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困苦方显英雄本色

2020-06-20 11:28
中国服饰 2020年6期
关键词:纺织疫情企业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不忘产业报国初心、牢记强国富民使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

2020是铭刻世界史册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从实体到心理,从供给到需求,从经贸到政治,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在经受巨大压力。全球贸易合作几近停摆;石油价格暴跌更加剧了股、债、汇、商品市场大幅震荡;主要经济体普遍经历有记录以来最低增速;世界经济衰退风险不断累积。“疫情”与“选情”叠加,使得整个局面更加复杂。一些国家的政客为了短期的选举利益,不断“推责”“甩锅”,全球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冲突由和缓状态急转直下,与全世界人民盼望战胜疫情和恢复经济的美好愿望背道而驰。这些改变,让全世界深刻反思政府的责任担当及其终极责任、人类的经济活动及其终极价值,让世界人民意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

2020是体现纺织担当的一年。今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纺织行业建成纺织强国的节点之年。面对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和防疫物资极度紧缺的现实问题,纺织行业全力以赴投身到防控疫情的战斗中来。协会作为行业合力抗击疫情的关键“桥梁”,在第一时间对重点骨干企业产能及库存开展摸底调查,协调组织产业力量,开展口罩、防护服等应急防控物资生产供给。相关工作有力保障了全国疫情防控的有效进行。纺织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作为与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的产业,在本次疫情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纺织行业的积极作为得到了中央、国务院及各部门领导的认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扬。

2020年以来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形势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行业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和系统性风险,产业供需两端经受前所未有的冲击。

1.生产规模下降。纺织行业开工负荷正在逐步恢复,但受疫情影响,产能利用率低于正常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一季度,纺织业和化纤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7.2%和74.4%,略好于全国制造业67.2%的产能利用水平,但较上年同期分别降低10.5和8.8个百分点。一季度,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6.5%,较1~2月降幅收窄9.1个百分点。纺织全产业链中,仅有产业用纺织制成品制造行业由于防疫类产品需求激增,呈现11.5%的高速增长,其余环节均为负增长。一季度,纱、布、化纤和服装产量同比分别下降26.4%、31.1%、10.0%和20.3%。

2.内外市场需求下降。自疫情爆发以来,纺织服装产品内销明显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衣着支出369元,同比下降17.8%,在人均消费支出中占比7.3%,较上年同期下降0.8个百分点;全国限额以上单位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同比下降32.2%,较1~2月降幅扩大1.3个百分点。为弥补线下门店大量关停的损失,纺织企业普遍加强线上渠道建设。一季度,网上穿类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15.1%,较1~2月降幅收窄3个百分点。

行业出口形势严峻。一季度,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降幅超过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时的水平。4月以来,得益于存量订单的完成,以及各国对口罩、防护服等需求的激增,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降幅快速收窄。根据海关快报数据,1~4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金额为666.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 663.4亿元),同比减少10%,降幅较一季度收窄8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品出口额为373.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 611.7亿元),同比增长2.9%,4月当月出口146.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 023.4亿元),同比增长51.1%;服装出口额为293.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 051.7亿元),同比减少22.3%,4月当月出口67.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71.8亿元),同比减少27.7%。产品出口结构呈现服装出口规模远低于纺织品出口规模的特点。从市场出口结构看,我国对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出口全线下滑。1~3月,行业对美国、日本、欧盟、东盟和非洲纺织品服装出口金额同比分别下降29.2%、16.8%、14.3%、13.1%和11.7%。

3.投资规模大幅萎缩。疫情影响下,行业企业普遍缺乏投资信心和能力,投资规模大幅萎缩。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1~3月,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减少38.0%,增速较上年同期大幅下滑44.5个百分点。其中,纺织业、服装业和化纤业1~3月投资额同比分别减少37.1%、45.8%和19.2%,分别低于上年同期46.1、57.2和5.1个百分点。全国31个省份中,仅四川和云南两省实现全产业链投资增长。抗疫物资、外销转内销的相关投资正成为行业投资的重要方向。

4.经济效益明显恶化。在需求严重不足、产销大幅下滑的情况下,纺织企业收入和利润大幅萎缩。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3月,全国3.3万户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 318.8亿元,同比下降25.4%;实现利润总额218.1亿元,同比大幅下降44.2%。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仅为2.6%。

纺织行业运行质量下降。1~3月,全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亏损面达36.4%,较上年同期扩大13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加29.5%。企业总资产周转率、产成品周转率居于较低水平,分别为0.9次/年和9.8次/年,较上年同期分别放缓28.3%和35.5%。企业三费比例高达7.9%,明显高于正常水平,家纺、服装以及纺机行业三费比例更是达到10%以上。企业成本费用负担沉重。

二、生产经营面临主要问题

1.市场需求不足。当前,疫情对市场的冲击在持续发酵,全球范围内纺织服装终端消费大幅萎缩。总体来看,美欧日等传统发达经济体消费市场需求短期难有起色。据美国商务部数据,3月份美国零售销售额环比下降8.7%至4 83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3 817亿元),其中服装服饰及鞋类产品销售额仅为110.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76.3亿元),同比下降50.7%,创历史最大降幅。不论是传统百货,还是国际时尚巨头都在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终端需求乏力,使得企业订单不足的情况日益严峻。

