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视域下大学精神的培育和践行研究

2020-06-19 07:43朱莹芳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大学精神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

朱莹芳

摘  要: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对其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当下基于高职教育视域的大学精神培育和践行已受到广泛关注,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既应体现传统大学精神的共性内涵,又应体现高职文化的自身特色,还应基于校本文化体现其自身独特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可持续发展;校本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0)02-074-0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对高职教育的重视,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院校2956所,其中高职院校占比一半以上。因此,研究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不仅有助于高职院校突出办学特色,提升社会竞争力,凝聚社会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有助于高职院校提高教职工文化认同,提升群体凝聚力,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大学精神的起源和发展

大学精神,可以理解为人们投射到大学这种社会设置上的一种精神祈望与价值建构,是大学在其自身存在和发展中积淀而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同时也是大学发展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1]。

大学精神发源于欧洲。处于萌芽时期的大学精神在崇尚自治的同时,也积极倡导学术自由。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受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大学的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大学逐步成为高深学问的研究机构,科学精神也成为大学精神的主旋律之一,科研和教学被紧密结合起来,提倡以教学带动科研,科研再反哺促进教学,把最新的科研内容补充到教学中。其后,大学精神又被赋予了人文与博雅的精神内涵,大学不仅是知识和智慧的产生地,也是其交流、沟通和传播的最重要场所,大学不仅是人文和宗教的传播地,也是新文明的发源地。[2]二十世纪后期,又开始提倡大学应注重博学,尤其强调知识本身的重要性以及对其的全面追求,通才教育在大学教育中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至此大学精神又被赋予了重知识和重博学的重要内涵。进入21世纪后,大学精神在传承“自治、学术、科学、人文、理性”的传统大学的精神内涵的同时,突出对“科学、人文、理性”精神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对“创新”的重视度,使大学真正成为致力于追求真理、解决问题,以及科学家、思想家等各类顶级人才的孵化地。

纵观大学发展历程,对“什么是大学精神”,国内外学者研究甚多,不同时期的大学精神亦表述各异,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大学文化的多样性与大学精神所固有的鲜活生命力。无论哪个时期,大学精神对大学师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习惯都有着内在而深厚的影响。

二、基于高职视域的大学精神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又具有自身特性,所以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相比普通大学既有共性又有个性。首先,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故而不应违背高校大学精神的要义。其次,高职院校在办学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教育均存在明顯的差异,因此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还有其特殊性。第三,因高职院校的校本文化资源又有其自身的特色,故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应当以其特定的校本文化资源为基础,体现出鲜明的学校文化特色。

1.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应遵循高校大学精神的共性

制定于1976年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在上世纪末进行了修订,在最终的修订稿中,高等教育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也即高职教育被划分为到高等教育中来,属于其中“职业定向”的类型,高职教育由此跻身高等教育之列。依据国内理论界对大学精神的研究,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首先要强调自由和独立精神,这里的“自由”指的是学术自由,“独立”则是指人格独立。当下的普通高校并非一味地讲求理论和学术研究,而同时也注重将其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同样,高职院校将工作重点放在实践中的同时,学术研究也应该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总之,无论在办学理念,还是在管理形式等各个方面,高职院校的“高等教育”属性使其必须遵循普通高校大学精神的共性。

2.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应具备高职大学精神的个性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社会对应用型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国家也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众所周知,普通高等教育更注重学术知识和理论研究,而职业教育在社会功能、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方面都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因此职业教育更注重实用技能和实践应用,强调“能力本位”。高职院校的社会功能定位决定了其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而这是建立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的基础之上的[3]。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遵从理实一体、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基本原则,并奉行崇技重学、经世致用、创新创业的办学宗旨。在高等职业教育长期发展历程中,在经年累月的积淀下,具有高职特色的大学精神正逐步形成。总之,高职院校大学精神不应囿于普通高校大学精神的框架,而应基于高职文化特征而具备特定的个性。

3.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应体现学校文化的独特性

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文章有味,大学亦有味。味各有不同,皆由历史沿袭风气之所造成,浸润熏陶其中者,逐染其中味。”[4]这里的“味”是指每一所大学因其历史传统、地域特色、社会环境、办学理念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在该校发展历史中积淀的文化传统和风气的长期浸润下,最终呈现出来的独有的品格,这就是这所学校的大学精神。其他学校无论通过模仿其校风校训,还是效仿其办学理念、办学模式等方式,都无法获得这种品格。这种品格也绝不是属于某几位教师或者某些班级的,而是属于全体师生的,因为这种品格是学校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是相对稳定的;而且浸染于学生个体的这种品格不会因其毕业而消失,而是可以令其终身受益。总之,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应当因其特定的校本文化资源而体现自身的独特性。

