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显思维动态 内促深度思考

2020-06-26 06:24蒋文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深度思考思维

蒋文

【摘要】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关键能力比教会学生某个知识点重要得多,其中一个关键能力就是思考。思考的本质是促使学生思维的生长,让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不愿意思考,也不知道如何思考,居于这样的现状我们准备捕捉学生的思维状态,培养学生学会深度思考。如关注“真”研究,让学习具有生长点;关注语言表达,促进学生有序思考;关注资源序列化呈现,激发问题意识;关注解题思路,洞察思维走向。

【关键词】外显 思维 深度 思考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随着一轮又一轮课改的进行,我们的课堂教学“热闹”起来了:小组探究、小组讨论、动手操作、学生主讲等,教师们由原来的传授到现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观念有了一定的改变,但是数学的精髓——学生思维的发展没有太大的变化。因此,经常看到一些学生一遇到稍微难点的题目,就不愿意静下心来思考,也不知道如何思考。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在课堂中想办法捕捉学生思维的痕迹,把学生的思维状态外显出来,并针对问题进行分析,交给学生深度思考的方法。

二、捕捉学生思维痕迹,培养学生学会深度学习

1.关注“真”探究,让学习具有生长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改要求学生亲自参与到学习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获得相应的活动经验。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能够提升学生思维水平的探究活动。

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片段中,第一环节是利用百格图让学生猜想3的倍数的特征,学生会迁移2、5的倍数特征来推想3的倍数的特征,教师借助计数器来引出3的特征可能会与珠子的个数有关,有什么关系?想继续研究吗?当学生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与自己预期的不同时,就会激发探究的欲望,他们很想知道到底3的倍数有什么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先小范围研究(100以内),接着扩大范围验证(100以外),最后逆向推理(若不是3的倍数,这个数的珠子和会不会是3的倍数),3次探究活动总结出3的倍数特征。这样的探究才是真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教师设计的探究要有意义,可以从学生真实的需要出发,不要浮于表面。学生只有面对真问题,才会对探究产生需求,这样的探究才会有价值,才会真实地产生。从困难到解决,知识也就自然生长起来。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不仅仅是会制作复式统计表,更是探究的经验和学习的方法。这些探究的经验和方法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生长,促使学生数学关键能力的成长。

2.关注语言表达,促进学生有序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思考,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路。语言是思维的外显,语言与思维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学生思考的方法和过程、结果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语言的表达也可以促使思维变得更加精准和灵活。

课堂上,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比如:“我觉得……”“我不同意他的说法,我认为……”“我有不明白的地方,你能再讲解一遍吗?”“我有补充……”“我的结论是……理由是……”等,规范的语言模式可以带给学生语言表达的自信及完整性,会凸显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本节课增添光彩。接着,教师强调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一开始教师可以提供范式,比如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策略”中,可以提供“已知________和  __________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________ ,再根据 _______和 _______,可以求出_____  。”有了中年级表达的模式作为基础,高年级学生思考就能有一定的方向,会根据条件求出相应的问题。最后,创造学生语言表达的机会。学生只有经常表达才会敢说、想说、会说,所以教师要创设轻松的氛围,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场的主体。如:在“解决问题策略”一课中,分析数量关系后,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写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交流时,学生上台一边指着自己的作品一边介绍自己的思路,不同的学生交流着不同的解法,讲解的过程内隐着学生思维的状态,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修正偏差,逐步完善思考的过程。

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的表达来显示其思考的动态,师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有序思考,促使学生思维的生长。

3.关注资源序列化呈现,激发问题意识

学生资源序列化地呈现,是数学课堂所追求的。如何有序地展示学生资源,如何在此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考是否有方向和深度。

例如:教学“复式统计表”一课时,教者先出示4张单式统计表,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4张统计表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看這4张表比较麻烦,引发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把这4张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的想法。

教师出示研究提示,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展示学生资源时,安排了如下呈现方式:

第一个学生资源直接呈现把4张单式统计表简单地从上到下贴出来。学生点评:这样的简单拼接有点麻烦,有些地方可以改进。此资源激起其他学生的共鸣,共同思考可以怎样改进,引导出“可以把重复的删除”。接着出示第二个学生资源,教师继续追问:还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学生意识到销售额、标题都可以改进。接着出示第三个学生资源,师问:若要求出四大电商平台总共的销售额,那么这张合并的统计表还不完善,最后在大家的智慧下完善了复式统计表。

学生的资源由简单的拼接,到逐步完善,在此过程中教师有效的追问和引导是非常关键的。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效的问题更是打开思维之门的钥匙。在师生互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有效的追问可以让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引导学生向更深处思考。新课改中要求学生有质疑的能力,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可以成为有效的资源,不仅可以增加课堂的活力,还可以促进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有效的思考,把学生带进高质量的思考状态,因此获得高价值的收获和感悟。

4.关注典型错误,洞察思维漏洞

数学的教学离不开必要的练习,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往往就是学生思维欠缺的表现,分析学生错题背后的本质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也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查找学生的思维漏洞。

例如:在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课中,有道练习题:底和高都是整厘米数,面积是10平方厘米的三角形有多少个?大多数学生的思路是把三角形面积乘2算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20平方厘米),再推算出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20厘米和1厘米,1厘米和20厘米,4厘米和5厘米,5厘米和4厘米,所以学生们振振有词地说4个。可这道题的结果是有无数个,因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有无数个。

分析:做这道题时学生主要围绕三角形的面积是10平方厘米来考虑,学生过分注重数值,而忽略了形的变化,是不是教师在教学图形面积时只强调这个图形面积怎么求呢?教师和学生交流时只说底和高分别是多少,没有在课上渗透图形无穷的变化,等底等高的三角形有无数个。课上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突出这些三角形形状不同,但是面积却相等。学生的空间观念不能停留在认识图形的知识层面上,不能只是让学生明白周长公式、面积公式、体积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否则学生的思维仅仅只停留在数据上,空间想象能力没有得到提升。

课上多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会有所发展,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会越来越清晰,解题的思路也会更加全面。

小学阶段,学生空间想象能力需要有一定的图形来支撑,空间的表象丰富了,空间观念就能慢慢发展起来,空间想象能力就能慢慢培养起来。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能停留在表层,不能只关注怎么计算、怎么列式,解题过程中多关注几个深层次的追问,学生的空间能力就能得以发展。

猜你喜欢
深度思考思维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深度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