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枪印象(7)——AK 步枪(2)

2020-06-21 15:02
兵器知识 2020年6期
关键词:枪弹扳机弹匣

上一篇,我们提到了AK步枪的能量澎湃的自动机、较大的枪内间隙,以及设计精巧的枪机。如果说自动机是枪械的心脏,那AK步枪无疑有一颗强健的心。枪械的可靠性事关多个方面。除了心脏,AK步枪的“四肢”同样强壮。

可靠性佳

可靠的发射机

在设计上,AK步枪的发射机有两个特点。

第一,零部件较为粗壮,尤其是击锤和扳机,只需要目视,就能直观感受出零部件充裕的强度。当然,粗壮的零件和AK的下机匣设计息息相关——AK步枪只有一个很“宽敞”的下机匣,留给发射机的空间足够多,因此零部件可以做得很粗壮。

第二,发射机扣合机构“横置”化,这个特点可以追溯到M1伽兰德步枪。以M16为代表,很多枪械的发射机,扳机与击锤、单发阻铁与击锤之间的扣合机构均为纵向布置。而AK步枪的则不然,它的击锤长出了两个“小耳朵”,用于和扳机、单发阻铁扣合,扣合机构实际上是横置的。

机匣在横向是比较“宽敞”的,扣合机构横置,可以充分利用机匣的横向空间,扣合机构可以做得较大,保障较大的扣合叠合量——这可以有效提高零部件的抗磨损能力和强度,保证发射机的可靠性和高寿命。但更重要的在于,横置能够避免扣合机构占用零件的运动空间。

举个例子,AK步枪击锤可以“躺”得非常低,击锤的转动角度非常大,而M16的扣合机构是纵向的,击锤压得太低,就会和单发阻铁“打架”。因此,M16的发射机比较“高大”,为了容纳发射机,M16的下机匣也很瘦高。而AK步枪的发射机很矮,仅仅一个下机匣,就可以把发射机、自动机通通装下,空间利用率非常高。

在发射机弹簧设计上,AK步枪也有过人之处。比如AK步枪的击锤簧采用了多股簧(俗称的麻花簧)绕制而成,寿命高、能量储备充足。最让人惊叹的是,击锤簧的簧脚落在扳机上,兼做了扳机簧。不到位保险簧簧脚“搭”在不到位保险轴、击锤轴、扳机轴上,充当了防松限位。这种一件多用的巧妙设计,堪称AK步枪设计的绝笔。

当然,一件多用也有坏处。AK步枪的扳机是非常优秀的,如果扳机簧调校合适,扳机手感会非常好。但是AK步枪的扳机簧是击锤簧簧脚“兼职”的,扳机的手感自然不会太好。以色列的伽利尔步枪脱胎于AK,却设计了独立的扳机簧,保障了扳机手感。

紧凑的击发机

AK步枪的击针设置在枪机上,没有回针簧。按照现在欧美国家流行的说法,AK步枪采用了浮置击针。一般而言,欧美国家普遍不太认可浮置击针,认为这种设计存在安全性隐患。

波兰生产的AK步枪的发射机。可见AK家族的发射机零件都非常粗壮

M16步枪的发射机示意,击锤如果“躺”得更低,就会和单发阻铁干涉,这最终把M16的下机匣变得特别高

AK步枪的发射机示意,可以看到击锤的“小耳朵”。处于压倒状态的击锤“躺”得非常低

M16步枪的比赛级扳机,击锤的设计很有AK风格

击锤簧(蓝色)簧脚兼做了扳机簧,不到位保险簧(红色)簧脚兼职了3根销子的限位,这种设计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复进过程中,推弹、闭锁等动作会消耗自动机部分能量。如同开车蹭到了东西,自动机会有小幅度的突然减速。击针存在惯性,如同急刹车时向前跌倒的乘客,在自动机突然减速时,击针会因惯性而前冲、凸出弹底窝,打响枪弹的底火,造成枪弹在闭锁前击发,引发膛外炸等一系列严重故障。一般而言,击针越长,重量越大,这种情况就越严重。

欧美国家,尤其是受到M16影响的国家,特别喜欢把击针布置在枪机框上。在开锁状态下,枪机相对于枪机框向前移动,两者之间有一段距离,击针根本不会凸出,只有在闭锁完毕后,枪机缩入枪机框内,击针才能探出枪机弹底窝,击发枪弹。

