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视域下外语学科新形势与新进路

2020-06-19 16:11张永怀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新文科文科英语专业

张永怀

摘  要: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外语学科“新文科”之路,应立足自身特色与优势,响应时代呼唤,培养复合应用型卓越人才。从培养类型新定、目标新树、规格新造、课程体系新构、师资队伍新建角度确立英语专业改革的新进路。

关键词:新文科;地方应用型大学;英语专业;新形势;新进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0)02-039-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教育改革发展发表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时代既是外语学科(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Discipline,全称“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的背景,亦成为其建设发展的重要遵循及可靠依据。外语学科从业者要努力做好新时代的答卷人[2],与时俱进,主动顺应并积极促进新时代发展。

“文科”是“人文社会科学”(或“哲学社会科学”)的简称,是人文科学(Humanities)和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的统称。其中,人文科学主要研究人的思想意识、思维活动等;社会科学主要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就学科和社会发展关系而言,“新文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主动适应新时代发展而进行的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生动体现着我国文科教育的国家形象和应有的学术担当。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指出,如何振兴文科,推动文科进入新时代的发展阶段,这是当下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3]。因此,如何建成外语学科的“新文科”成为我们外语教师绕不开的“时代之问”。

回看2017年,美国较知名的希拉姆学院(Hiram College)首先提出了“新文科”理念,即以现代思维对传统文科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具体表现为重组学科专业,主张文理融合发展,将先进强大的新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渗透至文学、哲学、艺術、历史等人文学科之中,希望学习者能够通过跨学科专业的方式快速实现自我提升。2019年是我国“新文科”建设启动年,由教育部牵头、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等12个部门参与制定并开始推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倡导“四新”理念,实现覆盖高等教育全域的“质量中国”目标,部署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这不仅给外语学科带来了挑战,而且也提供了宝贵机遇。我们要本着“质量第一”的理念,在改革创新中始终坚持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不动摇,大力推进外语学科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发展[4]。地方应用型大学(local applied universities or colleges)的外语学科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脉时代发展大势、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找准着眼点与着力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色与优势和水平的一流人才培养体系。

一、时代之变:“新文科”视野下外语学科新形势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新文科”之“新”,正是顺应了时代之“变”。“新文科”的提出正是适时应变之举,也是势在必行之策[5]。惟有应变求变,方可促成传统文科深刻而全面的革新。吴岩司长指出,外语学科面临着很大危机,如果不超前识变、不积极应变、不主动求变,就要掉队落伍[6]。

1.科技人文之变

科技人文之变呼唤文科之“新”。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有的历史性交汇期可能产生同频共振,有的历史性交汇期也可能擦肩而过[7]。我国当下时逢高等教育的“质量革命”期,质量将成为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大数据(Big Data)、云处理(Cloud Processing)、互联网(Internet)等现代高效便捷的多模态(Multimodality)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助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外语学科要不断关注信息技术,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学习分析、机器学习等新的技术和媒介在外语教改与创新中的应用;相关学科专业从业者要主动出击,拥抱信息技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改进外语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8]。外语学科更要着眼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泛在性、移位性等优势,加大资源共建共享力度,不断构建智慧教育空间,扩大其影响力,最终促成信息技术对其人才培养质量的深刻革命。

2.文化格局之变

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呼唤文科之“新”。党的十九大上,习总书记明确指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他还特别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9]。总书记把革命文化(Revolutionary Culture)单列一项,纳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使其成为新文化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内涵丰富,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坚持和运用红色革命文化,继续推进新时代先进文化建设,使我国稳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并拥有国际话语权(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在“新文科”背景下,外语学科亟需适应新时代文科发展的新需要,建设具有我国特色、风格、气派的文化,形成“中国学派”[10]。为此,我们既要彰显中国特色,又要凝聚世界共识,在各国文明的平等相待、互学互鉴与兼收并蓄中实现与世人的和谐共处。总之,在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球治理能力持续走高的新形势下,外语学科应聚焦一流人才培养,并倚靠其“与生俱来”的语言优势,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外传播[11],让世人全面认识中国,深切理解中国梦想、中国精神以及中国价值观的积极内涵,并最终真心拥抱中国。

