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融合:诗书画印“一体化”的当代思考

2020-06-19 08:02钟瑞军
关键词:一体化文化自信中国画

摘 要:中国画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艺术精神与品格,其气韵之生动,写照之传神,无一不凝结着中国古典文化的美学思想与诗性的哲学观。在当代,传承与发扬中国画,其关键在于树立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坚守中国画的基本用语——诗书画印。

关键词:中国画;文化自信;诗书画印

中图分类号:J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20)02-0089-04

收稿日期:2020-01-13

作者简介:钟瑞军(1975-),男,广东紫金人,文学学士,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华南师范大学城市文化学院艺术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书画创作技法与理论。

Multiple Fusion: Contemporary Thinking on the “Integration” of Poetry, Calligraphy, Painting and Sigillography

ZHONGRuijun

(YoungArtists Association in Guangdong,Guangzhou,Guangdong510055, China)

Abstract: Chinese painting carries the artistic spirit and character of the Chinese nati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ts vivid charm and portrayal all condense the aesthetic thought and poetic philosophy of Chinese classical culture.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the key to inherit and develop Chinese painting is to build up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teenagers and stick to the basic language of Chinese painting -- poetry, calligraphy, painting and sigillography.

Key words:Chinese painting; Cultural confidence;Poetry, calligraphy, painting and sigillography

中国画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艺术精神与品格,其气韵之生动,写照之传神,无一不凝结着中國古典文化的美学思想与诗性的哲学观。然而,在西方艺术和现代书写工具的双重冲击之下,中国画日渐式微。是以,中国画及其基本用语——诗书画印,在当今时代应如何发展与延续,很值得探讨与深思。

一、中国画的民族特色

作为中华民族四大国粹之一的中国画,在展现中国人审美艺术的同时,也承载着华夏数千年的历史,其厚重,非三言两语可道尽。令人可悲可叹的是,近代以来,受西方油画、水彩等艺术形式的强烈冲击,中国画等传统艺术由繁荣逐步走向没落,甚至受到严重的排挤。步入21世纪,硬笔及家庭电脑的普及,令传统书写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笔、墨、纸、砚等传统书写工具被束之高阁。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在当今时代如何传承与发扬,成为整个中华民族急需解决的课题。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力倡导文化自信,是发展中国画的关键”[1]。理性审慎中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方能为中国画、书法等传统艺术的崛起营造良好的土壤。正所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2]欲令树木生长,必使其根扎于深处;欲令河流畅通绵远,必使其源头得以疏浚。同理,欲令中国画、书法等传统艺术在当今时代重新焕发出新的光芒,展现出新的活力,必使其文化之源得以畅通,文化之基得以树立。故传承发展中国画,须坚守文化阵地,使画家提笔时能有所敬畏,有所自信。也唯有如此,方能令中国画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世界艺术的瑰宝。

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画,需要当代中国青年重新认识中国艺术文化与传统,肃清以西方艺术为主的错误观念。一些艺术家打着“创新”的幌子,倡导中西融合,将中国画与西方的艺术结合,重新进行创作。此种做法既摒弃了中国传统的艺术理念,又非西方追求的写实主义,只会落得“不洋不土”的下场,既无法得到中国传统艺术流派的认同,也不能迎合西方创新的艺术观。此外,这种“中西融合”的绘画也会给当代的中国青年造成错误的认知和幻象,使其无法真正地触及中国画的审美观念及绘画技巧。因此,应为青少年群体开展中国画及相关艺术课程,使青少年能够对中国画及传统艺术有所了解,有所领悟,不被市面上五光十色的所谓的“中国画”所蒙蔽。

中国画本身具有怡情悦性的功能,能使当代青年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保持心灵的虚空与寂静。青春期,是塑造青少年价值观及审美能力的关键时期,也是对其进行民族文化及艺术教育的重要阶段。中国画所蕴含着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及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其一,在绘画或书法的临摹过程中,青少年须认全身心投注于其中,并准确控制好手中柔软轻盈的毛笔。这不仅有助于培养青少年沉着、冷静的性格,而且能给其带来一种美的享受、美的愉悦,有利于激发其对美的追求,提高其审美能力。其二,中国画讲究落笔成形,不似西方素描、油画可随意更改,有助于锻炼青少年的判断能力及思维能力。其三,中国画的学习过程,能够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与传统艺术的兴趣,加深其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总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要想缓解当前文化不自信的困境,只有使当代青少年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更深的认识与了解,方能提升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自信度。唯有如此,当代青年方能真正沉心于传统艺术,并利用中国画、书法等传统艺术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中华之风采,并在文化的领域筑起新的长城。

