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理想教育的生成、困境与重构

2020-06-19 16:16朱中原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生成逻辑理论创新现实困境

朱中原

摘  要:大学生理想教育是公民理想教育的重要而特殊的构成部分,具有现实价值,符合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忽视教育政治性、淡化知识真理性和迷失育人情怀性是当下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实践困境,强化教育自觉、夯实教育政治性,加强科研自觉、固牢知识真理性和培育教学自觉,提升育人情怀性是高校和教师重构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理想教育;生成逻辑;现实困境;路径探寻;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0)02-075-05

一、大学生理想教育的生成逻辑

大学生理想教育不仅关乎高教质量,更关乎个人发展和民族未来。“理想信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不会自发形成,必须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灌输教育”,[1]梳理大学生理想教育的生成逻辑有助于发现其客观规律。

1.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历史逻辑

“理想”是个外来词,源自日本,蕴含“向往”“追求”之义。中国古语中的“志”与其大意相同。“志”原指记载、记录,后延伸为“情之所系、心之所向”之义。《春秋·说题辞》有云:思虑为志。志向的产生与纠偏可靠自觉,也可靠教化。《周礼·地官·遂人》有云:掌其政治禁令,意思是说通过法令来管理和教化百姓,知识分子作为百姓中的特殊群体自然也在教化之列。自西周开始,统治者就开始礼待和殊遇学子。春秋战国时期,豢养门客更是蔚然成风,其目的就在于聚其心、汇其智,以求击强敌、家天下。孔子开启的私学模式所培养的优秀学子开始领骚时代,但很快遭遇了弹压。秦始皇采用了焚书坑儒的极端做法来归拢和斧正学子的心志,教育的政治性开始展露出来。隋朝开启的科举制进一步强化了文人志向的政治性。元代杂剧《马陵道》有云:“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既点出了学子群体的政治依附性,又暗喻了文人心志的政治服务性,可谓一语道破天机。莘莘学子的群体志向除去政治性,还有情怀性。特别是自孔子开启私学和早期儒教以后。《礼记·大学》曾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北宋大家张载更是喊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文人志趣。洋务运动后,“理想”一词从日本传入中国且风靡九州。孙中山秉持“天下为公”的家国情怀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然而并没能如偿所愿,学子群体和普通百姓的悲苦生活没有丝毫改观,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学子群体的命运和志趣才有了质变的希冀。在陕北延安,政治坚定、德才兼备的大学生会被党组织作为后备干部而重点培养和优先启用,从生活关照到理想匡扶,党中央都对大学生群体花了心思、下了苦功,可谓“力度罕见、成效卓著”。综上可见,自古以来,学子群体的理想教育就具有政治属性,始终聚焦和服务于政治统治,这是千百年来的历史事实。

2.大学生理想教育的理论逻辑

忠君报国的政治效忠是古代学子肩负的政治志向,一直为统治者所要求。心系苍生的人文情怀是古代文人自发的秉性志趣,一直为封建仁政所倡导,两者始终没能有机结合在一起,主要表现为统治者的霸道和学子们的无奈。前者根源于于政治统治的理论尴尬,后者受困于个人发展的主体境遇。官学培养和有幸入仕的才子们在人治社会中普遍私欲膨胀、愚忠愚憨,而私学培养和无缘仕途的文人们大都只能心忧天下、蹉跎度日。理想教育没能将家国统治和家国情怀结合在一起,这是由封建社会阶级统治的封闭性决定的,古代学子的家国情怀在王者统治的阴霾笼罩下郁郁寡欢,这一现象在王朝末期显得尤为突出。现代学子的人文情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同样落得精神分裂。政治性和情怀性的矛盾不可调和且愈发严重,这是由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统治的虚假性决定的。资本主义社会倡导个人奋斗和公平正义,但这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和虚假性。学子与资本的绝缘注定了其只能独善其身、自怨自艾。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知识青年和其他群众一道成为国家的所有者和建设者。我国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政治统治的封闭性自此彻底打破,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统治的根基,效忠政府与服务人民完成了有机融合,入仕做官和为民服务实现了高度统一。学子群体作为人民中的特殊一员居于当家作主的重要地位,对统治集团的人身依附彻底消解,其人民情怀与国家的政治统治实现了无缝链接。大学生理想教育的重要性被党中央郑重提出和反复要求,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对大学生理想教育的使命要求,已经成为全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政治目标。综上可见,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生理想教育可以而且应当实现人民情怀性与统治政治性的有机统一。坚持政治性、兼顾情怀性是当代大学生理想教育的价值目标和理论逻辑。

