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精雕细琢日核心素养落地生花时

2020-06-27 14:13朱浙伟
考试周刊 2020年53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和落实的过程就是学生将思品学科知识和技能内化,并付诸实践的过程。这就要通过精雕细琢的课堂教学来实现。本文以“灵江之春”京苏浙特级教师课堂风采展示活动中的《公平正义的守护》一课为例,探索出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生活导入、精心架构、巧设疑问、妙对生成、回归本真等途径来落实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培育落实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要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于是,落实和培养核心素养成了进一步深化课改的关键,是当前课改的必然趋势。

作为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更应走在课改的前沿,努力培育核心素养。这就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认识到本学科核心素养是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理性精神和公众参与等。

那么,教师如何落实和培育核心素养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通过课堂教学能引导学生把学到的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和技能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并付诸实践,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本文以“灵江之春”京苏浙特级教师课堂风采展示活动中的《公平正义的守护》一课为例,探索出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 生活导入,自然激趣

对于法律教育的来说,如果课堂教学从头到尾都是对法律条文的解读,就不符合初中生现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法治意识的核心素养无法落实。这就需要把法律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生活化,而生活化的课堂教学需要生活化的导入。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整个美好过程的开始”。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教学过程中的导入环节,不仅是整堂课的起点,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触发点,对于整堂课的教学效果的呈现和核心素养的落实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的时候要做到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挖掘生活素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整堂课开好头。例如:在导入环节,采用小调查的方式,提出设问,同学们遇到过哪些不公平的事?对此,学生纷纷发言。有的人说食堂打饭被插队,有的人說考试抄袭作弊,还有的人说走后门进入优质学校。

这样的导入设计,看似简单,但实际上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又符合本堂课的核心。公平正义就发生在学生的身边,教师无需舍近求远地取材。而且这个调查强调“遇到”,而不是“知道”,“遇到”意味着生活经历,生活体验。“知道”则是知识性地知晓。相比之下,体验会使学生从自己亲身经历中所有思考,想要表达,起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作用,从而激发极大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实际的课堂效果看,学生对这样的小调查兴趣极大,都愿意主动地表达自己曾经历的不公平的事,可见这样的生活化的导入设计,能够自然地激发学习兴趣,为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开启大门。

二、 精心架构,条分缕析

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还在于能否在教学环节过程中逐步展开。这就意味着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精心架构,始终围绕教学重点展开,能落实重点,突破难点,环节衔接流畅,思路清晰,能层层递进,将核心素养在过程中步步渗透。例如:《公平正义的守护》一课的教学环节设计采用以下三个环节,环节一——明确重点,问题导航;环节二——突破重点,释疑难点;环节三——方法总结,拓展提醒。

这三个大环节的设置实质上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即“是什么(个人和制度)守护了公平正义”“为什么个人和制度能守护正义”“个人和制度应该如何守护正义”。三个环节相互联系,层层递进,抽丝剥茧,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公平正义是法律的内核,进一步树立追求公平正义的信念。如此一来,核心素养得到了渗透。又如:环节一——明确重点,问题导航。设置了三个小环节:一是明确核心,通过课题推测本框内容;二是研读课本,完成逻辑结构图,进行竞答;三是提问质疑,教师组织学生根据结构图,发现问题。

这些小环节的设置,尤其是“研读课本”这一活动的设置,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牢牢抓住整堂课的核心,抓住核心之后,立马据此“提出质疑”,顺理成章,并实现了从“是什么(个人和制度)守护了公平正义”到“为什么个人和制度能守护正义”的巧妙过渡,衔接自然,逐步深入挖掘和分析本框内容核心。

从整堂课的过程来看,学生紧紧随着环节的进行,逐步参与到课堂之中,进一步学习状态,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很强。可见,精心的教学环节设计可以让核心素养的落实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巧设疑问,深入浅出

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思考和探究。这就需要设置一些思辨性和有效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谈论,甚至辩论,从而让学生在思辨中做出选择,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学生探究,有些问题的设置离学生生活实际太远,造成学生想思考都无法入手,或是无法激起学生的思考。所以问题的设置必须生活化、思辨化,这样学生才有兴致思考,也有具体而充分的思考空间。例如:同学们遇到过哪些不公平的事?守护公平正义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个人和制度两个角度?小鸭和胡巴都急着过独木桥,怎么才公平呢?对于杨帆案你是怎么认为的?

