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论

2020-06-18 06:40张函张三萍

张函 张三萍

引用格式:张函,张三萍.浅析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论[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5):37-42.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186/2020.05.006

文章编号:1009-3729(2020)05-0037-06

摘要:冯友兰以觉解程度为标准,将人生境界从低到高依次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这四种境界中的人拥有不同的特征和不同的人生意义。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论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过于关注和强调个体的精神感受,仅仅依靠觉解程度来区分境界的高低,脱离社会存在空谈精神境界,忽视了社会存在的作用。然而,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论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用西方实在主义哲学,特别是逻辑分析方法,改造程朱理学,完成了理学的现代化转型,进而为人生境界论提供了本体论证明;继承和发展了儒家人文思想,充满了对社会人文和道德的关切,将其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启发人们追求积极的、有价值的人生。

关键词:现代新儒学;觉解;人生境界

冯友兰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和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其一生的著作可以概括为“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其中,《新原人》一书将西方实在主义和中国传統哲学特别是宋明程朱理学相结合,以觉解程度的不同,将人生境界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于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论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和理解,但在不同的时间段里,研读他的人生境界论会不断地发现新视角,并由此启发人们对人生形成新的感悟,提高精神境界。纵观冯友兰的一生,也许“做人与做学问脱节”的背后隐藏了很多政治的、个人的、学术的、社会的原因,但是不能因此否认其人生境界论所蕴含的积极意义、丰富的伦理内涵和价值。鉴于此,我们拟围绕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论及其当代价值等问题展开一些思考。

一、人生境界论的缘起

冯友兰人生境界论的提出有其特定的时代条件。冯友兰曾说过:“我生活在不同文化矛盾冲突的时代。”[1]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人民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动乱、民不聊生是冯友兰早期人生哲学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冯友兰人生境界论的形成,一方面源于对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冲突的反省,另一方面又是这一文化冲突本身的产物[2]。鸦片战争使中国人民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爆发的中西文化论战,不能不使中国人忧虑中华民族如何找到安身立命之地。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爱国志士,他们希望通过不同的方式拯救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并形成了三大哲学思潮:一是以新儒家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二是科学主义思潮;三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新儒家思潮的代表,冯友兰以人生观为主题,比较了古今中外的人生哲学,提出了他自认为的适合中国人精神需要的、具体的人生境界论。冯友兰受文化保守主义的影响,以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为使命,寻求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新价值和新意义,并结合西方哲学中的逻辑分析法和中国传统儒学,建立了新理学体系,为其人生境界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在抗日战争期间,冯友兰写了一系列的重要著作,其中就包括“贞元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原人》《新世训》《新原道》《新知言》。按照《周易》的说法,“元、亨、利、贞”为春夏秋冬的循环,所以“贞元之际”就是冬春之际的意思,也就是旧的结束和新的开始之际。冯友兰认为,当时的中华民族就处于“贞下起元”的历史转折点,是民族复兴与民族觉醒的前夜,中国必将终结一个充满屈辱的旧时代,开启一个中华民族崛起的新时代。 冯友兰在《新理学》中讲到了人生哲学问题,在《新世训》中也涉及了人生问题,但都不够系统全面,所以他感到有必要写一本关于人生哲学的专著,于是就有了《新原人》。他以新理学为本体论基础,阐述了他对人生的看法,于是便有了人生境界论。人生境界论的提出不仅是冯友兰个人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的重要结晶,也是为了帮助当时中国人解决人生问题做出的探索。

二、人生境界的划分标准

冯友兰在《新原人》的第一章提出了一个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一问题在今天也未能有标准答案,冯友兰对之却有独特的解决思路。在他看来,哲学不是讲“为什么”的学问,如为什么有宇宙,为什么有人生,哲学问题不是宇宙本身产生的问题,而是人产生的问题,哲学讲的是对宇宙和人生的了解。但不管宇宙还是人生,不管我们是否了解,它们依然存在,但是若想要完全了解,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此对其了解的深浅不同,所得的意义也不同。冯友兰把这种因为个体理解差异而获得的不同的意义称为精神境界,把了解宇宙或人生的过程称为觉解。

