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改变生活”新解: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

2020-06-23 01:00吴闻仪上海市静安暘昇创益青少年发展中心
至爱 2020年5期
关键词:受助者做好事议题

文|吴闻仪 上海市静安暘昇创益青少年发展中心

“公益”是个有意思的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语境下,对“公益”的理解与阐释都不尽相同。今天,我想从我所观察到的角度,为我服务的高中生们心中的“公益”一词,就其内涵和外延,做一些画像的描摹。

2015年,当我刚刚接触公益,开始将公益作为一个行业来理解的时候(很多时候我感谢这样的理解角度,也许恰是“入其门也正”的角度),最初接触到的那一批高中生还将对公益的理解停留在“不计回报做好事”的阶段。那时候的他们,参与公益行动的方式基本还是做传统型的志愿者,接触的志愿岗位诸如敬老院的老人陪伴、图书馆指引等,所涉及的行为类目大致包括如无偿献血、慈善捐赠等;而参与的途径大多通过学校统一安排岗位,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因此当我问起学生,你对公益的理解是什么、你做过哪些公益活动的时候,答案几乎是一样的——公益就是捐钱、做志愿者——总而言之,牺牲自己的一部分精力、时间去做好事。

当我继续追问,你觉得什么样的事情是好事?答曰:帮助别人,帮助困难的人就是做好事。

诚然,做好事,当然是公益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恐怕公益不应该仅仅只是做好事,或者说,做好事不应该仅仅是一个“施”的过程,还应该包含“受”与“得”的反馈和满足,在“施”与“得”之间形成良好的循环通路才是真正具有可持续生命的好公益。站在公益行动两端的施予者与受助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无法打通这个循环而形成道德站位的错落及心理优势的形成。当我们说“公益改变生活”的时候,过去的我们说的是“公益改变受助者的生活”;但在这个循环里,被公益改变的,不可或缺的,还包括施予者们。

基于上述理念,我们试图通过一些实践来重新诠释“公益改变生活”。这个改变从高中生开始。高中生这个年纪,正是通过参与与外界社会人事的交流,完成社会化成长的阶段。从2016年到2020年,随着《慈善法》颁布、公益新玩法层出不穷,公益行为的倡导辐射到社会功能的各个门类;就教育趋势而言,从过去推崇成绩好的学生到更加重视学生“成人”的过程,在价值观、责任感、实践力层面,强调青少年以公益参与方式完成社会化成长。公益活动成为改变青少年成长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实践场域。

不容小觑的事实是,学生们比我们想象中看的更多,能做的也更多。

也许你很难想象,一群小学生能够有意识、有能力地基于自己生活的社区开展“上海社区独居老人生活状况调查”;也会惊讶于,在参与了许多社区为老志愿者服务之后,一群初中生敏锐地察觉到维护志愿者社群和激发持续的志愿热情之艰难,从而在基于广泛社会调研的基础上像模像样地做出了一份《弱势群体照护志愿者积分计划》,在计划中,详细陈述了他们设想中社区居民互助志愿者的相关制度、志愿者积分管理平台的设计理念;还有在上海民生实事工程“爱心暑托班”项目担任小小志愿者的高中生们,将目光聚焦于课后3点半难题,从实证和理论的角度不断探索这个老大难问题背后可能的解决方案。每一次用于突破自身视角的观察都值得鼓励,每一次主动思考的努力的都值得被看到。在“观察现象——聚焦对象——提出问题——调查研究——寻找解决方案——验证实践——反思结果”的全过程体验中,这些孩子将比同龄人更早地了解社会运行的规律、了解真实地构成着这个社会的肌理和血脉——这或许是最重要的部分——他们通过实证完成了对外部世界认知的祛魅过程。他们对社区独居老人生活处境的理解从“大家都说他们需要帮助”变成“我知道他们在……方面需要帮助,其原因是……”;他们对老龄化社会的理解从“我们正处在一个加速老龄化的社会”深化为“老龄化社会面临的问题有……我们可以通过尝试用……的方式去应对”。

如此种种的转变,令人惊喜。我们毫不犹豫地将这些关注及努力都定义为:好的公益。

通过将公益的内涵与外延深化、延展到对公共议题的关注、社会群体的关怀(不仅是弱势群体)以及对自身可参与空间的主动挖掘,我们试图将高中生的公益参与定义为积极地关注社会,关注如何认识、改变和创造自己所处的环境,并用创造性的方法参与到社会议题的讨论和解决中。换言之,公益改变生活,就是通过改变和创造更好的社会(群体福利)而改变自己。在这个关于改变的公式中,施助者与受助者的身份动态转化。而社会议题的视域大到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保护、小到为生活所在社区的弱势群体发声,学生们用社会创新的方式、用新方法解决老问题,在我们看来,这是他们对自己所处社会真正意义上的参与,也是对未来的积极期盼。

2020年初汹涌而来的疫情给了我们一些共同的思考。在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这些青少年在此社会议题上表现出来的主动参与的意愿。诸如“后疫情时代社区公共卫生宣导”“公共突发事件应对策略与青少年的关系”等议题已经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接下去的一段时间,我们将会在社区和学校主导开展一系列关于上述议题的项目式学习探索项目,试图引导青少年在这些议题上做一些创新尝试。

猜你喜欢
受助者做好事议题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受助者”助人,好样的!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人人都该学点心理急救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人人都该学点心理急救
如何看待之“斗米养恩,担米养仇”
做好事
帮大家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