2.市场秩序的问题。疫情冲击下整个市场的节奏被打乱,行业市场秩序正在经受考验。一是低价竞争的问题。在需求低迷的背景下,纺织企业库存压力持续加大。半数纱、布企业库存水平在1个月左右,远超一至两周的正常水平。为尽快回笼资金,企业低价竞争现象增多。二是出口订单被取消、延期和压价的问题。根据印染协会对49家重点企业的调查情况,4月中旬有95.9%的企业遭遇部分订单被取消的情况,75.5%的企业实际交货价格低于合同价格。三是违规经营的问题。比如熔喷布市场,产品价格从疫情前1.8万元/吨一度被炒到70万元/吨以上。一些人囤积居奇、倒买倒卖、以假充真,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和生产秩序。比如直播带货,疫情期间,已成为企业的重要营销渠道。但直播带货也不断暴露出虚假宣传、假冒伪劣、流量造假、维权困难等问题。

3.资金周转困难。疫情之下,利润缩水、现金流紧张使得企业面临压力。以上市公司为例,一季度,申万纺织服装板块实现营收合计603.29亿元,同比下滑27.02%;实现归母净利润合计10.74亿元,同比下滑80.69%。资金周转困难使得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生存危机。企业贷款逾期和违约现象增多。

三、行业形势预判

随着全球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重启经济正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和重要选项。截至5月11日,美国31个州部分解封;德国、丹麦、西班牙等多个欧洲国家从4月开始逐步放宽限制措施。尽管有很多积极信号,但全球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经济全面重启面临挑战。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据商务部监测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全国市场人气明显回升,重点监测零售企业日均销售额比清明假期增长32.1%,其中服装日均销售额增长了31.2%。

综合分析,预计二季度纺织行业运行压力依然较重;上半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可能减少12%左右。受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出口拉动,行业出口额同比降幅或保持在10%左右。2020年下半年,随着国内市场消费支撑作用逐渐恢复,全球疫情防控形势逐渐稳定,行业运行水平将较上半年有明显改善。整体来看,2020年将基本完成我国纺织行业“十三五”规划目标。

行业发展面临的趋势性变化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产业面临的形势空前复杂。

一、生产格局的趋势性变化

全球价值链脱钩的杂音在加大。在全球价值链的演化过程中,全球价值链上的分工和利益格局发生改变,中国制造的地位与影响更是不断强化,这使得一些国家产生了强烈的不安与抵触情绪,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升温。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得全球化的一些弊端被放大。贸易保护主义氛围得到强化,价值链“脱钩”的论调也将进一步加剧。

推动供应链的本土化和多元化布局成为重要方向。此次疫情期间口罩、医用防护服等重要物资的短缺,势必推动更多国家重新考虑产业布局,以更大力度推动供应链的本土化与多元化可能成为全球产业政策的一个重要方向。当然,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是市场规律下长期演化的结果,供应链布局终归要服从产业发展阶段和商业逻辑。一些国家想让企业从中国回迁、外迁并不容易,中国纺织工业完备的产业体系优势依然明显,地位短期不会改变。但长期来看,多种因素作用下,降低对中国制造的依赖成为一种选择。这意味着中国纺织工业在全球价值链上原有位置谋求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加快向产业链高端升级是必由之路。

二、市场格局的趋势性变化

1.全球需求不振将成为一种长期存在

当前,贸易争端呈现常态化、长期化、复杂化态势。WTO(世界贸易组织)报告显示,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WTO成员共实施102项新贸易限制措施,涉及贸易进口额约为合人民币52 283亿元,同比增长27%,是自2012年10月以来的最高记录。近期,美国取消了中国等25个经济体享有的WTO发展中国家优惠待遇;通过政治化的方式直接干涉品牌商的国际采购行为。这些都将对我国外贸形成重大影响。

作为纺织服装重要消费市场的欧美国家是此次疫情的重灾区,很多品牌商和贸易商大量取消订单,我国产业链前端需求受到直接冲击。而印度、越南、孟加拉等国家的停工停产也导致我国纺织品出口大幅减少。整体看,世界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市场增长缺乏稳定支撑。我们需要做好外需长期不振的准备。

2.贸易区域化是当前全球化的重要特征

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全球化整体进程并未逆转,而是以区域化的新形态持续演进,全球区域和双边贸易协定正快速增长。以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为例,2018年,中国对RCEP国家和地区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占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26.5%。协定在今年签署生效,将会对纺织产品的出口、国际化布局产生重要影响。我们要高度重视区域化对纺织产业的影响。

3. 内需市场的重要性在持续强化

中国是全球最具成长性的消费市场,内需市场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2万亿元,同比增长8.0%。其中,全国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累计增长2.9%,达到1.35万亿元。大规模的市场不仅使得产业面对外部市场冲击有足够的腾挪余地,而且能够更好发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网络效应。

