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分析与总结

2020-06-18 08:38奚业文
科学养鱼 2020年5期
关键词:亩产值河蟹水草

本试验根据生态位原理和河蟹生物学特性,加大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的比重,螺蛳分批延迟投放,通过河蟹摄食部分水草和螺蛳,转化为优质水产品,混养滤食性、杂食性鱼类以改善水质;将原有河蟹放养密度降低30%~50%,以保持草、蟹生态平衡,改善水体水质指标,修复河蟹养殖水体。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场地

在安徽省规模化河蟹水体生态修复的基础上,随机抽取7个河蟹样本塘,试验池塘面积分别为1号120亩、2号75亩、3号230亩、4号160亩、5号179亩、6号50亩、7号60亩;对照池塘1号90亩、2号36亩、3号40亩。试验的7口河蟹养殖水面具有代表性,基本反映了我省河蟹池塘养殖水面的类型特点。

2.试验处理

(1)晒塘与清塘。上述10处水面分别于上一年11-12月期间冰冻、曝晒塘底,清除野杂鱼。

(2)种植水草,投放螺蛳。每亩栽种金鱼藻、伊乐藻70千克以上(以金鱼藻为主),亩播种苦草种0.7千克左右;每亩投螺蛳200千克以上。

(3)苗种放养(2015-2018年)。采用长江水系亲本繁殖培育的扣蟹,规格整齐、体色一致、活动敏捷;鳜鱼选择翘嘴鳜繁殖培育的大规格鳜鱼种消毒放养。1-4月投放120~140只/千克蟹种800只/亩左右,2-5月投放20尾/千克鲢、鳙鱼种各10尾/亩左右,5-7月投放80~100尾/千克鳜鱼种10尾/亩左右。对照池塘每亩投放幼蟹1500只,鲢、鳙和鳜鱼各10尾左右。

(4)饲料投喂。4月起开始投喂,以颗粒饲料为主,投喂数量按体重的3%~5%掌握;7-9月逐渐加大植物性饲料,并以投喂植物性饵料为主;10月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每天投喂两次,上午9时占30%,下午5时占70%,并根据情况适时调整,高温天气、连续阴雨天适量少投。

(5)水质调控。池塘前期水位掌握在60厘米左右,有利于水草的生长,以后逐步加深水位,每次进水10厘米左右,进水时用60~80目筛绢网过滤。6-9月,水深保持在1.2米左右,使水温尽量维持在30℃以下。试验池塘每年4月中旬用磷肥、复合肥和EM菌混合肥水,用量为5千克/亩;5月用肥水素5千克/亩肥水,肥水3天后用EM菌调节水质;6月上旬用光合细菌加红糖水激活后调水,中旬用芽孢杆菌调水;7月中旬用芽孢杆菌+EM菌全池泼洒调水;8月中旬用芽孢杆菌+EM菌调水;9月上旬用光合细菌加红糖水激活后调水。

(6)病害防治。主要采取生态防病措施,从池塘的准备、苗种的选择放养、饲料的选择、水质管理等方面采取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坚持以防为主、治病为辅的原则,养殖过程中5次使用微生物制剂,有效预防了细菌性病害的发生。

3.水质检测

2015-2018年,每年的3-9月每月3次采集水样,进行水温、pH、溶氧、COD、氨氮、铜、锌、铅、铬等水质指标的检测。

二、结果与分析

1.河蟹养殖投入与产出情况

试验共7口池塘874亩,4年平均每年产河蟹74988千克,平均85.80千克/亩,单产的变化幅度为69.6~100千克/亩;平均规格187.86克/只,规格的变化幅度为175~220克/只。4年平均每年投资248万元,产值595.20万元,亩产值6810.07元,亩产值变化幅度5300~10000元;利润347.20万元,平均亩利润3972.54元,亩利润的变化幅度为2782.61~4469.27元。