三、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大学精神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从一年一度的高校“生源争夺战”、高校就业率PK,再到各种高校排行榜,都可见一斑。此外,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近些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因此我国高校一直面临着生源不足的问题。在如此严酷的大环境下,本就不具备优势的高职院校首当其冲受到影响,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办学特色作为高职院校的生命线,和学校整体的发展取向是密切相关的。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不仅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更需要相应的大学精神作为支撑,所以无法在短期内形成。但当下,不少高职院校却存在着大学精神缺失、办学理念模糊的状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不少高职院校是从中等技校升格而来,因此遗留了一些中等技校的作风,缺乏作为现代高校应有的大学精神[5];二是还有一些高职院校无论在运作方式、管理手段等方面都借鉴模仿传统大学,但事实是不管在起源,抑或在主体上,高职院校都有别于传统大学,故而高职院校不应简单地套用传统大学的大学精神,而应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重构具有高职特色的大学精神。部分高职院校这种大学精神缺失、办学理念模糊的现状,轻则对学校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产生影响,重则令学校师生缺乏对学校的文化认同,感受不到心理上的归属感,进而思想和行为跟不上跟上学校的发展步调。因此,大学精神在高职院校中的培育和践行已迫在眉睫,是我们深化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

1.有助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提升社会竞争力

我国的高职院校都在探索自身的发展道路,尽管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领域总体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但在有些学校墨守成规、裹足不前的同时,仍有一批学校在持续进步,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造成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高职院校是否在不断丰富学校的内涵建设,是否在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如何才能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能力?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其实就集中体现于其大学精神,只有当培养的毕业生不但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具备较高的综合文化素养,才能与社会和企业的需求相契合;也只有能培育出这样学生的高职院校才能在竞争中胜出,而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大学精神。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要适应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就必须终身学习,而这就要求其具备乐观心态和奋斗精神。所以,大学精神的培育有助于高职院校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提升社会竞争力。

2.有助于集聚社会资源,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对此,广泛而持续的社会资源供给可以起到强大的助力作用,大学精神的培育可以快速而有力地推进高职院校社会资源的集聚进程。首先,可以帮助学校吸引社会捐赠和各种投资,目前许多高校都有来自社会捐赠和投资的办学经费或仪器设备。其次,可以以此吸纳更多的高层次教育人才进校。高职院校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才是前提和保障,没有充足的人才,其发展就无从谈起。当前,优秀人才在面临选择时通常會放弃高职院校而选择本科院校,这导致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存在很大的空缺。在如此严峻的环境下,只有那些致力于营造有特色的校园氛围、培育和践行高职大学精神的高职院校,才能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第三,可以吸引更多优质生源。生源质量可谓是高校良性发展的生命线,高职院校也不例外。目前,从就业率上来说,高职院校并不输本科院校,但不可否认的是,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仍不是优质生源的首选,究其背后原因,首先就是高职院校中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的缺失。因此高职院校要想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学精神的培育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

3.有助于提高教职工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群体凝聚力

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教职工群体中,文化认同差异化明显,主要反映在以下两点:一是高职院校教职工人员构成较复杂,从来源看,有来自不同高校的,有来自各类企业的,也有来自其他行业的;从人员性质看,有事业编制的,有事业代理的,有企业代理的,还有劳务派遣的,呈现较为明显的群体差异性,这些都不利于高职院校内部形成凝聚力。二是一部分高职院校没有明确的政策扶持,办学经费比较有限,一些学校被迫采取降低教职工福利待遇的做法来节省办学成本,而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降低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对学校教学质量乃至办学水平产生不利影响[6]。因此,积极倡导并努力践行大学精神的培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这些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助于提高教职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群体凝聚力。

4.有助于强化思想引导,凝聚前行力量,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校园文化,这是其保持健康良性发展态势的理念根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包含多个维度——精彩纷呈的社团活动,富有特色的校园建筑,精致美观的校园景观,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啻于一项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种极具意义的大学现象,它植根于大学精神的沃土,能催人奋进,并使校园文化得以蓬勃发展,又以耳濡目染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使其从中得到熏陶和启迪,使学生形成求知、求真、求实的高尚人格。所以高职院校只有加强对大学精神的培育,才能让校园文化真正活跃起来,渗透到校园每个角落,影响到校园里的所有师生。