3.教育方略之变

教育方略之变呼唤文科之“新”。在中华文明进程中,教育改革发展(educ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与社会进步和国家崛起始终息息相关。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的,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12]。文科教育事关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认识水平、道德修养水平、工作胜任水平,事关建设者和接班人正确“三观”的养成,其教育地位十分重要。外语学科作为国际化人才输出的主源头以及中外人文交流的主渠道,要从外延式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式质量提升,亟需适应新时代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下新形势与要求,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做到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略同频共振、同心同行同向。

二、应变之举:“新文科”视野下外语学科新进路

外语学科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我国同世界其他各国的交流互鉴,更关系到我国参与世界治理体系的改革建设。“一带一路”倡议、文化“走出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的实施使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根本变化,增强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满足多元人才需求已成为燃眉之急。

开展外语“新文科”建设,要发挥大学外语院系(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的主体作用,激发其活力,促其成为外语“新文科”建设的主阵地。大学要想培养英语专业卓越人才,就要敢于成为外语学科革新的弄潮儿,不仅要在理论、机制、模式等的创新方面立于涛头,更要在对学习者语言能力培育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其家国情怀、世界视野与审辨思维等这些支撑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惟其如此,他们走向社会后才能具备吸引力、适应力、影响力和引领力,才能成为新时代合格人才。

下文将以某地方应用型大学(下文称H大学)的英语专业为例,希冀以小见大、由点及面,为省内外同类大学的外语“新文科”建设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启示。

1.培养类型新定

“新文科”建设亟需外语学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引领、分类卓越、国际化、多元化等。因此,不同大学应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新战略,积极研究地方发展新需要,结合学校自身的规划和定位来确定自己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类型。以地方应用型大学为例,可考虑通过转型建设发展、错位建设发展的思路,培养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卓越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类型着眼于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渗透或拓展,主要包括“英语+”跨(超)学科专业类型,与重点大学所培养的纯英语语言文学(文化)、翻译研究、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大而强、强而精”形成错位、交叉与互补,做到“好而实、优而特”。

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H大学一直围绕区域文化与区域旅游转型建设发展英语专业。着眼于结构优化,以特色带整体,整体促特色,打造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依托“中国徽文化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等平台,本着“立足皖南、辐射长三角、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宏阔视野,着力培养文旅兼具的复合应用型卓越英语人才;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文化强国与“走出去”战略,以区域文化研究与译介为聚焦发力点,借助“中国徽文化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区域文旅外宣人才,凸显“英语+区域旅游”与“英语+区域文化”人才培养布局,助力区域文旅产业、文化事业蓬勃繁荣。毕业生可在文化旅游、外贸外事、教育培训等领域或部门就业或创业,从事文旅外宣、策划经营、管理服务、英语教育等工作。总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要通过突出类型、分类卓越,突出层次、分层卓越,突出特色、分校卓越[13],竭力满足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培养目标新树

不同类型的大学在设定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不仅要保持外语学科专业特点,还要积极顺应对接国家或区域发展战略新需要,彰显新时代的新理念,通过汉英语言文化的融贯教育,促进学习者自由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例如,综合类大学可设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英语基础知识扎实、英语运用能力出众,具有中国情怀、世界视野、较广的自然科学知识及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审辨思维能力,具备相关学科专业知识与从业能力,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一定研究能力,适应社会不同需求,能在企业、政府、外事、文化、科技等领域或部门从事翻译、策划、经营、管理、服务、研究等工作的多元化高级专门人才。师范大学可设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熟练的英语运用能力、丰富的多元文化知识和一定的研究能力、较广的自然科学知识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师范教育或培训类英语师资;适应信息时代现代教育的發展需要,努力为各级各类初中等教育机构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教育专才、骨干队伍和英语教师,包括教学、教育、教研和教学管理;同时,为国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补充具有学术发展潜力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综合性本科院校,H大学将其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立足区域建设发展的实际,培养英语基础知识扎实、英语运用能力精湛、人文素养积淀深厚、信息科学素养全面,熟练掌握区域文旅外宣等方面的知识与从业能力,具有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世界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同时也为相关学科硕士研究生招生提供优秀生源。总之,培养目标应着眼于学习者的本土化思考能力、全球化行动能力(Think locally, act globally),全球化思考能力、本土化行动能力(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促其双向思维能力、双向行动能力的全面提升。