3.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实践逻辑

建国后,党和人民面临一个崭新课题,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指出:“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 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2]。邓小平在会见联邦德国青年理事会代表团时曾谈到:“对青年进行教育,引导青年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很重要的一件事”[3]。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4]。当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急需汇聚各族人民大团结的磅礴威力,作为最富创造能力和创新活力的知识群体,大学生理应在民族复兴进程中担当急先锋的重要角色和歷史重任,他们的理想抱负必须与复兴同方向、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大学生理想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制高点。“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不利于理想信念教育”,[5]大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活跃但阅历较浅,极易受到西方反华势力的思想蛊惑,进而思想混沌、丢弃立场,个别大学生沦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是普存的实例,只讲物质、不谈政治和只顾索取、不讲奉献是其典型心理和座右铭言。“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6]知识群体丧失理想和信念对于任何一个民族而言都是灭顶之灾,民族复兴将会后继无人,千秋伟业也会功败垂成。无论是从内忧、外患两个实践视角,还是从当下、未来两个时空维度而言,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都至关重要且迫在眉睫,这是当下的实践逻辑,也是未来的实践逻辑。

二、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实践困境

“理想在人生中的地位意义,使理想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7]教育的政治性、知识的真理性和育人的情怀性是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原则遵循和实践路向。伴随民族复兴号角的吹响,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陡然凸显,其理想教育的实践困境也相对凸显出来。

1.教育的政治性有待夯实

理想教育要围绕和服务于思政教育,这不只是个理念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目前,很多高校大学生理想教育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理想教育的政治使命不强。大学生理想教育是高校教育的政治任务,也是思政教师的重要使命,有些思政教师忽略了理想的育人功能,以致在教学上粗心马虎、操作失范,把理想教育异化为知识讲授。有些思政教师不能坚守职业使命,滋生了职业倦怠,以致在教学上拈轻怕重、避重就轻,把理想教育压缩、删减甚至跳过。有些思政教师不能践行职业使命,承接了超量的科研任务,以致在教学上心气不足、精力有限,把理想教育简化为梦想说教。二是理想教育的政治站位不高。大学生理想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政教师的教学职责。有些思政教师没能站在培养接班人的国家高度去认识理想教育,简单地把理想教育等同于生活教育,把人生理想简化为人生逆袭。有些思政教师不能从促就全面发展的综合维度去实施理想教育,而把理想教育等同于物质追求,把人生理想异化为物质理想。有些思政老师不能从人生幸福的宏观视野去看待理想教育,错误地把理想教育附属于职业教育,把人生理想实用化为职业理想。三是理想教育的政治自觉不够。理想教育是思政教材的重要章節,也是思政教师的重点工作。有些思政教师在钻研教材上投入不足,不能全面悟透教材的政治性和理论性,以致在教学上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迷失了统编教材的政治宣传。有些思政教师在教法创新上思考不够,不能大胆创新教学的艺术性和技巧性,以致在课堂上述而不作、照本宣科,弱化了理论育人的政治功能。有些思政教师在教学互动上消极被动,不能着力促就教育的互动性和融通性,以致在授课中自顾自说,削减了理论教育的政治实效。

2.知识的真理性急需强化

真理性是理想教育的基本属性,也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基本原则。理想教育要讲清和讲透知识逻辑,当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理想教育都普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一是理想教育的核心理论讲不透。有些思政教师讲不清理想与空想的逻辑关系,导致学生指雁为羹、画里真真。有些思政教师讲不清理想与现实的实践联系,造成学生空腹高心、眼高手低。有些思政教师讲不清理想与奋斗的关系,狭隘地例举财富者的机遇和成就来启迪学生,导致学生心浮气躁、怨天尤人。二是理想教育的关键节点讲不好。“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8]有些思政教师对学界研究知晓不多,讲不清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撕裂了远大理想与个人使命之间的理论联系。有些思政教师对实践前沿知之甚少,讲不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逻辑,切割了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之间的现实联系。有些思政教师讲不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逻辑,割裂了民族理想和个人奋斗之间的实践联系。三是理想教育的学生关切讲不了。“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9]有些思政老师见闻狭窄,对热点新闻不了解、不熟悉,难以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观点纠错,以致学生人云亦云、思想盲从。有些思政教师平对焦点新闻看不深、看不透,不能对学生进行释疑解惑、思想纠偏,导致学生浑噩懵懂、思想散乱。有些思政老师对时政新闻思维偏、观点激,难以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理想匡扶。