二、中国画的诗意哲学

中国画的孕育离不开儒、释、道等传统哲学的土壤。中国画的神奇之处在于,其仅需笔墨纸砚四宝,即能够创造出一个令画家肆意泼墨挥笔、抒情达意的天地。于这方天地中,画家用浓淡粗细不一的线条勾勒出其内心的真实世界,宣泄其所思所感。唐代张彦远于《历代名画记》中书:“运思挥毫,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也矣。不滞于手,不凝于心,不知然而然。”[3]挥毫之意不在于作画,故能得一形神皆备之画。手中之笔墨不停歇,胸中之意不凝结于心,笔锋如行云流水,忘我间,画已在流转的笔墨中成形。张彦远的主张与先秦道家的美学观不谋而合,不刻意地去追求绘画,而是自然地游于心,就能在潜意识中传达出艺术的精神与品格。这种抒写画家主体心意、使画家主观精神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方式,蕴藏着中国画最核心的精神——写意。

写意,即创作主体抒发其自身心意,并将其心意与客观物象合而为一。在中国画中,写意最为注重画家主观情感的表达,其次才讲求具体物象的形态效果,使画之形神兼备。即在创作过程中,中国画不追求客观真实的物象,而是画家主观所创造的精神世界。画家借助笔、墨将其胸中之意诉诸于画,能够传达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画家主体主观精神与天地客观物象的融合,是道家“天人合一”哲学观的体现。

与西方重写实、重色彩,追求科学造型的油画不同,中国画主张写意,追求“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在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画家通过浓、淡不一的笔墨线条抒情达意,创造意境,意在“借画抒情”,而非描摹状物。故中国画追求“神似”而非“形似”。因此,无论是“雪似梅花”还是“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4]。

中国画的诗意哲学还体现在其艺术表现手法——留白。正如美学家宗白华所言:“中国画最重空白处。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5]留白是中国画的气韵、灵感之所在。笔墨之实与空白之虚相生,于是乎画之气韵油然而生,予人一种灵气涌动之感。中国画的留白处理可追溯至道家“有无相生”的哲学观。道家认为,天地万物,始于“无”,而“无”可“生有”,“有”与“无”相生,且皆不可或缺。在中国画中,黑之有与白之无相互映衬,虚虚实实间,黑与白恍若在相互变动,相互转化,画之气韵流露而出,创造出中国画独特的意境美。

留白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是中国画的一大特色。在创作过程中,画家需要对画面的构图、比例进行判断、分析,使留白之处与笔墨和谐交融,营造出朦胧虚幻的意境。在鉴赏过程中,画面主体在留白的映衬下能为观赏者带来更强烈的视觉享受、赋予其更丰富的想象空间,大大提升观者的观赏体验。此外,留白技法的使用也能使观者在艺术的领域对其所蕴藏的哲學思想进行深入思考。

从源流到艺术表现手法,中国画都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观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中国画用色简单,大多仅有笔墨构成,但传统文化哲学观的存在,弥补其在色彩上的不足。在哲学精神的影响下,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及留白技法不断向成熟发展,使中国画的意境超越客观真实的物象,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三、诗书画印多元融合的审美高度

诗书画印的多元融合是宋代文人画的典型特征。宋代文人阶层已不满足于纯粹的笔墨线条,而是运用诗词、书法来增添画面的诗意及艺术性。于是乎,精通诗、画的郑虔及王维在宋代文雅之士的推崇下,成为文人画的代表性人物。苏轼对于王维最为推崇,言之“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6]。对于诗与画之间的艺术联系,苏轼的见解颇为精辟。诗与画各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若只精于诗词而落于画工,则难以塑造出“画为无声诗”的佳作;同样理,若只专于画工而疏于诗词,也难以达到“诗为有声画”[7]的艺术境界。故唯有诗画二者皆精通,才能于创作实践中肆意挥洒,使其融会贯通、相辅相成,成就新的审美高度。

