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柏村离世,国民党一代统派走进历史

2020-06-15 06:50林泉忠
看天下 2020年10期
关键词:外省李登辉蒋经国

林泉忠

2017年7月6日,郝柏村出席在南京举行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学术研讨会。(中新社 图)

2013年6月28日,郝柏村在台北出版《郝柏村解读蒋公八年抗战日记1937-1945》(中新社 图)

郝柏村先生的辞世,对近现代中国以及1949年之后的两岸关系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作为一位一生戎马、曾经驰骋神州大江南北乃至两岸多个沙场的“一代名将”,且“出将入相”,一度位至“行政院长”,成为1990年代台湾位高权重的政治人物,郝柏村跨越两岸百年时空的特殊经历与地位,堪称无人能及。这也是为什么郝柏村逝世的消息传来之后,无论是国民党还是民进党,甚至当年的“宿敌”李登辉也都纷纷表达哀悼,并颂扬其对维护台海和平与台湾社会发展的贡献;大陆国台办也高度评价郝坚定的“反台独”立场以及生前对促进两岸关系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然而,就台湾政治社会发展的趋势而言,郝柏村的离世,却是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终结。随着郝的仙逝,台湾社会已走到了一个“回不去”的历史新阶段,对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无疑将会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蒋系”外省精英走进历史

对新中国而言,1949年之后败退到台湾的蒋介石政权,不过是一个所谓“中华民国”的残存势力。

1949年后的70年间,以蒋经国逝世前的1980年代中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政治改革为分水岭,台湾的政治社会经历了从“两蒋威权”到“民主政体”的转型。在这个过程中,1949年前后跟随老蒋渡台的“外省”族群的政治能量也因“本土化”浪潮而由盛转衰。

众所周知,战后台湾的政治社会变迁中,“省籍矛盾”是绕不过去的族群问题。所谓早期移民的“本省人”与新移入的“外省人”之间的冲突,始于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并由于跟随老蒋东渡的“外省”精英在1949年后长时期掌控了台湾政治的权力中枢,造成了所谓“少数的外省人统治多数的本省人”的现象,也成为“偏安”台湾的国民党政权不稳的潜在因素。

笔者于1998年出版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蒋经国的本土化政策》所探讨的,正是1972年开始接班的蒋经国是如何提拔包括李登辉在内的本省籍精英,以缓和权力中枢的族群不平等现象所带来的政权隐忧。

然而,当占人口大多数的本省籍精英在“本土化”后逐渐占据了党、政、军系统的重要位置之后,换来的是外省籍精英日益严重的危机感。而如此围绕权力的省籍之间的紧张关系,在1988年蒋经国去世后迅速白热化,郝柏村也“意外地”成为这场政治漩涡的主角。

郝柏村如何走进台湾的“政治漩涡”?历史因相异的立场角度而存在不同的解读。以“历史洪流”的角度观之,当老蒋的“反攻大陆”成为“不可能的任务”之后,“外省精英”在臺湾政坛的式微显然是无可避免的宿命。

蒋经国去世后,李登辉推动的“宪政改革”,包括一系列高层级的选举,从“国大代表”到“立委”的全面改选,从直选“台湾省长”到直选“总统”,占人口少数的外省籍精英顿时陷于快速丧失权力的不利环境,权力结构上与本省籍精英所占的比例,急速地发生逆转。

然而,如此的“权力转移”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蒋经国逝世两年后的1990年初,就爆发了一场触目惊心的“宫廷政变”-----“二月政争”。

这是一场“蒋系”外省精英与“李系”本省精英的权力斗争。“二月政争”的本质,是老一代外省精英对后蒋经国时期权力落在李登辉手上的不满而发动的集体反扑。

蒋经国于1988年1月13日病逝台北。根据“中华民国宪法”,“副总统”李登辉就任“总统”。此举让远在纽约长岛的宋美龄以及岛内仍位高权重的外省籍大佬忧心忡忡。

长达30年的“李郝之争”

为阻止李登辉继任国民党主席,此时的宋美龄特地千里迢迢致函蒋经国最信任的左右手国民党秘书长李焕,表达异议。然而,此举仍无法阻挡国民党“十三全”党代会通过李登辉为党主席的选举结果。

第一波的反扑失败后,1990年初迎来了“蒋系”外省精英的“背水一战”。之前一役的胜利者李登辉尽管经过两年处心积虑的经营,班底逐渐成形,使自己的势力在党内摇身一变成为“主流派”,然而,在最高层的权力中枢,李的力量依然薄弱。

时值“总统”连任的议题,外界都以为李登辉将提名党内最具威望的“行政院长”李焕为“副总统”候选人。然而,李登辉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势力,却拟在2月11日国民党临时中全会上提名自己容易掌控的李元簇。由于李元簇是外省人,李登辉以为如此一来,作为“省籍平衡”,可以减少“非主流派”外省精英的不满。