3.育人的情怀性亟待提升

情怀性是理想教育的重要属性,也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原则。当下,很多高校的大学生理想教育对此都劳力劳心却收效甚微,存在的问题:一是理想的人民性讲得少。理想给人民以方向,人民给理想以价值。有些思政教师不能从民族的高度、人民的立场去揉和中国梦与个人梦,讲不清楚“为谁奋斗”的问题。有些思政教师不能从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期盼去融合伟大事业和个人利益,讲不明白“为啥奋斗”的问题。有些思政教师偏重于主体能动,不能从时代的条件、群众的支持去融通逐梦与圆梦,将不透彻“怎么奋斗”的问题。二是理想的唯美性讲得少。理想给梦以实,梦给理想以美。有些思政教师把国家梦想讲得过于现实,用情景描述替代轮廓勾勒,用物质富足代替国家强盛,用富裕梦代替了富强梦,以致异化了国家梦想。有些思政教师把民族梦想讲得过于简单,用伟大成就替代长期奋斗,用富足生活代替了美好生活,用富强梦借代了复兴梦,以致简化了民族梦想。有些思政教师把个人梦想讲得过于功利,用财富自由替代个人奋斗,用享乐生活代替幸福生活,用富贵梦代替个人梦,以致扭曲了个人梦想。三是理想的情感性讲得少。目标给理想以靶向,理想给目标以情感。有些思政教师谈理想时只讲目标导向、不谈进程修为,只论目标达成、不论境界提升,以致于讲不清理想实现的过程性和前提性。有些思政教师论理想时只讲物质利益、不谈个人情怀,以致于讲不清理想实现的目的性和功能性。有些思政教师讲理想时只讲利益回报、不谈个人付出,只论收获多寡、不论奉献多少,以致于讲不清理想实现的社会性和条件性。

三、 大学生理想教育的路径重构

1.强化教育自觉,夯实教育政治性

教人向善是理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理想教育必须以育养政治理想为核心内容,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使命。一是夯实理想教育的政治使命。“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责任”。[10]高校要把育人与成才放在同等甚至优先的地位去认知和理解,不忘政治育人的初心,积极为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实施和创新创设条件、提供保障,在人员配备、经费供给和制度保障上给予优先保障。思政教师要从政治教育的高度去认知和筹划理想教育,不断提高政治认识,站在立德树人的政治高度去实施和创新大学生理想教育,常怀为国育才的使命意识和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积极改革和创新理想教育的意蕴和范式,不断提升育人实效。二是大力提升理想教育的政治站位。高校要站在为伟大事业培养政治接班人的政治高度去认知和实施大学生理想教育,准确地把政治理想教育同人生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等教育区分开来,用政治理想教育来统领其它理想教育。思政教师要自觉提升政治站位,牢牢抓紧政治理想教育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坚持政治理想引领,促就生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教育等与政治理想教育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三是全力育养理想教育的政治自觉。政治执行力是政治自觉的重要体现。高校既要有重视理想教育的认知和觉醒,更要有创新理想教育的行动和举措。要探索和建立大学生理想教育科学而高效的校本模式和通用范式,通过过程监管和科学考核来确保教学质量、提升教育实效。思政教师要以强化、提升理想教育实效性的自觉行动来彰显和践行教师的政治自觉。要自觉加大备课力度,吃透教材的政治性和理论性,主动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的新颖性和吸引力,积极开展教学互动,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2.加强科研自觉,固牢知识真理性