元代王冕的《墨梅图》之所以备受赞誉,其诀窍莫过于其将诗与画融为一体,开创出了新的审美高度。《墨梅图》中梅花枝干横空而出,枝头缀满含苞欲放的野梅花,加之上方诗人自题的“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一诗,恰为诗与画融合的典范。墨梅之画为其诗增添色彩,予以视觉上的冲击;诗则为其画创造意境,直抒出王冕胸中之逸气。倘使王冕在此画中仅着墨梅而无题诗,则此墨梅图所蕴含的诗情难免会显得单调、匮乏;反之,若仅题诗而无着墨于墨梅之画,则诗中所传达的画意就少了一分雅致与韵味。

南宋吴龙翰诗人言曰:“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8],即诗与画的融合能够弥补彼此之间的不足,扩大审美空间,形成更高的审美境界。我国著名画家潘天寿先生,也曾提及:“一张画,有时凑上一句或一首好诗,也像山水得风而鸣,得雨而润,能作诗的画家,他可以集中精力作画,把画所不能及到的,用诗去补救。”[9]故对于诗歌有所研究的画家,可借诗词之美为其画作添色掩瑕,使“诗传画意,画中蕴诗”[10]。

宋代文人画并未止步诗与画的融合,而是继续追求书法、印章之美,使诗、书、画、印多元融合,走向一体化。经受历史淬炼的中国画,集诗词之韵律、书法之典雅、绘画之隽逸、篆刻之平正于一体。诗书画印的融合,既反映出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又展现出传统艺术的强烈感染力,是中国画渐进发展的结果,也是中国画发展成熟的标志。

于古人而言,诗书画印的融合绝非平易之事;于今之众人而言,更是难上加难。今之众人,欲修炼诗书画印,一是须下苦功夫,临摹书法家的字帖,于临摹中把握书法的要义,并逐渐融入自己的创意,形成自己的风格。二是须多阅读。阅读是每个人毕生的修行,读得少,则修行浅,难以感悟世事、提升自我修养;读得多,则修行深,有所顿悟,言行举止间自有气质与修养。谈及阅读一事,刘斯奋先生表示,从中国经典诗词入手是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当代青年应多诵读经典,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涵养自身的品格,修炼自我。

至于对绘画技艺的学习,当代青年可从找感觉、找规律入手。而感觉与规律来自于对绘画的不断训练,在挥笔作画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加强其对毛笔的驾驭能力,而且可以形成其自身的绘画经验与直觉。而绘画对象的选择,对于其技法与认识的加深也存在一定的影响。一般而言,中国画的学习,始于对梅、兰、竹、菊四君子的描绘训练。梅、兰、竹、菊的形体虽看似简单,但在中国画中,此类形体越简单的物象其神采形态越难以描绘。此外,梅、兰、竹、菊还基本囊括了中国画的笔墨技巧与结构形式,无论是笔墨的聚散与疏密还是黑与白的构图等,都能较为集中地代表各种画法。是以,加强对梅、兰、竹、菊的训练是学习中国画的基础。绘画技艺的高超,绝非一朝一夕可以磨练的,持之以恒的训练,在长期的积累中沉淀自己,绘画技艺自然会有所增长、有所提高。

中国画凝结着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中所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对于生命的感知及对于天地宇宙的思考等哲学观。传承与弘扬中国画,不仅是对中华民族自身文化的肯定,更是对中华民族正确认知与把握世界的肯定。诗书画印是中国画的基本用语,其集诗之韵律、书之雅致、印之朴素与画之感染力于一体,为中国画开创出了新的审美高度。

參考文献:

[1] 龙瑞.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新时代中国画繁荣发展[J].国画家,2018(2):2-4.

[2] 骈宇骞,骈骅.贞观政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9:6.

[3] 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37.

[4] 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937.

[5]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51.

[6] 纪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 482册)[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53.

[7] 纪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 221册)[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481.

[8] 纪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 477册)[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923.

[9] 杨成寅.潘天寿先生授课语录选载[J].新美术,1981(1):77-79.

[10] 贾银花.试论赵孟頫的文人画理论与实践[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责任编辑:吴晓红]

猜你喜欢
一体化文化自信中国画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