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质量发展下河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2020-06-19 07:43张斐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0年5期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人才引进产业结构

张斐

【摘 要】区域协调发展是建设高质量经济体系的重要载体,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抓手。研究河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统筹推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河南省全省和省内各城市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探索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存问题和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关促进建议。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人才引进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0)05-0016-02

0 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从中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为紧跟新时代经济发展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升各区域发展战略的联动性和全局性,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

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中部崛起是重要组成部分,而河南省作为中部崛起战略中的重要省份之一,战略地位非同一般,其协调发展对推进中部崛起有着重大影响。分析河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探索河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问题的改善对策,对实现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河南省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发展态势总体呈现出平稳健康、稳中有进的发展特征。据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河南省生产总值达48 055.86亿元,比上年增长7.6%,总体发展较为健康稳定,且增速占中部六省之首;三大产业稳步发展,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3.3%、7.2%、9.2%,三大产业结构比为8.9∶45.9∶45.2,全省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工业生产持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固定资产投资表现出增速稳中趋缓的迹象;市场销售和居民消费价格基本平稳,升级类消费较快增长;工业生产者价格趋向涨幅收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短板领域投资显著增长;去产能扎实有效推进,去杠杆成效显现;新动能、新产品均较快增长。

总体来看,河南省经济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工业化进程逐步升级,经济活跃度良好,发展前景较为看好。然而受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现状的制约,河南省未来经济发展势必受影响。

2 河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现存问题

2.1 省内各城市经济体量差距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

历年来,河南省城市经济体量一直呈现一城独大的现象,其中省会城市郑州市经济占比过大,生产总值达全省20%以上,而其他城市经济占比过小,除洛阳市占10%以上,其他省内城市均在5%左右,且经济发展潜力明显不足。河南省各城市经济体量的差距凸显了其发展不平衡问题,这种情况若继续长期存在势必加剧省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加剧区域差异分化,制约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2.2 产业结构分布不平衡

虽然河南省产业结构总体呈稳步优化发展,但省内各城市产业结构发展仍存在较大差距,产业结构表现较好的城市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均在10%以内,第三产业比重直追第二产业比重,如郑州、洛阳等市,三大产业结构比较完善;产业结构相较不够合理的城市,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均在15%以上,且第三产业占比较低,明显体现出经济发展的局限性,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潜力。

2.3 中心城市的带动能力较弱

河南省省会郑州市近年来经济发展比较突出,GDP两年增长幅度为18.76%,平均每年有9%左右的增幅,可见其发展活力。自中原城市群战略提出以来,郑州作为核心城市肩挑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大任,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的核心增长极。近年来尽管郑州市经济发展在全省总量规模较大,综合实力较高,却没有起到很好的引领和辐射作用,这不仅影响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对中原城市群的发展也产生严重影响。

2.4 教育资源不均衡,人才结构布局不够合理

河南省在全国教育资源和省内教育资源分布中均有资源投入不平衡的特征,存在明显梯度差异。以普通高校为例,截至2019年6月,河南普通高校(含独立学院)数量为141所,未设“985”院校,仅设1所“211”院校,占比0.71%,排名全国末位。与同是中部省份的湖北省相比,普通高校数量有微小差异,而湖北省“985”“211”院校共用9所。此外,全省普通高校在郑州市设有62所,占全省44%,其余城市除新乡、洛阳、焦作外所设普通高校寥寥无几。教育资源不均衡也导致区域之间人才数量差异较大,呈现出地域性人才缺乏的特征,鄭州、洛阳等经济发展规模较大的城市科技人才较多,其他地区则偏少。

人才问题一直成为制约河南发展的重要问题,河南省既是人口大省,又是经济大省,人才需求量较大,但人才比例与全省经济和人口总量并不相适应。对于产业布局的需要和生产要素组合的需要,当下河南省的人才布局并未满足,难以支撑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

3 促进河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河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全省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提供有力支撑。为确保河南省区域经济继续发挥巨大回旋余地的作用,建议在以下5个方面不断加大工作力度。

3.1 建立健全新型协调机制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基于我国现存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以及新时代背景下对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提出的新要求,应立足新的发展理念,加快探索建立能够满足现代化经济体系新要求、能够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且长期有效、能够结合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能够发挥区域市场联动的新型协调机制。

3.2 加强省内省外经济合作

全方位与国际接轨,引进外资和技术,提高整体水平。加强河南省与其他省份的合作,特别是建立与发达省份合作关系,积极拓展对接项目,引入先进生产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河南省内各城市经济密切合作,加强各城市经济联系,基于各城市资源特点推进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新局面,着力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性,建立完整的、协调的产业链关系。促进省内外联动发展,促使区域合作常态化和制度化。

3.3 提高中心城市带动能力

郑州市作为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应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优化城市功能布局,营造优质社会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因此,建议发挥其区位交通枢纽优势,深层次扩大开放,引领中原城市群发展;完善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推进郑州产业集聚区发展;扩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创新政务服务工作方式,推进智能化城市管理,提升中心城市管理水平;全面整治和监管城市道路绿化、市政设施毁损、全市照明等,打造良好城市宜居环境。

3.4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助于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度,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河南省产业结构现状而言,总体产业结构优化但各城市之间差距仍然较大,还需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各城市产业升级。

鉴于河南省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作为支撑的城市居多,第三产业的发展仍需争取更多空间。为此,河南省各城市不仅要紧跟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智造的发展理念,大力引进最新发展方式和先进经营模式,更新升级生产设备,推动第二产业升级,逐步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积极扶持智慧产业、会展经济、旅游服务业、金融业等的发展,并发挥自身优势,密切对接经济发达地区的业务项目,为优化整体产业结构创造良好局面。

3.5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人才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河南省要在现有机制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和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大力开展引智工程,优化工作环境,打造引智高地,投入人才引进资金,推动郑州航空港引智试验区建设等。同时,深耕教育机制变革,融入智能化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完善教学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政策及資金倾斜力度,培养先进技术人才,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新活力。此外,推进全省科技创新政策引导机制,完善科技成果奖励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落地,鼓励产业更新换代,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参 考 文 献

[1]葛扬.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后对基本经济制度的新认识[J].经济纵横,2018(1):25-27.

[2]郑力绪.郑州市经济增长质量评价[D].郑州:河南大学,2015.

[3]尚淑玲.中原经济区引智工作探析[J].经贸实践,2017(7):132.

猜你喜欢
区域协调发展人才引进产业结构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核动力财政可持续与财政一体化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唐山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沧州科技人才流动问题研究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后发展地区人才引进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