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主观题备考策略

2020-06-23 03:30李春苗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15期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

李春苗

【摘要】  近三年高考语文全国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必考题目,本文以2017-2019年高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主观题为例,阐释依据文本特征和文体特征,通过抓“标题”、“出处”、“关键词句”和“材料异同”这“四抓”去读懂文本;通过圈画关键词——分解转化题干——明确指向有效筛信息;再依据题干指向准确整合信息精准作答,尝试为非连续性文本主观题备考提供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  非连续性文本 分解转化题干 据题作答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15-008-01

教学实践中,不少学生作答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题时,常常答不准,答不全,甚至不会答。新课标、新高考背景下如何提升学生读懂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和读题能力?下面以2017-2019年语文全国I、II、III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主观题为例进行探讨。

一、高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内容取向

语文高考非连续性阅读的内容可谓是包罗万象。在形式上,包括漫画、表格、表示发展趋势的柱状图、扇形图、文字资料等。在内容上,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在选材上紧扣时代主题,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绿色环保等社会热点都是非连续性文本选材的范围。

二、高考非连续性文本主观题命制及考查方向

近三年的非连续性阅读试题命制在客观题与主观题的数量分配及分数分布上,呈现出稳中有变的趋势。在总分值12分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客观题与主观题的分值分配有了变化。其中分值的变化可以窥见试卷对主观题考查更加重视,对学生理解、表达能力的考查提出了更高要求。

纵观近三年全国三套卷的非连续性文本,主观题更加突出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主观题考查不止于概括信息、理解内容,而是要求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甚至解决问题。

三、高考非连续性文本主观题備考策略

针对近三年全国卷非连续性文本命题的特点,笔者提出以下备考策略:

(一)依据文体特征和文本特征读懂文本

阅读文本要讲究方法,依据文体特征和文本特征“读懂”是答题的第一步,读出“效率”是保证答题正确的关键。

首先,就文体来说,实用类文本具有实用性和真实性的特点。新闻文体的特性不允许作者虚构,语言也以客观、质朴、直白为主,因此在阅读心理上要预设适当的期待值,“不好看”,很理性,注重科普和事实,重在传播信息和展示事实,这些都是合理的阅读定位。如2019高考语文全国Ⅰ、Ⅱ、Ⅲ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部分有三则材料,其中I卷材料二为统计图表。其主题分别为“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长江大桥与港珠澳大桥”以及“志愿服务与单车猎人”,均鲜明体现出实用类文本的真实性与实用性特征。

其次,从文本上看,抓关键语句和材料异同。非连续性文本的特征可用“藕断丝连”来形容,“断”开的是一个个材料,“连”着的是一个个材料所共同指向的主题(核心话题、关键词等),主题聚拢着材料,材料诠释着主题。阅读时,首先要能发现主题是什么,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观点,还是一组矛盾?然后辨别各个材料是分别从哪些角度、侧面、层面展开说明主题的,再次根据主观题题干检验自己对主题的发现是否准确,自己判断出来的各个材料的角度是否符合。

最后,从出处看,抓标题和出处。来自官媒的文章基本有完整标题,标题中的关键字眼就是对文章内容的提炼和概括。例如2018年I卷问及《人民日报》报道的侧重点,《人民日报》的标题是《“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制高点”一词表明了墨子号的地位,考生结合新闻的开头段,可以快速归纳出本报侧重介绍我国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

(二)分解转化题干提升读题能力

学生在现代文作答中存在的“审题不准、筛选不当;欠缺全局意识、筛选不全;表述不清未能扣题干分层作答”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审题能力问题。在读题过程中,教会学生抓题目“限制语”和“指令语”,分解题干,明确题目所问问题的方向,这样就能高效筛选信息。以2019年全国III卷主观题为例:

单车猎人可以看作“新型”的志愿者,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说法的根据。(2019年全国III卷)

圈画关键词“单车猎人”——分解转化题干“单车猎人的行为和意义”——指向材料范围“材料三”——有效筛选内容“将违规使用的单车搬到公共区域停放以维护共享秩序。单车猎人的这一行为也逐渐体现出在消费社会中使用者自下而上地参与社会治理的特点。”通过这四个步骤,依次分解题干,就可以准确筛选信息。

通过找出题干关键词的内涵,理清关键词的关系,从而将题干转化为一句话:单车猎人和志愿者的行为意义相同的地方以及不同的地方。在此读题的基础上,学生能根据指向,进行有效的筛选。

(三)依据题干指向精准整合作答

对于主观题的作答,学生要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依据题干指向进行准确整合。可以向学生传达这样一种作答理念:最好的回答是看到答案即可逆推题干。让学生依据题干指向作答,再依据答案逆推题干,以此检查是否扣准题干答题。如2019年III卷学生作答为:“单车猎人是共享单车的参与者,并无有金钱的收入”或“单车猎人体现出一定的公民意识”,这些回答只能逆推出题干“概括单车猎人工作的内容和意义”,未能与原题干中的“志愿者”勾连起来。通过由答案逆推题干,让学生更清楚怎样才是扣关键词作答,何为规范作答。

总之,高考非连续性文本的主观题考查总是基于文本,那么依据文体特征和文本特征读懂文本,分解转化题干,准确筛选并有效整合信息就显得十分必要。作答时紧扣题干指向,才能答准答全。

[ 参  考  文  献 ]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李小雅.以“非连续性文本”检验阅读能力实用类文本试题分析——2017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1卷[J].考试周刊,2017,(8):62.

[3]张悦群.“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巡视——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阅读题述评[J].语文建设,2018(22).

猜你喜欢
非连续性文本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培养解析
三渗透,整合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资源
内“学”外“用”,演绎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精彩
重视非连续性文本,提高小学生阅读水平
非连续性文本,开启阅读教学新航向
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分析
开掘元素,提升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