但是,把击针固定在枪机框上,需要专门的固定机构,这会小幅度增加枪机框的长度,对枪械的紧凑性略有影响。为了整枪的紧凑,很多枪械依然选择把击针固定在枪机上。为了避免击针在惯性下擊发,这些枪械往往会设计回针簧——这相当于在跌倒的乘客前面铺上一个垫子,减小击针的击发能量,避免击针因为惯性打响枪弹底火。

但是回针簧也是个矛盾设计。如果回针簧很软,储备能量较小,就起不到保护作用,如果储备能量大,那么击锤打击击针时,就需要克服回针簧的储备能量额外做功,需要更大的能量。这是一对先天矛盾,很难妥协。

AK步枪采用了一个很经典的设计:它的枪机框尾端很短,枪机也较短,击针的长度也很短,同时击针设计成片状,在保障刚度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了质量,减小了击针惯性。在击锤打击击针时,较轻的击针又能较好的传递能量,从而兼顾安全性和可靠性。

换而言之,AK步枪采用了欧美国家不太信任的浮置击针,却偏偏没有任何的安全性问题。

一步到位的枪管

在设计之初,AK步枪就选择在枪管内膛全部镀铬,镀铬后的枪管更耐磨、更抗腐蚀,枪管的寿命也大幅度提高。反观M16步枪,一开始并没有考虑镀铬,在越南潮湿的环境中,在发射药残渣的作用下,弹膛出现较为严重的腐蚀,导致了一系列的可靠性问题。而AK步枪一开始就是镀铬的。

得益于镀铬,AK步枪的枪管寿命也要高于M16步枪(6000发)。当然,镀铬并不是AK步枪的专利。同时期的SKS半自动步枪、RPD轻机枪内膛也都是镀铬的。如今,镀铬是很普遍的手段,算不上什么高科技,但是在当年,全面镀铬是一种前卫并且有效的技术。一开始就走对了路,对于一款步枪而言,也是极其难得的。

此外,AK步枪的所用的7.62×39毫米M1943枪弹,虽然初速较低,但膛压也很低,是一种很“不费枪管”的枪弹。在达到8 000发的预定寿命后,枪管依然能保证精度。国内一度想把56冲的寿命从8000发提高到10000发,遇到的技术瓶颈同样不是枪管寿命,足可见AK步枪枪管的设计之经典。

话说回来,7.62×39毫米枪弹在1943年就定型了,那对应的内膛结构和工艺,在同时期也就确定了。等到设计AK47时,设计人员只需要运用“拿来主义”就行,不需要做额外的工作。但是,枪管镀铬寿命高也的的确确是AK步枪的优点。我们只能感慨,在设计AK步枪时,苏联的技术储备还是很充足的。

AK步枪的击针(图中红色)示意,机框尾端很短,击针的长度也很短

这支AK步枪的机匣是切削加工的,弹匣上方有一个很宽大的凹槽,凹槽棱角分明,这是典型的切削加工痕迹

我国研发81式(图下)步枪时,枪管寿命提高到了15000发,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甚至高于95式和03式,一方面体现了我国设计人员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是AK步枪的“底子”优秀

这支AK步枪的机匣是冲压而成的,多了几个固定的铆钉,凹槽变小了,也“圆润”了很多,这是冲压、铆接的典型痕迹

AKM的超薄机匣。笔者个人认为1毫米的钢板太薄了,不过AKM的寿命指标也不太高,1毫米倒也够用,还能减轻一些重量

AK步枪钢弹匣上的4个补丁(蓝色)。前后的补丁分别是前卡、后挂的卡点

AK步枪的钢弹匣在AK上看起来还算顺眼,但是在其它步枪上,比如在SIG553R步枪上,就会变得异常别扭

暗红色的玻璃纤维弹匣,笔者一直没搞明白,为什么苏联人要把弹匣做成红色的

超薄而强壮的机匣

AK步枪的机匣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AK47的切削机匣。最早版本的AK步枪试验过冲压机匣,但是总体而言不太成功。在最终大批量生产的AK47第三型(1953年型)上,仍然采用了切削机匣。切削机匣固然很结实,但也过于沉重了,何况加工也费时费力。

到了AKM步枪时,苏联终于在冲压机匣上取得了瞩目的成就。AKM的机匣由1毫米厚的钢板制成,冲压后的机匣大致为“U”型。在机匣内部,加装有多个支撑座。节套位于前方,为机匣前支撑,枪托座在后方,是机匣后支撑。在不到位保险上方,也有一个柱形支撑。在尽可能保证机匣刚度和强度的前提下,三处支撑+超薄机匣,使得AKM变成了一种皮实、可靠而轻盈的武器。