冯友兰对觉解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说明。“觉”和“解”本是两个不相关的词。“觉”有两层含义:一是人或动物的器官受刺激后对事物的感受辨别,也就是感觉;二是醒悟的意思,也就是觉悟。而“解”主要有两层内涵:第一层意思是解析或解开;第二层意思是了解。冯友兰在《新原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解”。他说,对一事物有所了解,我们就称对之“有解”。虽然是同一事物,但是每个人对于它的了解也是不同的。如果说人们对于一个事物,了解它是怎样的一个东西或者是怎么回事,那么他们对于这个事物就是有解。但是了解是一回事,了解的深浅程度又是一回事。举例来说,一个画家了解一幅画是用哪一种颜料、哪一种颜色、哪一种风格所构成的,就是了解其为一个怎样的东西;但一个人如果只了解这是一幅画,就不能算是了解其为怎样一个东西。所以说,了解的深浅程度不同,所知道的意义也不同。在冯友兰看来,“人做某事,了解其事是怎么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他于作某事时,自觉其是作某事,此是自觉,此是觉”[3]19。“解”是了解、明白,是一种活动;“觉”是自觉、觉悟,是一种心理状态。所以,“觉解”就是说人们在做某事的时候知道自己在做某事并清楚知晓此事,它是每个人对于世界的认知程度。因为每个人对不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觉解,进而导致人们对不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悟,于是就形成了不同的“意义世界”,也就是境界。所以,觉解程度因人而异,所处的人生境界也就有了高低之分。冯友兰正是根据觉解程度将人生境界划分为由低到高的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三、四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及其特征

1.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是觉解最低的境界。 在冯友兰看来,“所谓自然境界与所谓自然界不同。自然界是客观世界中的一种情形,自然境界是人生中的一种情形”[3]83。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而自然境界是人生中的一种境界。自然境界中的人不是“不识不知”,而是“不著不察”——做了仁义的事,却不明白为什么要做;已经习惯了,却不知道原因。

自然境界的特征是处在这种境界的人,其行为都是顺才或顺习的。顺才就是顺着人的自然属性,顺习就是顺应人的习惯或者是社会习俗。那么只有过原始生活的人、婴儿或者愚人才是自然境界中的人吗?根据冯友兰的论述,决定境界层次的,并不是他们生活的环境、年龄、文化程度和社会类型等,而取决于他们是否有觉解。所以即使是智力最高的人,甚至生活在文明程度很高的社会,如果没有觉解,也仍然属于自然境界。例如,就文学作品来讲,《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是为世人欣赏的伟大文学作品,但是曹雪芹在创作时,他不自觉其天才,也不自觉其创作的价值,也不能体会其将会对他本身、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甚至并非是有心著作。所以,随其兴趣、无意一鸣惊人者,其境界就是自然境界。但是自然境界中的人以本我为中心,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需求,以本能生物形式存在,展示了最真实的、最原始的人格。

2.功利境界

在冯友兰看来,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其行为都有他们所确切了解的目的。也就是说,他们在有其行为时,亦自觉有其行为。功利境界强调的是为自己的利益进行各种行为或者有着某种思想。以觉解程度为依据,功利境界是对自然境界的超越,其觉解程度略高于自然境界,但是这种觉解仅限于为利,并且所求皆为自己的利益。所以,在功利境界中的人都是为己的、自私的,他们或求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或求增加自己的财富、名利。处于功利境界中的人只觉解到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他人的、集体的甚至国家的利益,这样就会导致其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只见自己,不见他人,将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前面。

冯友兰不仅不否定这种趋利的行为,还阐述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处在功利境界中的人,改变了自然境界中的那种被动的、无知的状态,变为主动地追求自己的名利。虽然处在功利境界中的人都是为了一己私欲,但是只要他能够认清自己的利之所在,能够分清主次,并能调节自己的私利,这样也会给他人带来利益,在客观上也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冯友兰认为,大多数人都是功利境界中的人。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现代的人们大多数看重物质和利益,把物质和利益的得失等同于个人社会价值的大小,所以有人会不择手段地追求自己的利益。但是获取利益的途径要正当合理,不能牺牲别人的乃至国家的利益以实现个人的利益。所以,如何将利的追求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为利益的满足寻求一个合理的界限,有此种觉解的人便获得了人生境界的提升,进入了道德境界。