3.培养规格新造

“新文科”建设亟需从知识(knowledge)结构、能力(ability)结构以及素质(quality)结构上对外语人才制定更高标准、提出更高要求。《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规定外语专业学生首先需要构建起正确、积极的价值理念,具有高尚的情操和道德素养,富有责任感与使命感;其次,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了解外国文学(文化)知识,能够自行构建一套完善严谨的跨学科专业知识结构体系。此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具体来讲,需要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逻辑思辨、自我探究和分析能力,等等。由此可见,《外语国标》对培养规格的要求既包括价值、态度、情感,也包括语言、文化、思维,还涉及学习者的创新、发展、可持续等多种维度,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打下坚实基础[14]。各大学应在满足《外语国标》要求的基础上可将培养规格细化为若干条,使之在操作层面上更具可行性。

H大学的英语专业培养规格具体包括:熟悉传统与当代中国的现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并形成正确、积极的“三观”;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准,具有较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备强健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全面准确地掌握英语知识,了解基本的英语文学(文化)常识,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等。此外,还需要了解文旅相关的人文知识;具备良好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出色的英语运用能力;有一定的第二外語实际运用能力;学习者毕业时一般应符合大纲规定的英语专业四级要求,部分符合英语专业八级要求;能够及时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具备良好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擅长并乐于人际交往,能够与他人协同合作,共同完成团队任务;具备从事区域文旅外宣等工作所需的较强的从业能力、实务操作能力以及良好的英汉双语沟通能力;根据学科专业方向特点及学习兴趣,鼓励考取相关机构颁发的能力等级认定证书及从业资格证书,等等。

4.课程体系新构

“新文科”建设亟需外语专业重新构建课程体系(curriculum system)。通过跨(超)学科专业的复合课程群,以知识主体为导向,探索需求导向、成果导向、问题导向的课程体系新构。课程设置不仅要体现课程的复合性,还要有综合素养模块,促进外语专业学习者核心素养提升、双语知识构建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养成[15]。根据《外语国标》的总体要求,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课、学科专业课、实践课等多部分构成。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各学校需要根据学习者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将知识、能力、素养的培育融入课程设置方案,构建起由公共课、学科专业课、实践课等多纬度协同促进的全面化、合理化培养方案,做到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

H大学的英语专业公共课程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教育部明确规定的必修课程,二是英语必修课,三是英语选修课。着眼于学习者思想政治意识的正确,开设党和国家规定的通识教育课程,如“马原”“思修”“毛概”“近现代史”等;培养学习者的祖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开设跨文化交际、中国文化英语、英语人文经典赏析、世界文明史等课程,在此基础上,还开设国学与人生、徽州文化专题等地方文化校本育人课程;着眼于学习者信息技术素养提升,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与信息、网络基础、信息系统与社会、办公软件高级应用等。

H大学的英语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学科专业课程,主要涵盖了语法、语音、口语、听力、写作、精读、泛读、翻译、视听说、思辨读写、报刊选读、国家概况、文学导论、语言学导论等方面的课程;二是相关学科专业方向课程,主要包括国际导游实务、国际酒店管理概论、国际旅游政策与法规、跨文化商务沟通、管理学概论、国际旅游商务英语、礼貌礼节礼仪、国际酒店管理实务、国际商务管理与沟通,跨境电子商务、国际酒店服务营销、国际商务翻译、国际市场营销、机器辅助翻译、徽州文化翻译。此外,还与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万豪国际集团等开展课程共建,旨在强化学习者外语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同时,结合专业方向课程,拓展他们的知识领域,做到英语与专业方向的深度关联与融合。