AKM敢于采用薄皮冲压机匣和回转闭锁设计有关。回转闭锁的枪械,机匣受力方向大致为前后方向,机匣受力主要为压力。如果是采用枪机偏移闭锁的SKS步枪,机匣在受压之外,还要额外受弯。金属的抗压强度要远远好于抗弯强度。因此,得益于回转闭锁设计,AKM的机匣敢于做到1毫米。同时期采用偏移闭锁的枪械,在采用超薄冲压机匣时,困难就会大得多。

可靠性极佳的弹匣

在讲M16时我们提到,M16的弹匣由薄铝板制成,强度刚度都不太好,德国HK、比利时FN公司在改进M16弹匣时,都把铝弹匣换成了钢弹匣,弹匣的强度、刚度都提升了,可靠性也高了不少。

相比之下,在诞生之初,AK步枪就采用了钢弹匣,弹匣本体、托弹板、弹匣底板通通由钢支撑,并且钢板厚度比M16的鋁板要厚。不仅如此,对于弹匣上最容易磕碰变形的抱弹齿,AK步枪的弹匣左右两侧还打上了一块“补丁”,补丁和弹匣抱弹齿贴合,厚度大幅度增加,提高了抱弹齿的强度,从而保证可靠性。

除了结实的钢弹匣,AK的弹匣托弹板设计也十分科学。M16的弹匣托弹板前后引导长度较短,我们按压托弹板前方,托弹板除了向下运动,还伴随着“低头下沉”。就像我们在小船船头猛踹一下,船头会猛然下沉一般。AK弹匣在设计之初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它的前后引导长度较大,无论按压托弹板的前方还是后方,托弹板都是整体平稳下降,绝不会出现前后倾倒的现象。

AK步枪还采用了全弯弹匣。7.62×39毫米枪弹的锥度较大,因此,AK的30发弹匣也异常弯曲,不太好看。但是苏联人依然采用了这种丑陋但实用的设计。至于前卡后挂固定方式的优点,相关的文献实在太多了,本文就不再赘述了。

不过,AK步枪的弹匣虽然异常结实,但也较为沉重。一个AK步枪的钢弹匣空重达334克,相比之下,M16的30发弹匣空重只有102克。苏联也在弹匣减重上做积极尝试,但他们没有走铝弹匣“邪路”,而是在很早就推出了与AKM配套的玻璃纤维弹匣,也就是著名的暗红色弹匣。很难想像,在材料上较为落后的苏联,居然领先美国一大步,提前迈入了非金属弹匣时代。

以上,我们用一篇半的篇幄介绍了AK步枪的可靠性,可见AK步枪的每一处设计,都弥漫着一股可靠的苏联气息。除此之外,AK步枪还有很多其它的过人之处。

过人之处

优秀的不完全分解方式

拆解AK步枪时,射手不需使用任何工具,就可以不完全分解枪械。不完全分解后的AK步枪仅有弹匣、机匣盖、复进簧、枪机、枪机框、活塞筒几个零部件。这些零件体积较大,不易丢失,安装时也不容易漏装。AK步枪的结合过程也十分容易,根据笔者的经验,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能在10分钟内学会AK步枪的不完全分解和结合,一些聪明的人,甚至看一遍就能学会。

在不完全分解后,射手如果想进行下一步AK步枪分解,就需要利用工具和一些拆解的小窍门。特别是AK的发射机,当时笔者试图把它拆下来,却一直不得其法,后来看了老师的示范,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么简单,比一般的枪械更简单!总之,在不完全分解时,AK步枪实现了傻瓜式操作,任何人都能学会,在进一步分解时,人为设计了分解障碍,避免一般人拿到枪乱鼓捣,意外拆下什么零件来,然而只要掌握了技巧,拆解又变得十分简单。

AK步枪的不完全分解虽然简单,但完全能满足维护时的需要。作为一款采用长活塞导气式自动方式的枪械,AK步枪的主要“污染地”集中在导气箍、活塞筒、节套和枪机。在不完全分解完毕后,枪机、活塞筒被拆下,导气箍只留下了很短的一小节,可以较为方便的清理,节套上方是敞开的,清理同样很方便。

81式步枪采用了短活塞,在不完全分解时,额外增加了调节器、活塞、活塞3个零部件,分解变得更复杂了

导气式枪械经常出现火药残渣堵塞、粘死活塞的问题,尤其是在射手偷懒时,这种现象就更普遍了。笔者就接触过很多支射击完毕后没有及时清理的81式、95式步枪,它们活塞被火药残渣黏死,很难拆下来,需要用工具反复“敲敲打打”。在AK步枪上,活塞杆和枪机框是一体的,只要拉得动自动机,活塞就能拆下。如果活塞被黏住了,也只需要使劲拉拉机柄即可,不存在活塞难拆的问题。

