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新医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平台探索

2020-06-15 11:13王欣张昊李超科连天伟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新医科新工科课程建设

王欣 张昊 李超科 连天伟

摘 要 针对在新工科新医科发展趋势下未来将出现“新业态”,学生将面临新的就业挑战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课程体系进行新的设计构建了一种新型产教融合平台。平台通过设计新型模块化教学,引入前沿科技技术,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使学生形成“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层次模块的转化和提升的同时更强化了学生的专业创新实践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未来竞争力。

关键词 新工科 新医科 课程建设 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1需求论证

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未来“新业态”将呈现出颠覆性特征,在此环境中,如何进一步促进学科朝多向交融和交叉新兴方向演变,更深层次地突破单个学科领域的限制,形成有效的、新的科研增长点势在必行。基于国家“新医科”建设规划,为了满足医学生的“求知、增能、成才”的培养需求,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搭建新型产教融合平台势在必行。

产教融合平台是多方协同育人的有形载体,对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创新和适应变化能力至关重要,适应了医学院校跨界交叉融合应用型、创新型、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医学类人才需求,同时也是新工科建设明确提出的重点突破方向。

1.1医学特色新工科建设的必要性

“新工科”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基本范畴是新兴产业,尤其注重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虚拟现实、云计算等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的紧密结合,与“新医科”建设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新工科著重要培养的是两方面能力,即工程创新能力和适应变化能力。培养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创新人才,需具备“专”与“通”两方面的能力。医学特色的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旨在拓宽医学相关理工科课程价值的外延发展,与医学学科核心课程群进行课程融合,从而形成医学特色专业结合、跨界应用的新工科建设路径。

1.2医学特色多元人才培养需要

为主动拥抱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与挑战,针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教育部提出,探索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新医科人才培养体系对于医学教育改革至关重要。全球工业革命4.0背景下的卓越医学人才教育新模式提出,要实现医学从“生物医学科学为主要支撑的医学教育模式”向以“医文、医工、医理、医X交叉学科支撑的医学教育新模式”的转变。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与“新工科”等其他体系建设交互推动,打造中国特色的“新医科”教育新体系,培养能够适应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革命和能够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未来医学领域前沿问题的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是培养的新方向。

2建设目标

2.1关注两个主体,转变教学理念,打破教育壁垒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两大主体,主体之间的深度互动是根本。产教融合平台旨在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道、受业、解惑”逐步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悟道、求业、生惑”的新境界,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实践,鼓励学生悟道、问道、寻道,启发学生求是、求真、求业,在此过程中产生更大的疑惑,从而激发出更大的求知欲,为培养独立自主学习的创新创业人才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未来竞争力。

2.2培养两个能力,强化市场适应,提高医工创新

新工科的内涵应在于提高学生适应变化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因此,迫切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善教育环境、优化教育设施、变革教育模式,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素养。要从知识为先真正转向能力为要,必须通过学生评价加以牵引,让“考生”变学生,让奖“考”金成为奖“学”金、奖“研”金、奖“创”金;让目前的“低头族”课堂真正转变为“强互动”课堂。产教融合平台通过“以赛促学,以证促学”项目式能力培养方法,优化资源配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竞赛项目及能力认证考核,使学生学以致用。构建“竞赛项目课程化、能力考核证书化”模式,使“以赛促学、以证促学、以赛促教、以证促教”常态化。

2.3协调产教平台,引入市场力量,强化校企合作

根据医学专业特点和实际业务环节建立切实可行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突破体制机制瓶颈,为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新工科新医科人才提供平台保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围绕提升学生适应变化能力与医工创新能力,汇聚行业部门、科研院所、企业优势资源,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设教育、培训、研发一体的产教融合平台。

3建设思路

产教融合平台以课程模块为抓手,以工科专业建设为依托,以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应用能力为重点,伴随医学新技术演化迭代和创新,围绕医学行业发展热点设计,整合、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培养理实结合、多元融合、个性发展的应用型学生。平台采用OBE教学理念进行课程体系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基于以上需求,将课程分为三个大模块进行构建:工科基础模块、应用能力模块、创新能力模块。

3.1工科基础模块

工科基础模块为平台基础必修模块,学生在此模块进行工科基础类课程的学习,如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基础课程,为其他两个模块的学习奠定基础。

3.2应用能力模块

应用基础能力模块分为两部分内容,一部分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一系列新兴技术,另一部分为智能医学、医学的现代化应用部分知识,在此模块,学生将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该模块可扩大学生技术应用视野,拓宽学生横向学习领域,提高学生未来竞争力。

3.3创新能力模块

创新能力模块通过“工程化、协同化”等产学研方法,促进学生对医学及新技术领域学科知识的掌握,提升其综合创新能力,以适应新经济的发展需求。通过职业认证和竞赛项目等多元化模式,培养学生新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岗位竞争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通过产教融合平台,学生可选择不同的课程模块,构建以三大模块工科课程为基础,其他医学类专业课程为特色的课程体系,搭建、构造出与众不同的“自己”,形成“知识—能力—素质”3个层次的转化和提升,完成“基础—综合—创新”3个层次的培养。

4建设内容

建设以工科课程为基础,医学专业课程为特色的课程体系,最终形成“一人一目标、一人一规划、一人一课表”的培养体系,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产教平台+特色方向模块”的“课程超市”的个性化学习工厂。具体课程体系设计如下:

5结论

新工科新医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平台是从新时期全面创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以适应引领新经济发展的战略视角出发所提出的新观点,其研究和实践将圍绕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开展。新工科新医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平台是聚焦医学类院校工科类基础课程,融合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开放共享、协同高效的基础性平台。平台打通了医工学科群、打通了人才层次、打通了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工科类基础课程都将纳入产教融合平台的范畴,除了专业科目的学习,平台更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将实践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平台遵循OBE教学理念,以医工研创为抓手,以已有工科类基础课程为依托,伴随新技术演化迭代,以新技术应用为导向,引领理工科专业向新工科发展,医学及相关专业向新医科发展,旨在培养更具未来岗位竞争力的医工研创类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坤颖,张家年.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与研究中的新区、误区、盲区与禁区[J].远程教育杂志,2017,35(05):54-63.

[2] 林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生工科专业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1):32-45.

[3] 范舜,谈在祥.人工智能背景下“新医科”建设的挑战与变革[J].中国高校科技,2019(07):56-59.

[4] 朱超,李成涛.浅析新工科视域下大学生综合创新能力提升的教学设计[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2):69-70.

[5] 陈星. 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6] 沈经.绿色第4次工业革命-工业4.0-互联网工业-人工智能及其共同物理层全球数字通信光缆网络[J].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2016(02):7-12.

[7] 胡丽娟,俞海,刘沐洁.高职院校“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构建——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J].法制博览,2019(09):49+51.

[8] 韩佳颖,张墨贵.基于OBE理念的创新创业项目教学模式研究[J/OL].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02):209-211.

猜你喜欢
新医科新工科课程建设
“新医科”视角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的思辨
面向新医科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