3.道德境界

在冯友兰看来,“在道德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行义的”[3]142。如果说在功利境界中人的行为是趋利的,那么在道德境界中,人的行为就是遵循“应该”的,不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而是追求社会的整体利益。处于道德境界中的人的觉解程度要高于处于功利境界中的人,因为处于道德境界中的人会把社会看成一个整体,能够觉解到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和职责所在,并把为他人和社会所做的一切看成自己分内的事情。

處在道德境界中的人会觉解到自己是社会的一部分,具有社会性和道德理性,其发展需要依靠社会、依靠他人。社会是一个整体,人是社会的人,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在这种境界中,人会意识到个人的行为对于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所以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他们会以他人利益、社会利益为重,放弃或牺牲个人利益,从而树立凡事以他人或社会为重的思想。

处在道德境界中的人看重的是做事的动机。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职业,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处在不同的社会地位,他们所行之事也各有不同。但只要他们的动机是好的,在主观上尽伦尽职,并尽心竭力地去做,去实现其行为意向的好,不论结果怎样,都无关紧要。

在冯友兰看来,处于道德境界中的人应该不计对象、不计伦职、不计荣辱、不计结果。处于该境界中的人展示了人的社会性,并强调了人要有责任、有道德、有奉献精神,由功利境界步入道德境界,是道德义务向道德良心的转化。

4.天地境界

冯友兰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是天地境界,其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天地境界中的圣人。在他看来,圣人与贤人是有区别的。贤人仅觉解了“社会的全”,而圣人则觉解了“宇宙的全”。在冯友兰看来,圣人应该具有以下四种特征:其一,“极高明而道中庸”。圣人站在社会的高度尽人之伦、尽人之职,站在宇宙的高度尽天之伦、尽天之职,圣人的境界到了峰顶,这便是“极高明”;圣人基于对真实信仰而出发的行为,这便是“道中庸”。其二,“有我而无我”。说圣人“有我”是从“有主宰”而言,说圣人“无我”是从“无自私”而言。冯友兰认为,“无我”是“有我”的前提,人必先“无我”才有“有我”,必先无“假我”才有“真我”。其三,“无为而有为”。老子最早提出了无为说,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冯友兰则认为,人因顺应人性、物性,出于真我的自然选择都是无为。积极入世,顺道而行,既可以说是有为,也可以说是无为。有为是为了更彻底的无为。其四,“无知而有知”。冯友兰说:“在同天境界的人,是有知而又是无知的。同天的境界,是最深的觉解所得。但同天的境界,却是不可了解的。”[4]冯友兰通过对天地境界中圣人的具体描述,形成了他的理想人格学说。

在冯友兰看来,在天地境界中的人的行为是“事天”的。在天地境界中的人有着最多的觉解,其境界是冯友兰人生四境界中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中的人其觉解程度已经超越了个人和社会的范围,不仅能觉解到自己是大全的一部分,而且自同于大全,其最高准则和主要精神是“天人合一”。

在冯友兰看来,人想要达到天地境界并非易事,因为完全的觉解是不容易有的,而不完全的觉解是比较容易有的。在这里他提到了宗教思想,并把宗教与天地境界作了区分。人所信仰的宗教可能各有不同,但是大多数的宗教都信奉所谓的神或上帝,认为他们有一种超人的力量可以帮助人们获得一些恩惠,认为人通过宗教达到的境界只是接近天地境界,但是仍然是处于道德境界。宗教使人信,哲学使人知。人因为有了哲学的概念,就可以知天,然后可以事天、乐天,最后达到同天。

若要事天,就首先要知天。知天是事天的重要前提,所以知天者不但认识到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并且是宇宙的一部分,这意味着对自己、对宇宙有完全的了解。人生因格物穷理获得了最大的意义,实现了最大的价值。正因觉解到宇宙之全,认识到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职责,才能够站在宇宙的角度事天。于是,因为知天、事天,人得到极大的精神享受与快乐,从而达到了乐天,最后由此达到同天阶段,成为真的大全。因此,冯友兰的天地境界是由知天、事天、乐天而至同天四个阶段构成的,这也表达了冯先生的人生终极理想。