排障简单的机匣盖

AK步枪的机匣盖也是一个很有趣的设计。现代枪械设计有一个“潜规则”,就是排除障碍要尽可能快,而排除故障最常见的“操作”,就是取出枪械自动机。AK步枪的机匣盖拆解非常容易,拆下机匣盖后,复进簧和自动机变得“一目了然”,排除故障非常方便。这在1947年,绝对是领先的设计理念。

当然,机匣盖本身也很轻,这使AK步枪的减重设计更上一层楼。但机匣盖的缺点在于不太牢固,无法可靠地安装瞄具,尤其是沉重的光学瞄具或者夜视瞄具。后来的很多枪械,比如我国的03式、瑞士的SG550系列,都试图把AK的机匣盖+下机匣布局,更改为M16风格的上、下机匣布局,然而整枪重量都会水涨船高。

抗冻步枪

此外,AK步枪还有一个很有趣的地方。很多枪械,比如中国的03式、美国的M16等等,在机匣连接设计中,都会使用2~3个横销。在不完全分解时,射手只需要横向推开销子,就能拆下枪械。但是AK步枪却不是这样的。在不完全分解时,射手只会接触一个销子,

拆掉了机匣盖的AK步枪,这个状态下的枪械依然可以正常射击,排除故障更方便

AK步枪的转销和快慢机,我国的81式步枪,就完全抛弃了这种设计,毕竟我们气候没有俄罗斯那么寒冷这个销子不是推开的横销,而是扭开的转销——销子上有弹性簧片,转动簧片就可以分解枪械,AK步枪的快慢机也是类似的结构。

从手感上讲,AK的簧片转销手感并不怎么样,簧片转动时还容易刮花枪械表面,似乎是一个不太好的设计。后来,笔者看了一个俄国人制作的枪械冰冻视频才明白,在冰天雪地的俄罗斯,销子和销孔之间的间隙很容易积水上冻——虽然上冻不严重,但也会影响操作。带簧片的销子、快慢机,弹性簧片本身相当于一个杠杆,便于暴力操作、强行转动销子。而横销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上冻,射手就无可奈何了。

当然,这种设计可能只适用于冰天雪地的俄罗斯。

不错的单发精度

很多人提到AK,都会觉得它虽然可靠,但是精度不太好。AK步枪的精度确实比不过M16,M16本来就是枪械中最准的之一,AK比不过并不丢人。不过,很多人都认为,AK步枪的精度,单发、点射都很差,甚至在300、400米上就打不中人了。这种说法完全是错误的。

以我国生产的56式冲锋枪为例。在生产抽查检验中,在单发射击时,56冲的R50在4.8厘米至6.5厘米之间,R100在11.6厘米到14.6厘米之间。普遍被认为很准的56式半自动步枪,其R50在4.1厘米至4.5厘米之间,R100在10.0厘米到11.6厘米之间,两者之间确实有差距,但差距不大。

在国外网友进行的测评中,射手使用56冲,依次对150、200、250、300、350、400、450码距离上的钢板靶(半胸靶)进行射击,脱靶允许补射,每个目标必须命中两发,而后再射击更远的目标。射手用56冲,消耗26发枪弹后就完成了测试,这个成绩虽然不能算作优秀,但也是完全合格的。只有在射击更远的500码目标时,56冲才出现频频脱靶。射手个人认为,这是56冲的瞄准基线太短所致,即瞄具影响了枪械的精度发挥。

总之,AK步枪的精度虽然不是一流的,但也是合格、够用的,远远没有差到打不中人的地步。至于网上谣传的“三、四百米就打不中人”的说法,很有可能是用户导致的误导——如今,还在使用原版AK步枪的,大多是穷国,这些国家的军队训练水平十分有限,用什么枪都打折扣。至于俄罗斯,他们早就是以AK74M为主了,甚至已经在换装AK12了。

