心是对多样性城市生活的积极反应。这意味着不能将建筑看作是一个单独的、孤立的元素,而应将其视为是一个由街道、基础设施、公共空间和其他建筑组成的城市区域的一部分,并且,这些要素能够整合一体,共同塑造我们的集体记忆。客观上,不同类型的建筑所能产生的城市影响不尽相同,毕尔巴鄂博物馆激活城市的神话也不经常发生。世界杰出城市给人重要的启示是,城市空间的质量更多地来自普通建筑的贡献,当建筑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体走向城市时,建筑将为形形色色的活动构筑空间,提供背景,并演绎出各种生机勃勃的城市场所。

在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建构中,建筑师的角色至关重要,好的建筑实践能够在公共利益和私有利益之间建立恰当的平衡,既能保证建筑的专有属性,对建筑的功能、空间和形式等做出有合理安排,又能提供集体价值实现的载体,使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的限定和联系得以结构化。为此,建筑师应具有更多的人文情怀、更宽阔的设计视野和更具创造性的整合能力。一旦探索与发挥建筑的城市潜能成为每一位当代建筑师的责任和义务,建筑不仅可以充当公共空间的定义者,亦能成为公共空间的策源地,甚至有助于推动更为复杂的城市问题的解决,从环境恶化、经济衰退、社会疏离再到健康危机,当代建筑的发展也必将在应对各种城市问题的挑战中不断开辟出新的天地。

教学、实践和科研

教学、实践和科研是高校建筑学教师日常工作的3个维度,实际上受到两套评价体系的影响:一是来自学校内部的教学与科研考核,有较为明确的定量指标要求;二是来自建筑行业的一种实践活动的隐性评价。在建筑学领域,设计实践占有特殊的地位,教师参与设计实践是保持专业敏感度的需要,部分动力还源于学生时代的大师梦想。同时,建筑学教育与整个行业的关联度极高,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都围绕培养职业建筑师展开。将教学和理论研究置于专业实践环境中,可以说是建筑学教育的一项传统。不过,在当前高校科研考评体系中,实践并不是一个被鼓励的方向。对于建筑学专业教师来说,科学研究与设计实践也不完全一致,前者专注于寻找、发现客观规律,产出是出版物和专利等;后者则更多是针对一定需求,基于知识、规则和经验的一种创作活动,产出是图纸和实物。

在两套体系的影响下,建筑学教师不得不经常面对三线作战的局面,但三者的关系较为复杂,平衡不易。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我发现和能力提升为期望,教学的过程及成果与设计实践类似,似乎表明教师的实践能力与教学质量的相关性。然而,设计实践也有工程型设计和研究型设计之分,后者以问题研究为基础,对某一特定的主题开展实验性设计,探寻建筑空间的可能性,与渐进式教与学的过程更为契合。从探究问题的角度看,研究型设计不一定以完成实体建筑为目的,设计图纸、模型或影像等都可以作为产出。近年来,科研在教师的精力分配中占比日增,并且,定量分析为主的研究正成为建筑学科研发展的一个趋势,科研也被认为对教学有积极影响,但还没有一个特定的机制将两者联系起来。总体上,未来高校教师的竞争力取决于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尤其在研究型大学中, 以“研究为导向”的教学和以“研究为导向的设计”是一种必然选择,科研的出路则需要更多利用其他学科的方法和知识库。

1 孝感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综合体

2 武汉清潭湖生态科技园服务中心城市设计

3 安阳东南新区中心区城市设计

4 罗田国际慢村小学

猜你喜欢
建筑学建筑师空间
胖胖的“建筑师”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空间是什么?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创享空间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