在H大学,我们开展实践教学的初衷在于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促进学习者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有效提升,改善学习者的综合素养。我们依托语音正音实践、口笔译实践、英语口笔语竞赛、外语情景模拟等一系列活动拓展学习者的视野,增强其学习体验。此外,我们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见习和实习活动,培养学习者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其能够真正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练就职业胜任能力。我们定期组织和开展各种与外语相关的活动,比如,要求学习者针对某重要课题或某热门问题进行调研并撰写规范调研报告;或进行英文创意写作;或在遵守特定翻译准则的前提下翻译中外文旅经典文本等,通过这些方式扩展并发散学习者的思维,促其在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研判能力。

5.师资队伍新建

“新文科”建设亟需重新组建“外语+”师资队伍。锻造一批英语功底深厚、对汉英语言文化有切身体验、受过专门训练、具有人文素养与批判精神的专业化教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通常情况下,英语专业的高水平师资要求“多高”,即学历学位高、专业素质高、教科研水平高、国际化程度高、信息化素养高,等等。这些大体可以通过“引育结合”的方式实现。为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除开展国际招聘(international recruitment)与全球培训(global training)外,亦可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垒筑多元化教科研平台,根据教师学术研究领域或教学课程与教学对象等构建学术共同体(academic community)。因此,我们要为在职教师垒筑教科研平台,提供在职培训优化知识结构,推动研究转型,特别要鼓励引导有兴趣的青年教师由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学研究转向对相关学科专业某些知识领域的探索、研究及实践,使其成为“英语+”教师[16]。

H大学向来注重组建“外语+”师资队伍,着力培育“英语+区域文化”与“英语+区域旅游”的教师团队。为此,我们选派教师到瑞士洛桑、法国VATEL酒店管理学院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的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或试验区进行深造,结合深造所学制定并实施模块化教学,聘请国内外相关行业资深专家,强化实践环节;我们打造文旅兼具的一流教学团队,试行“教授带教改团队”制度;我们探索利用信息技术,结合学校特色优势,助推教师队伍建设。以上这些举措旨在围绕“金专”“金课”和“高地”建设,培育打造“英语+”“金牌”师资。

总之,“新文科”视野下外语学科要不断提升内涵建设,增强质量意识,培育卓越人才、产出有用思想、传承优秀文化、坚持国际交流合作、服务社会发展等;鉴于其与身俱来的跨(超)学科性、异域性、应用性等特性,外语学科还要与其他学科专业、现代信息技术等有机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实现跨界发展,培养复合应用型卓越外语人才,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引领支撑新时代社会主义强国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参考文献:

[1][9]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會上的报告[J]. 理论学习,2017(12):1-25.

[2]王卓.从简单复合到跨学科外语人才培养——谈新时代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J].山东外语教学,2018(3):61-69.

[3]吴岩.加强新文科建设,培养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J].中国编辑,2019(2):4-8.

[4]钟美荪.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推进外语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J]. 外语界,2015(2):2-6.

[5]白贵、杨强.“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J].出版广角,2019(9):29-32.

[6]吴岩. 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语[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9(2):3-7.

[7]习近平. 肩负历史赋予重任引领科技发展方向——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摘编[J].保密科学技术,2018(7):1-8.

[8]王定华.提升外语教育水平,服务“一带一路”建设[J].外研之声,2019(2):16-19.

[10]李岩松. 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共促一流外语学科发展[J].外语界,2019(3):2-6.

[11]彭青龙. 论外语学科方向变化新特点与内涵建设新思路[J]. 外语电化教学,2018(3):3-7.

[12]新华社.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9-07-30).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13]王俊菊、冯光武.《国标》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原则与路径[J].中国外语,2018(4):4-10.

[14]王俊菊.英语教育六“新”谈[J].山东外语教学,2018(4):43-51.

[15]蒋洪新. 新时代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外语,2019(1):10-14.

[16]王雪梅. 新时代一流外语学科建设: 内涵、原则与路径[J].外语界,2019(1):23-30+60.

猜你喜欢
新文科文科英语专业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Structure and context in College English learning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