这里列举的第一个问题,带有明显的生活化气息,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思考。这里列举的第二个问题是在探究的课堂的核心话题,能深入挖掘学生思考的深度,一种深入,当然也有一定的难度。为此,这里列举的第三个问题是对第二个问题的转化,该设问带有趣味性和易思考性,所以学生对该问题思考积极,发言踊跃,各有各的办法和理由,如同一场辩论赛,最后,教师小结出“同学们提出的过桥方法和理由,而这些理由就相当于一定的规范,而这些规范就是制度。”这样的问题引导,实质上是对第二个问题的很好的解释和回答,是一种浅出。这里列举的第四个问题,是对典型案例的探讨,极具思辨性。所以整堂课在设问的引导下,呈现出思辨性、活泼性的氛围。

四、 妙对生成,有的放矢

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巧妙地应对和处理生成性的资源。最好的方式就是将课堂生成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课堂生成性的资源恰恰是能够反映出学生对于课堂的学习的参与度,是以生为本的很好的客观印证。处理好生成性资源,可以丰富教学资源,更能够引导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为核心素养的落实起到重要作用。例如:环节一——明确重点,问题导航。提问质疑,教师组织学生根据结构图,发现问题。

这样的设置开放性较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够得到体现,但同时也意味着课堂生成性的资源也会比较丰富。那么,学生会提出怎样的问题呢?学生提的问题会不会出乎教师预设?这些生成性的资源就需要教师能在课堂上巧妙地应对,机智地转化。结果课堂上,每个小组根据组内讨论结果,分别提出了一个问题,八个小组总共提出了8个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相似的,而有的问题探讨的难度较大,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探讨,甚至与本框内容联系性较小。此时,教师就需要对这些生成性资源进行转化处理,将相似的问题合并成一个问题,将其他联系性较小的问题或难度较大的问题作为知识拓展在课后去延伸和探讨。如此一来,对于提出这些问题的学生是一种鼓励和肯定,而探究这些问题确实也可以拓展丰富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能力。

五、 回归本真,潜移默化

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作为育人的道德与法治学科,应该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探究学习,感悟出道理,并在课后转化为实践。同样,核心素养的落实也需要从实践中检验,生活是核心素养的逻辑起点,也应该是核心素养的价值归宿。回归生活,还原本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所得、所悟潜移默化地落实到实践之中,核心素养才算真正落实。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能升华情感,能运用所学去指导实践,化解生活中的困惑。例如:环节三——方法总结,拓展提醒。教师此时再次展示导入调查的成果,接着又设问“通过本课学习,你会如何应对刚才遇到的不公平?”,之后学生踊跃发言。

从课堂导入部分“同学们遇到过哪些不公平的事?”,到课堂结尾“通过本课学习,你会如何应对刚才遇到的不公平?”。这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源于生活,又归回生活,还原本真的过程,可谓首尾呼应,一气呵成。从学生最后提出的众多解决的方案里,无一不反映出守护公平正义的信念,这充分表明追求公平正义的信念已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法治意识的核心素养已经深深地扎根。

六、 结语

总之,核心素养要真真地落地生花,就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的組织和安排。从导入到结尾、从设问到设计都需要精雕细琢。尤其是对于法律教育,教师要切记不要把课堂教学当成文本解读,而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有得、所有悟、所有行,让法律走进课堂,又让课堂走进生活,最后让法律走进生活。

参考文献:

[1]顾志芳.培育核心素养 提升教学品质[J].新课程研究,2016(2).

[2]马正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J].甘肃教育,2002(5).

[3]彭娟.“生活化”教学艺术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4(55).

[4]韩春.浅谈构建生活化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意义和途径[J].学园:教育科研,2012(2).

作者简介:

朱浙伟,浙江省嵊州市,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镇中学。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