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交融点,让儿童悦纳红色革命类文本

2020-06-27 14:08王庆香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0年6期
关键词:认知规律儿童视角

王庆香

[摘 要]红色革命类文本作为母语学习的载体,有深受学生喜爱的一面,但也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导致学生的理解有较大的障碍。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特质,同时聚焦文本的表达语言,让学生感受、理解文本,体会人物的思想内涵,掌握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从而获得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红色革命;认知规律;表达特征;儿童视角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16-0029-02

红色革命类文本作为母语学习的载体,因为其鲜明的立场、强烈的情感和扣人心弦的情节,有着其深受学生喜爱的一面;但也因其所蕴藏的主题、背景以及特殊历史时期下的情怀,与学生当下的生活相去甚远,给学生的认知与理解造成较大的障碍。如何在儿童视角与红色革命类文本之间找准交融点,让学生能够悦纳红色革命类文本呢?

一、依托认知规律,感受文本别样精彩

小学阶段的红色革命类文本都具有鲜明的故事特征。这是红色革命类文本在体裁上的最大特征,也是打开学生思维和立场的重要切入口。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读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红色革命类文本的别样精彩。

(一)把握题目特征,直奔中心阅读故事

题目是文章的灵魂,不仅是内容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情感和主题的聚集处。因此,教师要善于从题目入手,让学生把握文本表达的核心,激发他们的阅读期待,从而使他们走进文本的故事内容,感受文本所带来的精彩。

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的《小英雄雨来》一文,题目虽然非常简单,但含有深意。教学中,教师紧扣这个题目展开这样的教学。首先,明确这篇课文中的主人公——雨来,并组织学生进行猜想:“雨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是男是女?年纪多大?”这样,给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学生猜得越广泛,就越能激发他们的阅读期待,他们就越发对这个人物产生兴趣。其次,“小英雄”本身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兴趣激发点。教师可以紧扣“小英雄”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要称雨来是‘小英雄?雨来究竟做了哪些事情?……”

紧扣题目进行猜测,不仅让学生对课文描述的事情、所展现的人物充满期待,而且激活了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这样,学生对红色革命类文本就有了悦纳的可能。

(二)緊扣核心情节,巧妙切入阅读故事

精彩电影的叙事方式常常不会按部就班地讲述故事,而是先选择其中最精彩的情节,让观众先睹为快,激发观众的兴趣,然后镜头一转,对这一情节的来龙去脉做交代、补充和拓展,从而将一个完整的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导演所采取的这种叙事方式,对很多学生的写作以及教师架构语文课堂,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教师可以选择红色革命类文本中最关键的情节,作为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内容的切入口。

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直接聚焦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部分——五壮士集中跳崖。这样,一方面让学生直接感受五位战士的壮举,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产生的困惑:“他们为什么要跳崖?难道没有其他的退路吗?他们这样做究竟为了什么?……”然后再整体把握文本,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让学生对这样的红色革命类文本充满了兴趣和动力,为深入地阅读文本、理解故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把握文本特质,体悟文本丰富内涵

(一)消弭差距,彰显人物品质

由于红色革命类文本所反映的内容与学生身处的地域、年代较远,因此学生存在距离感、陌生感。这成为学生学习红色革命类文本的重要抓手。

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的《七律·长征》一诗,展现了红军在两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由于对长征不甚了解,对红军的认知也很有限,为此教师为学生拓展了长征的相关资料,尤其是诗歌所提到的“五岭”“乌蒙山”“泸定桥”“大渡河”“雪山”等地方所涉及的历史事件,让学生直观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千辛万苦。然后,教师再借助诗歌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感知与体悟,领会红军积极乐观的革命豪情。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在消弭差异的过程中,解决了理解文本、感知人物的问题,更好地解构红色革命类文本。

(二)关注细节,洞察人物内涵

学生对文本的认知,缺乏从整体上把握的意识,而是抓住一些细节,以感性的思维理解课文的内容。为此,教师可以借助红色革命类文本,引导学生对人物动作与语言的细节描写进行体悟,让学生深切地感知人物精神的内涵。

还是以《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抢”“夺”“举”等,感受马宝玉的坚决勇敢、机智沉着。在紧扣细节进行感知体悟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整体思考:“为什么在敌众我寡、胜负已定的情况下,马宝玉还这样坚守呢?”这样,将学生的思维从关注人物动作的层面提升到理解人物精神品质的层面,有效地将动作思维、言语思维和内心思维进行融通,使学生获得对人物精神的内在体验。

三、聚焦表达语言,感知文本遣词妥帖

(一)朗读中关注独到的言语形式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学生对语言有着一种天生的敏锐意识,他们可以在初步感知语言的基础上,从节奏、韵律等表达特点中体悟其内在所裹挟的情感,从而精准地解读文本的主题,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

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的《开国大典》一文,作者在描写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时,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并感知“有的……有的……”这样句式的表达作用,使学生体会作者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理解这样表达的艺术效果。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把握了红色革命类文本的语言形式,积极鼓励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从而走进了文本表达的中心。

(二)辨析中洞察变化的表达效果

理解、感悟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可将更多的品味和感知语言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空间和多种渠道对红色革命类文本的语言进行品析,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如,《金色的鱼钩》一文,“我”发现老班长其实每次都没有吃鱼,前后词语的变化显得非常明显。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前后词语的变化进行探究,思考这种变化所形成的表达效果。前半部分的语言显得轻松而和谐,旨在将故事情节有效地向前推进;后半部分,逐步成为描写性语言,情感也变得更加细腻而真挚。教师正是敏锐地发现这一规律,并引领学生进行探寻,辨析这种言语变化所形成的表达效果。

案例中,教师将更多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有了更加广阔的认知空间,这对学生辨析感知能力、实践运用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总之,红色革命类文本与学生的生活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学时,教师要从儿童认知的立场出发,聚焦文本独特的内生价值,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同时获得语用能力的不断发展。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认知规律儿童视角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设计
别样的童年,一样的童真
通过认知规律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刍议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
以儿童的视角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