然而,让李万万没想到的是,如此自以为高招的一步棋,却引发“非主流派”摊牌式的全面反扑。

当时的“非主流派”在李焕的集结下,已形成了以“四巨头”为核心的一股反对力量。除了牵头的“行政院长”李焕之外,还有具本省背景的司法院长林洋港、时任“国家安全会议”秘书长的蒋纬国,当然还有掌握军权的国防部长郝柏村。“四巨头”一度暗地里酝酿由林洋港与蒋纬国联袂作为另一组“总统”、“副总统”参选人,伺机扳倒李登辉。

“决战”的这一天终于来临。2月11日国民党临时中全会举行,会议就李登辉、李元簇代表国民党参选“正副总统”进行表决。过去的大会表决,所采用的是全体起立鼓掌的方式,此时李焕却随即举手表示反对,并提议应采取票选决定,林洋港也站起来发言要求主席休会。

这一刻,在所有党代表面前,“非主流派”与“主流派”的矛盾全面爆发,也是最惊心动魄的一幕。最后在国民党180名中央委员中,“票选派”获得70票、而“起立派”则获99票,确定以起立鼓掌形式决定由李登辉、李元簇代表国民党参选。顺带一提,时任“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主任委员的马英九,是站在“非主流派”一边的。

为了安抚“非主流派”,以营造党内团结的氛围,当5月初李焕请辞后,李登辉随即宣布任命郝柏村任“行政院长”。尽管坊间议论纷纷,质疑“军人干政”,郝还是有惊无险地当上“阁揆”,登上了仕途的高峰。

“非主流派”在“二月政争”中的决定性败北,标志着“蒋系”外省精英力量的进一步式微。然而,掌握军权的郝柏村直接卷进去的这场充满戏剧性的政治漩涡,却意外地开启了之后台湾社会蓝绿分化的基本格局,这恐怕是郝本人意想不到的结果。

三十年来,“四巨头”中的蒋纬国、李焕、林洋港相继去世,长寿而健康、并且在军中长时期维持着高声望的郝柏村,成为国民党内以军系为主体的“黄复兴党部”延续“蒋系”外省精英力量的精神支柱。然而,随着郝柏村的辞世,长达30年的“李郝之争”正式画上句号,“蒋系”外省精英力量在台湾政坛上的影响力也宣告终结。

1947年,台湾,“二二八事件”暴动后的现场。(Fotoe 图)

在上月的国民党主席选举中,军系“黄复兴党部”发生分裂,参与竞选的郝柏村长子、前台北市长郝龙斌以大比数落败,而被归隶为“本土派”的48岁江启臣则大获全胜,似乎也暗喻着“蒋系”国民党“原教旨主义”势力已经分崩离析。

无论是郝柏村本人,还是“黄复兴党部”,在主张“国家统一”议题上,采取了较为鲜明一致的立场。不过,在“本土化”日益彻底,抑或“天然独”现象日益张扬的今天,其在台湾社会显得“格格不入”,逐渐走向被边缘化的命运。

执着于“抗战史观”

郝柏村堪称两岸社会中,唯一一位以军人身份亲自参加过抗日战争,且直到近年仍在政坛得以发挥一定影响力的人物。基于在多个沙场出生入死的特殊经历,以保家卫国为志业的郝柏村树立了作为一位近现代中国军人坚持信念、立场鲜明的刚直作风。从郝对日本军国主义的痛恨,甚至引发争议,批评台北市长柯文哲是“皇民后裔”的言论中,亦可见一斑。

郝柏村从“行政院长”退休后,摇身一变成为一名勤奋的历史文字工作者,每天翻查史料,前后27年撰写了约500万字,为后人留下珍贵的记录及追求历史真相的线索。著作之中除了有个人的回忆录、“蒋公日记”解析之外,更有甚受各界推崇的抗战系列,包括2015年出版的《郝柏村重返抗日战场》。郝勤于著述,目的清晰,就是为了“还原抗战历史”。

郝柏村的离世,不仅意味着台湾外省精英力量的消失,也意味着“蒋系反共统派”意识形态以及执着于“抗战正确史观”一代的历史终结。换言之,“本土化”走向极致的台湾主流社会,已没有传统“统派”的生存空间。

“两岸和平统一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这是郝柏村逝世前留下的手稿,彰顯了跨越两岸的“一代名将”贯彻始终的国族认同。郝柏村将军走完了精彩的百年人生,在复杂的岛内政治以及微妙的两岸关系持续的当下,或许存在褒贬不一的评价。不过,其刚正不阿的人格,以及那黑白分明的军人气节与风范,无疑将深刻地留在两岸人民的心中。

猜你喜欢
外省李登辉蒋经国
到外省去
外省伢
明月千里
蓬勃
蒋经国是被民进党气死的吗
蒋经国亲民:工地吃盒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