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化学习共同体构建的策略分析

2020-06-15 03:11宋卫群
求学·教育研究 2020年24期
关键词:共同体策略分析学习

宋卫群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为我国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方向,在对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发展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为教师们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现代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则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学习共同体指的是师生以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为目的,指向学生的能力发展,通过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进行指导,利用合作、交流、分享等形成一个学习集体。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实现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让学生感受到快乐并提升学习兴趣,而在“乐”文化的推助下,构建学习共同体成了一种有效途径。

关键词:“乐”文化;学习;共同体;策略分析

以“乐”文化作为主题的学习共同体是现代教育理念下的一种新兴概念,“乐”文化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多元统一,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在快乐中获得成长。在“乐”文化学习共同体下,要努力让教师乐于从教、乐于反思、乐于研究;让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思考、乐于合作、乐于分享,并把“乐而有余”作为核心追求。“乐”文化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下构建学习集体,又在学习活动开展过程中获得快乐,从而发现学习的意义和趣味,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一、“乐”文化的特色与内涵

从字面意义上来看,“乐”是一个人一边跳舞一边高举丰收的谷穗,这便是古人认为的“乐”。“乐”本身也有和谐的意思,也就是说人只要顺应自然规律、明确生命的意义,便可以快乐无忧。“乐”也是一种心境,儒家将“乐”与喜爱放在一起,而教育家孔子则将“乐”发展成了一种“乐学”的教育思想,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乐”的理解便是顺应自然规律、和谐、喜爱等,所以“乐”文化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要充分贯彻“乐”文化教育理念,让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思考、乐于分享,让教师乐于教学、乐于反思,构建和谐快乐的学习环境。

二、“乐”文化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一)构建学习小组,明确成员的任务与作用

“乐”文化学习共同体是由学生个体组成的,其中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知识结构等特质都会对学习共同体带来影响,因此教师在分配小组时需要选择合理的划分方式。教师可以按照能力互补的原则进行划分,但也要考虑学生的性格问题;也可以按照能力相近原则划分,这样更有利于教学的层次化开展,但也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能力互补划分模式下,通过优等生带动后进生来实现共同体的共同提升,起到协调学习的作用,小组成员之间的不断磨合能够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促进后进生的前进,而优等生在引导后进生时也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有利于认知强化。在学习小组的构建上,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每一位学生都具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和感知情况,语文学习中更是如此,很多情况下,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课文都可能存在不同角度的理解,这也是“乐”文化学习共同体学习机制上的一个重点,当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产生个性化理解时,便会将这一理解在学习小组中进行分享,小组其他成员则会予以认可或提出其他方向的理解,让学习这一过程变得更加多元化,这一交流过程也是知识分享的过程,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分享的快乐。

(二)和谐师生关系,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教学的“主宰者”,虽然竭尽全力教授知识,但一方面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受到压制,另一方面出于对教师的畏惧和过于追求正确答案,学生在学习参与上总是畏畏缩缩,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乐”文化学习共同体便是典型的以学生自主性为主的学习模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快乐学习,因此教师要充分贯彻生本理念,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突破传统学习理念的限制,主动学习、主动互动、主动展现自我、主动提出问题或质疑等,让学习空间得到有效拓展。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促进师生关系,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如参与学习共同体、参与教学情境的构建等。

(三)灵活的课堂交流,让学习共同体共获新知

对于“乐”文化学习共同体来说,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都需要充分的“磨合”,只有经过磨合才能更加默契地开展学习活动,才能构建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良好关系。学习共同体可以形成一种内部力量,在这个集体单位,当有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时,大家都会积极参与活动,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实现群体效应的充分发挥,期间,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都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多元化的交流模式是师生和生生间多元观点、多元想法的真实分享,有助于相互关系的促进和问题的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本身也是一种交流形式,本质上也具有人性化的观点,因此教师要强调交流交往中的平等观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通过学习共同体来突破传统教学交流模式的桎梏。教师可以在明确教学目标后根据不同环节设计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小组交流成果、小组评价、班级交流等。多元化的思维交流能够让学生发挥并感受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在完成目标后又能迸发出自信心,体验到成就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通过学习共同体的相互交流合作,学生能够在这一群体中以轻松快乐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更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

(四)课后的学习拓展,让学习共同体相互分享

“乐”文化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不单单局限于课堂,还能延伸到课下,也就是说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能够让学生们形成一种微妙的共生关系,在这一关系下,学生们会自觉分享、交流、合作、实践,即便是在课下也非常乐于互动。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探索和拓展,如课外的阅读活动便是一个很好的题材,通过比对、引申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而教师也完全可以将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进行结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共同体。如对于教师推荐的课外阅读读物,学生们可以课下合作阅读交流,课上探讨总结。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针对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留有“空白”的课文进行补充,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课文续写下来。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时,课文中蜘蛛可以用自己的丝线织出各种各样的物品,于是开了一个商店,相继卖口罩、围巾、袜子等物品,到这里课文便结束了,这让原本兴趣盎然的学生们感到有些意犹未尽,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发挥想象续写一段,让学生将对蜘蛛的了解充分展现出来,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续写的思路,如蜘蛛丝还可以做衣服、做帽子、做手套等,或直接在原本的方案上进行改进,让客人想买的时候提前定做,量好尺寸、规定好价格,这样面对不同的客人就能更好地应对了。之后学生们将自己的续写思路在小组中交流,相互点评完善。在故事续写中,学生不仅能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将故事继续下去,还可以和其他同學交流不同的故事后续,在交流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乐趣。

“乐”文化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能够充分践行生本理念,让学生在快乐中主动学习,在共同学习中感受到快乐,从而建立良好的合作学习关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期间教师的引导十分关键,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师生互动、同学互动等方式中,课堂教学才能更加灵活有趣,语文学习才能变得更加快乐轻松,真正让学生成为“乐知者”。

参考文献

[1]陈许梅.用心灵说话,构建小学语文学习共同体[J].科学咨询,2015(48):106-107.

[2]马志媛.学习共同体:小学语文核心能力培养的平台[J].教育观察,2018,7(24):111-112.

猜你喜欢
共同体策略分析学习
爱的共同体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服装电子商务发展浅析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完善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