四、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策略和践行路径

1.以校史研究为平台,深入挖掘校本文化资源

大学精神绝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形成于学校长期的发展和积淀过程中。校史馆对外能展示形象,对内能凝聚人心,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我们从中可以回顾学校的发展史,感悟其精神。校史馆中通常珍藏了学校大量的发展史料,直观完整地将学校重大历史沿革、教师的辛勤奋斗及研究成果、校友们在各行各业上取得的业绩,以及学校在各项工作中取得的荣誉等都一一重现。可以说,校史不仅是一种珍贵的资源,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作为学校一员,全校每位师生应该了解校史,使校史所承载的大学精神在自己身上传承下去。

2.以“劲松精神”研究为切入点,构建校本文化资源建设体系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国有公办的全日制高职院校,学校在传承发扬“养正修能”校训精神的基础上,深刻挖掘钱劲松烈士的精神内涵,领悟在他身上闪现着的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让学生以德立身、以心求技,不断形成不断学习、精益求精的匠心,而这一点也正是学院六十多年来一脉相传的文化精髓。

钱劲松烈士生前品学兼优,乐于助人,勤于思考,喜欢摸索,以身作则,质朴无华,他身上所体现的浩然正气与高尚的品德、奉献与求知的精神,一直都是学院师生学习的榜样。“劲松精神”已成为塑造优秀苏信人的精神食粮。一是以校训“养正修能”为依托,深挖“劲松精神”的内涵,形成了对“见义勇为、无私奉献、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劲松精神”的共识,并将其弘扬成一种鲜明的价值取向,作为全院教师学生学习的榜样和行动的坐标;二是构建以“劲松精神”为主线的校本全方位育人体系,确立了“养正修能”的校训精神,以“尚德精神”“工匠精神”阐释校训,并辅之以“立德树人”的校风、“德能兼备”的教风,以及“求真创新”的学风;三是建设独具“劲松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将钱劲松烈士塑像从无锡市烈士陵园移请到校园内,学院和无锡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在校园内共建“劲松林”,打造了学校开展思政课的教育基地和学习平台,也为广大师生缅怀英雄、接受道德修养教育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实践课堂。依托这独有的校本文化资源,学校将“劲松精神”融入到各类主题实践、宣传教育活动中,营造劲松精神氛围,让全校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学校还将“劲松精神”嵌入人才培养方案,将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目前,“劲松精神”的教育已成为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育人的基础。

3.以大学精神传承为契机,融区域、企业与校园三方文化于一体,培育校本文化

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可谓区域、企业和学校三方沟通并相互认知的一条重要纽带,因为高职院校持续为区域经济建设输送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首先,高校大学精神从其形成到发展都有赖于区域文化资源的补充和支持,它无法脱离区域的宏观环境而独立存在;其次,大学精神对区域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区域与高校交融,血脉相连。就地理位置而言,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江苏无锡,大量优秀人才与科研院所集聚于此,素有“教授之乡”的美誉。作为一个人杰地灵的江南名城,这里独特的自然资源不仅成就了经久不衰的发达经济和繁荣文化,由此积淀而成的崇文尚教之风也孕育出一批又一批堪称国之栋梁的大师和名家。区域文化为学校的繁荣增添了新的活力,苏信院大学精神正是植根于它所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这一丰沃土壤。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吸收地域文化精髓,将源自《易经》和《离骚》的“养正、修能”校训精神和吴文化中以泰伯禅让、季札守信、梁鸿尊亲为代表的“尚德精神”、无锡作为中国现代工商业摇篮而倡导的“工匠精神”合铸融通,实现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结合,赋予大学精神以时代新意和地域特色。

在如今这个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时代,专业人才施展才华的领域正变得越来越宽广,高职院校需要找到自身的定位,既不能简单成为职场的“岗前训练营”,也不应在大学“精神贵族”领地中固步自封。要做到这一点,培育和践行具有校本特色的大学精神,对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光泉.哲学视野下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 大学文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1):122.

[2]许瑞芳.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大学精神研究[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1):11-15.

[3]鮑育育.浅析高职院校大学精神校本化的培育策略[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19-21.

[4]杜方敏.试论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J]. 中国高等教育, 2012(6):43-45.

[5]吴海光.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塑造探析[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4):53-54.

[6]张志坚.等.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培育的原则与思考[J].大学(学术版),2013(11):46-51.

猜你喜欢
大学精神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
关于大学和大学精神的思考
大学精神的培育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大学精神培育是提升高职院校软实力的必要途径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