需求的多元和发展的异步使得多层级消费正成为国内市场的重要特征。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 733元,同比增长8.9%。依托全球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升级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精准扶贫进程的不断深化,下沉市场的潜力也在释放,大众化消费空间巨大。多元化、多层级的需求意味着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拥有更多的应用场景。受疫情影响,内需市场受到很大冲击,居民消费意愿、消费信心、消费能力等大幅下降。如何充分激活内需潜力,形成产业新循环是重要课题。

三、产业结构的趋势性变化

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技术已成为重塑产业结构的关键力量。以智能、绿色、融合、泛在为特征,技术创新正在深刻改变全球纺织产业的发展方式与产业边界。

1. 以功能为核心的产品再造

一代材料,一代产业。纤维材料正向着多结构、多功能、超性能、智能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纤维材料的突破融合工艺技术的创新,使得纺织品服装的功能不断强化。应用场景也从服用家居向医疗与卫生、生态与环保、安全与防护、交通与农业、基础设施与航空航天等领域延展。智能纺织品更成为信息服务的接口与载体。产品的功能化,使得产业内涵与产业生态不断丰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正在增添新内容。

2. 以质效为核心的生产再造

一是生产的智能化。以智能装备和工业互联网为核心,从研发设计、纺织染加工到终端产品生产,产业链各环节正向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转变。这使得产业供给的精益化、柔性化、服务化水平不断提升。二是生产的绿色化。绿色纤维制备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绿色印染技术、纤维回收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产业化应用不断深化。H&M、Inditex、Nike等国际巨头已经在积极推动纤维的循环利用、打造绿色供应链。2018年,我国废旧纺织品回收量达到380万吨,同比增长8.6%。循环经济成为重要趋势。

3. 以价值为核心的渠道再造

技术驱动下,行业的资源组织方式、与市场的连接方式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交易数字化是突出特征。从国内看,网络市场的培养已基本完成。2019年纺织服装行业电子商务交易总额为6.69万亿元,同比增长12.06%。其中服装家纺网络零售额为1.67万亿元,同比增长15.4%,占全国网络零售总额的15.66%。从国际看,跨境电商正成为推动外贸增长的新动能。2018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9万亿元,同比增长11.6%。其中出口跨境电商卖家品类分布上,服装服饰占12.4%,居第二位。以交易数字化为基础,场景经济、网红经济、共享经济、社群经济、订阅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模式创新成为行业的重要价值来源。在疫情期间,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网络展会等模式创新,有效弥补了线下渠道停摆的空白。如在“石狮品牌服装网上直播专卖节”期间,当地服装企业月经营额突破10.8亿元。CHIC线上展3天时间汇聚了1 350家展商,举办了130多场在线活动。

四、发展范式的趋势性变化

在数字经济语境下,资本赋能使得“品牌效应”、“网络效应”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形成。

1. 价值创造方式的改变

资本驱动下,企业的价值构成不仅来源于所创造的真实价值,也来源于市场估值。人们对企业愿景的认同感和信任度深刻影响着这个企业所能融汇和支配的资源,以及企业未来发展空间。以2018年全球金融科技融资为例,应用率仅为8%的人工智能领域,在2018年所获的风险投资激增了72%。新经济的发展、独角兽的成长都在遵循这样的逻辑。

2. 企业发展方式的改变

借助资本力量,企业能够以更快速度、在更大范围、以更大规模实现资源要素集聚,通过并购重组,更好实现业务发展。如安踏集团通过收购FILA、始祖鸟母公司Amer等,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三的体育用品集团。同时资本可以提升资源的流动效率,使企业能更加自如地实现业务的扩张与收缩。4月27日,审议通过了《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总体实施方案》。改革后的创业板将为行业企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发展打开新空间,注入新活力。

3. 战略管理方式的改变

资本运作使得企业实现战略布局的方法途径更加丰富。以企业风险投资(CVC)投资成长性企业,投资方可以实现渠道和模式创新的“外部监测”,前沿技术的“外部研发”,甚至业务边界的突破和产业链整合。劲霸男装已进行了积极探索,其成立的劲邦资本已投资企业逾50家,其中多家企业在国内A股上市。

4. 风险应对方式的改变

金融工具的有效使用可以让企业应对风险的方式实现从被动防范到主动管理的转变。纺织服装行业产业链长,与商品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联系紧密,商品价格和汇率的波动对行业影响显著。通过套期保值和风险对冲等操作,企业可以实现对市场风险的有效管理。当前疫情使得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普遍恶化,流动性危机加深。随着市场预期和投资信心受到重挫,市场的动荡在不断加大。同时,主要国家和经济体出台的大批货币刺激政策,可能引发国际资本异常流动,对产业稳定发展造成影响。在这种情势下,提升产融合作的能力,日渐成为企业的必选项。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伟大时代赋予了纺织行业光荣使命,中国纺织人要不忘产业报国初心、牢记强国富民使命;在艰难困苦中彰显纺织行业英雄本色,需要我们坚守“科技、时尚、绿色”的产业定位。让我们勠力同心,务实奋进,‘不要浪费一场危机’,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为行业“十四五”发展打好坚实基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

猜你喜欢
纺织疫情企业
澳洋纺织
中国纺织
企业
企业
企业
战疫情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