四、冯友兰人生境界论评析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论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仅仅依靠觉解程度来区分境界的高低,就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生产关系,脱离了社会生产关系而空谈精神境界。其次,冯友兰关注和强调个体的精神感受,忽视了社会存在的作用。例如,冯友兰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义利观,过于强调义,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利的作用。随着近年来经济、科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利不再被看作和义完全对立和冲突的东西。再次,觉解、境界都是主观意义上的,冯友兰过分地强调了动机,而忽略了人的实际行动对人生的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实践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能仅仅依靠觉解程度来划分人的层次、评价一个人,更重要的在于为他人尽了哪些责任,为社会做了怎样的贡献。另外,冯友兰划分四种境界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有更高的道德追求,但是一个有着社会关系、实际存在的人,能否清晰地划分这四种境界是有待考量的,或者说没有人单单存在于一个境界内,在追求和实现自我愿望的过程中,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之间是比较容易转换的。但是冯友兰将天地境界视为最高追求和最终目的,天地境界的人是以服务宇宙为目的的,他的天地境界给人以“天人合一”的幻象,其中还有关于圣人的说法。其实做天人合一的圣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尽管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还是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论的理论价值表现在: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充满了对社会人文和道德的关切。冯友兰用西方的实在主义哲学,特别是逻辑分析方法,改造程朱理学,完成了理学的现代化,对我们的道德文化建设具有启迪作用,对于当今一味追求物质、金钱、权力等的消极的社会倾向有着补偏救弊的作用。

首先,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论有利于提高和升华人的精神境界、推进社会道德建设。在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论中,从自然境界到天地境界,四种境界由低到高的升华,由个人幸福上升到国家幸福,其实就是个人追求自我发展、提升精神境界的过程。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实现中国梦的内涵,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为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团结奋斗,只有个人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质得到全面发展,才能实现一个国家的振兴繁荣。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容易把金钱、权力等外物的获得当作人的发展的标准,从而将自己所做的一切都看作为了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所以人们很容易忽视思想道德的重要性。冯友兰曾指出,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要想提升人的思想道德境界就必须要有觉解和实践,他在自然境界中肯定了人的基本物质需要,在功利境界中肯定了人有合理追求利益的权利,在道德境界中强调人的社会性,在天地境界中强调了“天人合一”,四种境界旨在讓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然而,在当下,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多彩,社会日益多元化,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人们很容易变得迷茫、不知所措。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讲话上谈到,我们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锤炼品德修为,要有正确的道德认知,树立良好的道德修养,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为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论为青年人的道德认知和道德修养提供了思想资源,启发青年树立积极的人生观,鼓励他们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其次,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论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其一,在天地境界中,冯友兰认为人的行为是事天的,人不仅仅为了自己的利益,还会为了社会乃至宇宙的利益去做任何事,也就是处于天地境界中的人,不仅仅只觉解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更要对宇宙(自然)负责。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就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其二,处于天地境界中的人,在面对世间万物时,有着一种坦然的态度,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在承担应有的责任的同时,还要顺应自然,不能一味盲目地想要去改变、征服自然,或者做出一些伤害自然的事情。其三,在天地境界中的人,不仅仅把人看成宇宙中的一部分,而且能达到同天的境界。同天的境界是很神秘的、不可言说的。只有达到神秘的、不可言说的觉解时,人才会对宇宙、对自然有敬畏之心。所以我们在承担对大自然的责任和顺应自然的同时,还要敬畏自然,只有这样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只有在保护好自然的情况下,才有条件去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

在冯友兰看来,哲学家不能离开人的本质和价值去看问题,而是要结合实际,关注人的灵魂,因此他提出了人生境界论。结合当今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论蕴含一定的现代意义,它使我们了解到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思想境界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哲学恰恰为我们提供了心灵升华的一种途径。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1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307.

[2] 郑家栋.现代新儒学概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3.

[3] 冯友兰.新原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571.

[收稿日期]2020-06-0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20YJA710042)

[作者简介]张函(1996—),女,湖北省仙桃市人,武汉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新儒学;张三萍(1965—),女,湖北省仙桃市人,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代新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