教人求真是理想教育的重要基石。大学生理想教育必须在传知识、授真理的基础上讲政治、抓宣传,这是原则问题,更是方法问题。一是强化理论思考,讲透核心理论。高校要大力营造读书的氛围,积极给教师读书和钻研提供空暇时间和环境,督促教师强加理论学习和学术思考。思政教师要严于自律、勤于思考。课堂讲授要廓清理想和空想的异同,讲清楚理想的可实现性;厘清理想与现实的逻辑,讲清楚理想的现实性和引领性;讲透理想与实践的关系,讲清楚理想的实践性。思政教师要在培育学生的平常心、上进心和乐观心态上巧花心思、下狠功夫,确保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二是加大钻研力度,讲好关键节点。高校要制定和执行高标准的科研奖励制度,营造人人爱科研、人人善科研的良好氛围。思政教师要常于钻研、勤于写作。课堂讲授要梳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讲清楚其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解决“怎么看”的问题。要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讲清楚其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解决“怎么干”的问题。要剖析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丰富内涵和实现必然,讲清楚其实踐逻辑和未来逻辑,解决“怎么想”的问题。三是洞察社会实际,讲清学生关切。高校要加大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从制度、人员、经费和奖励上大力保障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思政教师也要强化学习、勤于实践。课堂讲授要贴近学生、贴近校园,要查摆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日常关切,进行思维引导和观点纠错,解决思想盲从的问题。要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要解析社会的时政新闻和热点话题,进行释疑解惑和思想纠偏,解决思维散乱的问题。要贴近生活、贴近实践,要剖析学生的日常言行和学习习惯,进行正面引导和理想匡扶,解决理想迷失的问题。

3.培育教学自觉,提升育人情怀性

人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目的。大学生理想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其家国情怀,这是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的目标。一是保持头脑清醒,站稳人民立场。高校要强化教师的“四个意识”和人民立场,通过政治教育、师德教育来促就教师保持头脑清醒、站稳人民立场,进而确保大学生理想教育的人民性。思政教师也要培育教学自觉,不断反思教学过程,着力提升理想教育的人民属性。课堂讲授要虚实结合,在育养个体理想的基础上强化国家梦想,讲清楚“为谁奋斗”的问题。要强化使命教育,在尊重个人利益的基础上凸显人民利益,讲清楚“为啥奋斗”的问题。要强调理性分析,在倡导主观努力的前提下讲透客观条件,讲清楚“怎么奋斗”的问题。二是发挥主观能动,凸显理想魅力。真善美是理想的魅力之源。高校要积极开设美育课程,提升师生的审美能力和美学素养,要创设条件促就美学教育与理想教育的融通与共进。思政教师也要发挥主观能动,强化理想魅力,讲清理想的真善美。要描绘但不异化民族梦想,严禁把民族复兴异化为军力强盛。要绘就但不细述个人梦想,以防把幸福生活简化为财富自由,迷失了个人梦的美。三是创新教学范式,突出真情实感。高校要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鼓励和督促教师通过创新理想教育教学范式来提升实际效果。思政教师也要大胆创新、锐意教改,着力通过教改来丰富学生情感,实现教育目的。课堂讲授要讲清楚理想的过程性和前提性,讲清信念坚定与意志坚强的重要,克服思想急躁问题。要讲清楚理想的目的性和功能性,讲清创造价值和分享财富的关系,克服思想功利问题。要讲清楚理想的社会性和条件性,讲清个体奉献和社会回报的逻辑关系,克服思想狭隘问题。

参考文献:

[1]曾建平,肖先彬.井冈山精神在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J].井冈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8(6):21-26.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 (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23, 186-187, 227-228.

[3]李友胜.对青年进行教育,引导青年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N].广安日报,2019-03-05.

[4]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3-12-27.

[5]刘光峰.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隐忧、成因与对策 [J].毛泽东研究,2018(6):50-56.

[6]刘萍.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策略研究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7):150-153.

[7]王柏棣,王英杰.大学生理想教育的现实性维度 [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173-177.

[8]商雷,张蓓蓓.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研究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5):75-78.

[9]张亚兰.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三维路径 [J].人民论坛,2019(7)(中):112-113.

[10]陈敏.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范式危机及转向 [J].新疆社科论坛,2018(4):88-93.

猜你喜欢
生成逻辑理论创新现实困境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逻辑理路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现实困境和对策分析
儒家廉政思想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及其现代境遇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邓小平南方讲话关于生产力问题的理论创新
2015~2016年中国国际政治学研究热点述评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实困境与对策
论职业教育的生成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