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表征及对策研究

2020-06-15 04:07李江龙李秀玲王晶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对策研究

李江龙 李秀玲 王晶

摘 要 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凸显出新的特点,也演变出一些新的问题。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快速发展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仍是高校人才培养难以回避的问题。新时代工科大学生自主择业意识不强,择业认识较片面,就业期望过高,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其就业质量问题有不同的表现,因此我们对当前工科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的表征状况做出合理恰当的分析判断,准确找出影响就业质量的原因,并采取相关有针对性的对策,以更好地推进就业工作。

关键词 工科大学生 就业质量问题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1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的表征

1.1就业稳定性低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较低主要表现在首份工作的持续时间较短、就业单位变更与城市变更的频率高等方面。近几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显示,约有三分之一的大学毕业生工作半年后就离职,其中工科学生离职的比例更高。原因可能是工科学生对就业存在片面的认识,就业期望普遍较高,一味追求工作稳定、环境良好、薪酬高的工作单位,对一线职位、基层单位、不稳定行业存在排斥心理,就业意愿较为理想化;一旦对入职的单位工作压力、薪酬水平、发展空间等多种因素不满意,就会选择跳槽,直到满意为止。这样实际上影响了其收入的稳定性与增长性,也影响了其个人能力的持续发展。

1.2专业匹配度低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在不断扩大,第一第二产业受到第三产业的不断冲击,不断涌现出新的经济形态,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逐渐显现,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高校专业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匹配度降低了。即使有教育部大力推动,但高校更多的是依据自身师资出发,没有经过对市场需求的充分调研和论证,导致专业改革依然无法与市场产生良性互动。有研究表明,欧美地区高校专业与用人单位岗位不匹配度为10~20%,而我国因为产业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专业不匹配度高于33%,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许多新设置的工科专业,也不适合市场需求。换句话说,大部分大学生在校所学专业不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需求,有点“学非所用”,毕业时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蜕变”,以满足岗位需求。

1.3不就业学生逐渐增多

我国施行研究生扩招政策以来,本科学生选择考研的比例逐渐增多。有的高校新设置的工科专业还处在发展研究阶段,这些工科专业的毕业生因为市场需求很少,或者待遇薪酬较差而只能选择考研以谋求更好的出路,甚至其中有部分学生第一年未考上研究生还会“二战”考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部分学生家中具备“万贯家财”,学生到毕业时就是不找工作,等着回家继承家中事业。在创业环境逐渐利好的情况下,有的工科学生不就业是因为傍着有一定专业技术,参加了不少创新创业竞赛,积累了一定的创业经历和经验,在毕业时就选择创业,然而创业成功的机率很小,最终大部分学生会创业失败。

2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2.1政府的宏观调控

新时代背景下,行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就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依然失衡,城乡、区域和行业的非均衡发展,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政府作为人力资源市场的服务者与监管者,应该要充分运用自己的行政权力以及高效的行动力来发挥对大学生就业匹配的调节作用。要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满足日益增长的毕业生就业需求。要加大政策扶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中西部地区就业,到中小型企业就业,自主创业,应征入伍服兵役再就业等。要更好充当用人单位和高校之间的纽带,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平台促进高质量就业。要推动部分学术性或教学型院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扩大应用型院校招生规模,同时推动高职院校转型升级,深化“产学研”办学模式。要明确规范用人单位在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和义务,引导行业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及增强企业自身的人才储备能力。

2.2用人单位积极发挥作用

毕业生就业能力事关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成本和效益,关系到用人单位是否能获取人力资本红利及自身的经济效益。用人单位要积极配合国家和政府实行产业改革,强化内部治理结构,建立优势互补、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人才发展与培养机制,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用人单位要结合自身需求,参与高校专业设置,有效融合教学内容与专业实际发展需求,同时给予学生技能培训,使学生不仅能学到专业知识,还能在学校期间积累社会工作能力,提升就业满意度。用人单位要给予毕业生更稳定的就业保障,如福利待遇、“六险一金”等,帮助毕业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单位带来更多经济效益。

2.3高校改革教育模式

面对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高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努力改革教育模式,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高校要对市场做好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再结合自身师资力量,加快专业结构调整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来设置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对于工科专业而言,高校要增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建立参与式的教学考评体系,增强学生参与实践的组织协调能力,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养。高校要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就业培训和指导机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摆脱盲目就业,加强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激发学生就业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要建立起专门的就业指导队伍,加强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从职业化、专业化等方面加强对工科学生的就业指导,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服务。高校要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引导工科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创新思维相融合,借助互联网平台整合各项资源,鼓励、扶持和帮助工科学生自主创业,鼓励学生去中西部地区就业、基层就业以实现人生价值回报社会。

2.4工科大学生增强就业本领

由于工科类专业性质和职业目标的特殊性,工科大学生就业期望值高,自主择业意识不强,对行业认识也不全面,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工科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科學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拓展就业视野,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努力结合自身条件自主择业,切忌盲目跟从就业。在校期间工科学生应该在扎实学好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的同时,要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竞赛或项目注重培养自己的实践应用能力,增强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工科学生在学习、生活或参加竞赛和项目过程中,要克服专业性质导致的人际交往能力弱的缺点,注重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以适应未来岗位的需求,并有效开展实际工作。同时还应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面临就业难、就业压力大等问题时,能够从容面对,将有助于学生最终找到高满意度的工作。

3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正在调整期,要提升工科大学生就业质量还需多方形成合力。国家和政府要注重宏观调控,推动高校转型升级,制造出更适合学生求职择业的良好环境,使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和毕业生就业需求更加匹配。用人单位应肩负起社会责任,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给予毕业生更稳定的就业保障,同时积极参与高校教育改革。高校应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努力使新开设的工科专业与社会用人需求更加吻合,注重实践教学,完善大学生就业培训和指导机制。工科大学生应科学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以正确的就业观,注重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为适应时代发展、适应环境变化的高素质专业化应用型人才,实现人生价值并回报社会。

作者简介:李江龙(1991.9-)男,汉族,江西萍乡人,硕士研究生,广东工业大学,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赵明.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的对策研究[J].江苏高教,2019(10):67-72.

[2] 刘扬.大学专业与工作匹配研究:基于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的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06):82-88.

[3] 李慧慧,王恒.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述评[J].中国成人教育,2015(02):12-16.

[4] 姜献群.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思考——韩国的经验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4,34(17):26-32.

猜你喜欢
工科大学生对策研究
人文视野下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