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小龙虾自繁育苗种管理重点

2020-06-18 08:38李乐康,孔赤平,徐金根
科学养鱼 2020年5期
关键词:环沟蜕壳幼体

近几年,由于小龙虾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小龙虾的养殖面积也呈暴发式增长。稻田养殖小龙虾是目前比较普遍的养殖模式,是指利用稻田种一季稻、全程养两季虾的综合种养模式,能取得较为可观的收益。但小龙虾繁殖习性较为特殊,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尚不成熟,发展滞后,目前稻田养殖小龙虾以自繁育苗种为主。

6月中下旬开始退水种稻,7-8月是小龙虾生殖掘洞的季节,9月中下旬随着水温的下降,陆续会有虾苗出洞觅食,苗种繁育工作是稻田小龙虾养殖成败的关键,苗种繁育得好,次年成品虾上市早,或者也可以售高价苗提高效益。本文简单讲述稻田小龙虾自繁育苗种的管理重点,以供参考。

一、环沟准备

小龙虾放养前需做好稻田环沟的准备工作,以期为亲虾和虾苗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养殖环境,确保虾苗的成活率。包括除杂、解毒、消毒3个部分。

1.环沟除杂 9月,环沟水深约有1.2米,在小龙虾还未形成抱卵虾前,按环沟水体10~20千克/(亩·米)用茶籽饼彻底杀灭野杂鱼等敌害生物。

2.解毒 除杂3天后,使用EDTA或有机酸降解毒性。

3.消毒 使用复合碘溶液或聚维酮碘溶液消毒,能有效杀灭各种细菌病毒。碘制剂是比较安全的消毒剂,刺激小、无残留。

二、“发虾期”管理(9-10月)

产卵期、孵化期和幼体阶段统称“发虾期”。发虾的成功与否,严重影响后续养殖管理。使用原池小龙虾做亲虾(图1)不宜超过两年,建议每隔一两年引进不同地方的小龙虾,避免近亲繁殖,否则会导致“铁虾”比例过高。

1.营造优良环境 发虾期间定期使用调水改底产品,保持充足溶氧,提高孵化成功率。

2.预防细菌感染 定期使用蛭弧菌产品+微量元素产品,既增强体质,又抑制有害菌,防止亲虾和幼体细菌感染。抱卵虾如感染细菌会出现流产,因为洞中不便观察,可能到10月才发现“发虾率”太低。如果亲虾体质不佳,也易出现流产情况,故补微量元素、补能量也是管理重点。

图1 抱卵虾(左)和抱仔虾(右)

3.培养天然饵料 及时使用氨基酸+光合细菌或枯草芽孢杆菌培养丰富的浮游生物,作为幼体的开口饵料。

4.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幼体阶段蜕壳频率高,每5天使用1次微量元素产品+多维产品,补充钙、磷、镁、硒和多种维生素,促生长,提高规格。

发虾期间小龙虾大都在洞里,不方便查看,需加强管理,建议以上工作定期进行。发虾期间勿用强刺激性药物,如氯制剂、硫酸铜、杀虫剂、杀青苔药等。

三、仔虾期管理(10-11月)

Ⅳ期幼体蜕壳成为仔虾(图2,体长1厘米),培育到幼虾(约3厘米,每尾5克以上)达到苗种规格。这期间的管理也尤为重要。

图2 仔虾

1.调水改底 定期使用调水改底产品(如有机酸制剂、过硫酸氢钾、四羟甲基硫酸磷类的改底产品)改良底部环境,防止氨氮、亚硝酸盐等超标,为仔虾营造优良环境。

2.肥水 及时使用氨基酸+光合细菌或枯草芽孢杆菌培养有益藻,提供丰富溶氧,提高仔虾成活率。

3.补钙抗应激 仔虾阶段蜕壳频率高,定期使用蛭弧菌产品+微量元素产品,防止有害菌感染,同时提供能量和钙、镁、磷、硒等元素,增强体质,促使仔虾健康生长。

4.投喂管理 适当投喂高蛋白质的配合饲料,坚持“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喂。根据天气、水质、蜕壳期,灵活掌握投喂量。内服添加微量元素产品+多维类产品,提高仔虾的免疫力。

猜你喜欢
环沟蜕壳幼体
黄海近岸潮汐锋海域蟹类幼体日间垂直迁移特征❋
苏南地区虾稻鳅综合种养模式初探
蜕壳的歌唱家
螃蟹
蚂蚁岛海域刺参浮游幼体发育过程研究
虾稻共生生态高效养殖难点及改进措施
稻虾共生、连作生态高效模式试验
蜘蛛蟹:我的蜕壳“苦”旅
17次蜕壳
黄河三角洲刺参苗种繁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