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职艺术类人才“工匠精神”的创新研究

2020-06-27 14:15康永平刘宇
大观 2020年1期
关键词:创新研究工匠精神

康永平 刘宇

摘 要:随着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人数的持续增加、社会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持续关注,学生就业情况成为专业获得社会认可的重要标准。将“工匠精神”渗透到高职教育的教学理念中,使学生具有坚韧的品质,热爱自己的工作,走向社会后不断探索和学习,具有深远的意义。文章旨在探讨“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培养中的意义,探讨如何科学、系统地引导学生在日常课程教学中确立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工匠文化,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习惯,最终使学生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艺术设计人才。

关键词:艺术类人才;“工匠精神”;创新研究

自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以来,这一被赋予了时代精神的词汇持续出现在政府文件中。从本质上讲,“工匠精神”产生于由产业话语向政策话语转变的过程中,反映了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增长动力的转变。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的内涵是指工匠精心雕琢产品,追求完美和极致,坚持对精品的执着和追求,追求完美的精神观念。工匠们在优化自己的产品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过程中,享受精神的升华。“工匠精神”的目标是创造出行业内其他同行无法比拟的最佳产品。

“工匠精神”属于企业家精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企业家通过从产品创新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形式创新的综合创新,从创新中寻找新的商机,在获得创新红利后继续投入和推动创新,形成良性循环。其次,奉献是创业精神的力量。企业家充分利用企业的力量,以创新为使命,使产品和企业具有竞争力,推动社会进步。最后,创业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涌现出一大批有勇气、有知识、有技能的企业家,然而,一些企业家缺乏创业精神。可以说,企业家精神的衰退是经济发展的隐忧。

对于高职艺术类人才的培养来说,“工匠精神”就是高职大学生在生活、學习、工作中追求极致的精神,其核心是树立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著、对成果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体现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二、高职院校职业素养的培养现状

(一)高职人才培养的定位和企业岗位要求之间存在偏差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对学生能力的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除了职业技能,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还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务实的工作态度,但学校多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关注甚少,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校的教学内容理论多于实践

目前,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技术的更新速度加快,技术知识也日益丰富。但即便如此,由于客观因素限制,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以理论为主,学生的实践机会较少。

(三)学生对职业素养的不重视

职业观是学生人生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职业学校中表现不佳,只想学一门技术扎实的东西,再加上学校缺乏相关教育,学生对职业规划只有一个模糊的认识,这也使他们忽视了职业习惯的培养。在日常训练中学生操作不严谨,不能形成正确操作的习惯,也忽视了团队之间的合作,导致其核心竞争力差,难以被社会接受。

三、“工匠精神”下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缺乏良好的职业素质,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缺失。职业意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在教育、培训和专业岗位上形成的一种与自身职业有关的思想观念。职业态度是指劳动者对自己的职业和工作行为的态度。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可以使劳动者事半功倍,而“工匠精神”是一种求新求变的精神,如果高职院校开始从意识层面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学生就可以成为一个有良好事业心、记忆力和勇于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突破和创新的熟练工匠,他们也必将一直督促自己,自我调节。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适应企业岗位需求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越来越多。虽然大学生就业的方向越来越明确,但许多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这是因为学生综合素质低,导致核心竞争力差。“工匠精神”是一种先进的理念,有利于引领学生走向高质量的核心培养,使学生职业技术或其他方面的预先培训符合社会的需要,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四、高职艺术类人才“工匠精神”的创新研究探索

(一)优化教学理念,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

艺术类人才的培养体系想要向“工匠精神”的方向发展,优化教学理念、加强课程体现的建设是第一步。首先,人才培养方案要以培养有较高职业素养、创新性职业能力的学生为出发点,重点强调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引导学生戒骄戒躁,沉下心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对待专业项目,要综合考虑项目多重因素,而不是快速套用网络资源,制作出没有内涵的快餐设计方案。其次,课程体系要将“工匠精神”作为专业定位的核心元素,根据培养方向精挑细选,在校内有限的培养时间内,深度研讨、制定最适合学生提高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的课程,并且课程开设的时间和长短也应进行综合考量,课程方案切忌贪多、过杂。以“工匠精神”为教学理念的专业核心支撑,使课程体系更有专业针对性,更具创新性。

(二)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高职教育发展的新思路是要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合作机制、建立健全合作模式是当下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加强与优质企业的合作,建立长久、深度的合作关系,探索建设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学校以企业为学生实践教学的基地,企业以学校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企业专业设计师深入学校的项目教学,学校老师参与企业实践,推动校企共同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校企合作的专业模式中,要把专业教学内容和企业岗位需求进行有机的融合,促进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提升专业素养和岗位能力,为择业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快地适应企业工作流程、工作强度和操作规范,与此同时,将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每个学生的个人素养中,让学生明确“工匠精神”的内涵,体会职业的价值和意义。

(三)定期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和职业交流活动

职业技能比赛和职业交流活动是检验学生综合素养的途径之一。学校要定期定时根据年级举办有针对性的技能竞赛,内容结合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综合考量学生在校内学习过程中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邀请行业企业专业人士举行专业论坛,营造讲座常态化、论坛常态化的良好专业氛围,为学生建立与企业设计师良好的沟通互动平台,促进专业知识的实践拓展。学生服务企业,企业反哺学生,充分发挥出“工匠精神”的优势。

综上所述,“工匠精神”的体现,要通过严谨的专业建设合理的课程体系,通过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促进学生专业素养与职业素养并进。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和论坛交流,营造良好的专业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崇高的职业理想。由此,才能培养出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福奇,陈劲.工匠精神[J].首席财务官,2014(16).

[2]韩福东.中国人的工匠精神[J].商周刊,2014(25).

[3]彭翔飞,李强.简论中国现代服装设计更需“工匠精神”[J].大众文艺,2015(8).

[4]于建军,孙颖,王可为.工匠精神的回归与重塑:工程伦理教育改革发展向度[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6).

[5]郭清.继承传统工艺精华培育现代工匠精神[J].理论与当代,2015(7).

[6]陈昌辉,刘蜀.工匠精神:中国制造在呼唤,职业教育应担当[J].职业,2015(20).

作者简介:

康永平,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

刘宇,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创新研究工匠精神
生产性信息通信技术创新研究
基于新形势的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及创新研究
新形势下交通运输行业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