顺应时代的潮流

自Stg44诞生时,枪械就进入了突击步槍时代。传统步枪追求大威力、远射程,后坐力非常大,枪口上跳也很明显,士兵根本无法使用这样的枪械,进行有效的连发射击或点射。二战的经验已经表明,枪械一味追求大威力、远射程是没有意义的——战场上的各种兵器已经够多了,远距离的目标,实在“轮不到”枪械发挥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枪械舍弃华而不实的威力与射程,换来较小的后坐、更好的连发、点射精度,无疑是一种划算而“实用”的设计,这也是突击步枪的精髓所在。二战后,受制于政治和认识,诞生了很多使用全威力枪弹的非突击步枪,比如M14、FAL之流。也诞生了一些使用中间威力枪弹,但同样无法归类为突击步枪的枪械,比如SKS半自动步枪和RPD轻机枪。

枪械的精度和制造工艺、枪弹息息相关,比如身为魔改AK的SG550狙击型步枪,虽然是AK的“底子”,却是高单发精度的代表

AKM和M14真实比例示意,M14长达1130毫米,相比之下AKM真的很“迷你”,这也可能是我国一开始把AK47当做冲锋枪的原因之一吧

苏联的做法倒是也很有趣,不知是惯性使然还是保险起见,他们同时装备了这三款武器。这三者几乎是同时诞生的,但是“前途”却各不相同。比如说SKS,这款采用全木枪托、使用固定弹仓、桥夹装填的半自动步枪,在设计上就是落后于时代的,可谓是诞生即落后。至于RPD,它本身就是一款轻机枪,使用弹链供弹,操作比较麻烦,体积重量也都太大。

在三款武器中,AK47和中间威力枪弹是最“般配”的一个。它的长度为880毫米,重量为3.8千克,比同时期绝大多数步枪都更为轻短,甚至比二战的冲锋枪还要短小。同时,它有着一流的可靠性,分解结合容易、维护十分简单。它使用30发弹匣,容弹量在当年的步枪中出类拔萃。至于精度,AK的单发精度完全够用,连发精度也要远远好于M14、FAL。在生产性方面,AK步枪又是最便宜、最便于大规模生产的枪械之一。

如果说当年,德国人用Stg44奠定了突击步枪这个概念,那AK47无疑是对这个概念贯彻最彻底的枪。二战后的几场战争,无论是中东战争、中印战争还是越南战争,无不印证了突击步枪概念的正确性。很多人说,AK是优秀的突击步枪。其实,优秀并不足以解释AK的成功——M14、FAL也是优秀的,只是AK步枪,完美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枪也有一代枪的使命。作为二战后第一代突击步枪,AK超额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这才是它最大的成功。

枪族化

AK步枪并不是一支枪,而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在50年代中期,苏联就意识到,同时装备AK、SKS、RPD三款枪非常不划算的。虽然这三款枪的枪弹相同,但结构各不相同。他们希望在三款枪中选择一款,作为通用枪装备步兵。SKS步枪只能半自动射击,且采用固定弹仓,容弹量只有10发,最先出局。竞争主要在AK步枪和RPD轻机枪之间展开。随着卡拉什尼柯夫研发出大容量弹鼓,AK步枪最终淘汰RPD,成了制式武器。

1959年,采用了冲压机匣、便于大规模生产的AKM步枪服役,1961年,由AKM延伸出的“步枪Pro”——RPK轻机枪诞生。这款轻机枪使用40发长弹匣或者75发弹鼓,也可以使用步枪的弹匣。它的枪管更长更厚更耐热,初速更高,枪口装有两脚架,瞄准基线更长,射击的精度更好,同时重量仅仅为5.6千克,非常的轻盈。

最为重要的是,RPK轻机枪的很多零部件都可以直接借用AKM步枪,生产成本更低,同时操作习惯也完全相同。任何一个使用AKM的步枪手,都可以无障碍地使用RPK轻机枪,枪械的装备、训练、使用得到了巨大简化。

枪族化无疑有着巨大的实用性。AKM和RPK虽然不能算作是最早的枪族化枪械,却也是领先的先行者。从AKM算起,苏联的步兵班中,无论是使用AK步枪的步枪手,还是使用RPK的机枪手,所有的人实际上都在使用同一种武器。后来的枪械普遍开始了枪族化设计,比如AUG、G36、95式、L85都延伸出了轻机枪版本,足可见枪族化的成功。(未完待续)

[编辑/何懿]

猜你喜欢
枪弹扳机弹匣
世界名枪印象(8)
闲话“二道火”之惑
MAC公司将量产12.7mm聚合物枪弹
如何延长汽车装配单元风扳机的使用寿命
“匣”路相逢:雷明顿B70DM PK莫斯伯格6BOM
美国陆军测试中口径枪弹
俄罗斯完成3D打印枪弹的射击试验
泰勒斯澳大利亚公司研制新型大威力枪弹
新型弹匣联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