河蟹对照池塘3口166亩,4年平均河蟹产量20130千克,平均121.27千克/亩,单产的变化幅度为114~125千克/亩;平均规格122.67克/只,规格的变化幅度为120~125克/只。4年平均每年投资成本61.6万元,产值100.65万元,亩产值6063.25元,亩产值变化幅度5700~6250元;利润39.05万元,平均亩利润2352.41元,亩利润的变化幅度为2200~2450元(表1)。

2.水质检测结果

河蟹生态修复试验7口池塘874亩,每年3月至9月底水温变化幅度为14~35℃,pH变化幅度7.8~8.8,溶氧变化幅度5.0~7.0毫克/升,COD变化幅度5.55~9.85毫克/升,氨氮变化幅度0.085~0.39毫克/升,铜含量0.01毫克/升,锌含量0.025毫克/升,铅含量0.005毫克/升,铬含量0.0005毫克/升。

表1 2015-2018年养殖收获情况

河蟹对照池塘3口166亩,每年3月至9月底水温变化幅度为14~37℃,pH变化幅度7.0~8.8,溶氧变化幅度4.0~5.0毫克/升,COD变化幅度6.45~14.52毫克/升,氨氮变化幅度0.095~0.48毫克/升,铜含量0.01毫克/升,锌含量0.025毫克/升,铅含量0.005毫克/升,铬含量0.0005毫克/升(表2)。

3.水草品种和覆盖率

试验池塘水草以金鱼藻、苦草、伊乐藻为主要品种,3-6月以伊乐藻为主,苦草为辅;7-9月以轮叶黑藻为主,苦草为辅;水草平均覆盖率为72.86%,变化幅度为70%~80%。

对照池塘水草以伊乐藻、苦草两个品种为主要品种,3-6月以伊乐藻为主,苦草为辅;7-9月以伊乐藻和苦草为主;水草平均覆盖率为65%,变化幅度为60%~70%。河蟹对照池塘在高温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伊乐藻烂根死亡现象,采取了捞取漂浮水草等措施,防止了水质恶化。

表2 2015-2018年水质监测情况

三、讨论

1.经济学价值

河蟹生态修复试验池塘每亩单产85.80千克,比对照塘121.27千克少产河蟹35.47千克;但试验池塘成蟹平均规格187.86克/只,对照池塘成蟹122.67克/只,规格提高65.19克/只 , 提 高53.14%;试验池塘平均销售价格达到80元/千克,比对照池塘提高30元/千克;试验池塘平均亩产值6810.07元,比对照池塘的6063.25元提高746.82元,提高12.32%;亩利润3972.54元,比对照池塘的2352.41元提高1620.13元,提高68.87%。试验池塘投入与产出比为1︰2.4,对照池塘为1︰1.63。

2.生态学价值

试验池塘水温最高35℃,比对照池塘低2℃,这在每年的8月高温期非常重要,因为降低了2℃,金鱼藻、苦草等水草能正常生长,净化水质,河蟹栖息在水草丛中就能安全度过高温期,然后顺利完成第四次蜕壳和第五次蜕壳。

试验池塘溶氧、COD和氨氮3项水质指标符合并优于国家Ⅱ类水质标准;铜、锌、铅、铬4种重金属的含量完全符合国家Ⅰ类水质标准。

试验池塘河蟹投放的密度合适,与池塘生态系统的合理负载量相适应,河蟹等消费者,与池塘金鱼藻、浮游植物等生产者,调控水质的光合细菌、EM菌等分解者,三者之间达到了一种良性的动态平衡。

猜你喜欢
亩产值河蟹水草
葡萄树结“智慧果” 亩产值可超3万元
河蟹池塘高效混养新模式探析
糖度高、类型多、瓜味足 “炫彩”系列小西瓜 亩产值3.5万元
亩产超340斤!4口塘出蟹11000斤,错峰卖蟹亩产值2万元的秘籍来了
北方地区湖泊河蟹养殖技术探讨
智能精准投饵 河蟹吃饱吃好
玫瑰亩产值可达3万元
吃掉它不如放它回家
水草冒泡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