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

2020-06-27 14:07胡彦彦
知识文库 2020年12期
关键词:通识专业教育

胡彦彦

日前参加了陈一丹基金会和北大教育学院联合主办的博雅教育论坛,感谢学校给我这次机会。这次论坛的主题是博雅教育:中国与西方的跨文化对话。 参会人员包括北京、香港、美国、加拿大、日本在内的海内外诸多高等教育学者及通识教育者。会议议程紧凑而充实,两天的论坛跟下来,我自觉努力的在吸收,但内容实在太多,只能结合自己的实践挑一部分所感记下来。挂一漏万,但愿也能起到管中窥豹的作用。

“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

——梵高

北大教育学院院长阎凤桥在会议伊始引用了梵高的这段话。他认为,如何把这种不朽变成教育内容,用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进而影响学生的成长是我们的通识教育实践中需要去探求的问题。至于通识教育本身的使命,他提到了90多年前中西先哲们最早提出通识教育是为了避免中国在现代化历程中走入西方的片面现代化的歧路,过于重视专业化职业化忽视了对人文素养的培养,而就当下而言,片面现代化带来相当多的社会问题,超越功利思维,锻造完人就成为通识教育仍未完成的使命,需要我辈学人继续努力。

下面我就本次论坛内容和自己的理解针对通识教育未来的发展主要总结以下几点供为参考:

1 打破专业壁垒,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变化的跨专业素养

在博雅教育——未来挑战和发展趋势这一主题环节中,来自加拿大约克大学的查强教授提到了博雅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迎接最要紧社会问题的挑战,思辨性和建设性地回应当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快速变化。博雅教育能否帮助学生在知识社会里寻求一生的职业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在知识经济中寻找到一份职业?

笔者在写这篇心得时,关注的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两篇文章给我,一篇名为:“年近30,半失业状态:定制化,正在拖垮年轻人”,另一篇名为“下一个10年,做长期主义者”。这两篇文章分别针对的是企业的雇员和企业家。当今世界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在新旧变革之际,突出表现之一就是企业和个人都面临着一个的不得不转型的现实。新闻里那些普通的35岁失业的程序员,被裁员的事业单位合同工,走到死胡同面临转型困难的龙头企业,在这个时代比比皆是。怎么能快速适应这种变化,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情况下实现再就业,开发新蓝海,才是决定企业或个人能否生存下去,继续赢下去的关键。

专业化功利化的职业教育的土壤是能够满足家长投资孩子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的最优性价比,满足企业从高等院校获得急需的人才需求的。以前我们提通识教育是从人文素养,人类精神传承等显得较为精神贵族,知识精英的角度来提。然而眼下的现实是,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会了一门专业技能也许只能获得非常短期的收效,企业如果也只着眼于员工的短期产出,也会形成恶性的劳资关系循环。

针对这一点,查强教授所提出的让通识教育培养学生一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就显得尤为具有未来性。来自北大的教育者也给出了一个数据,毕业生只有10%从事本专业,比如著名的北大卖猪肉的中文系学生现在是一名企业家。因此我认为,我们的通识教育不只是具有弥补专业教育带来的人文素养不足的作用,更是未来教育的现实需求热点所在,而如何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社会经济变化的跨专业能力也许是未来通识教育的重点,对此查强教授提到他正在做相关的研究,他提出,对认知能力的锻造也许是一个突破口。

针对目前社会的社会变革,来自美国创价大学的Byan教授也提到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的挑战,未来的专业将是更复合的专业。而技术的飞速发展也给我们人类去驾驭这种技术提出了挑战,比如如何去驾驭越来越聪明的AI就需要通识教育所提供的人文素养作为基础。

2 通专融合,以更开放的心态实践通识

在会议中,来自日本广岛大学的黄教授提出了一些对通识教育的不一样的声音。他举例很多國家,比如英国、欧洲大陆国家不搞通识教育,日本几十年的通识教育也被证明是失败了的。那么是不是所有学校都需要搞通识教育呢?在场的许多与会者也提出,通识教育不是万能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也并非壁垒森严的。目前我们对通识教育依然存在这两种很极端的声音,一种认为更专业更精益求精的专业教育才是重要的,对北大清华这样容易出成果的顶尖学子来说通识教育是浪费时间精力;另一种认为只有通识教育才能弥补片面现代化、消费主义社会所造成的社会问题甚至的人们的心灵焦虑。而经过十来年的通识教育实践,与会的许多通识教育者也能够形成一个共识,通识不是忽视专业,清华大学新雅学院副院长曹莉女士谈到,她们的通识教育是由最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来教,绝不仅满足于一种肤浅的概论式课程。清华大学目前也在着手缩水一些通识水课。日本广岛大学黄教授认为,专业课同样也可以讲通识,比如与相关专业配套的职业伦理等课程。

北京理工大学的庞海芍教授也提出,中国的素质教育其实就是本土版的通识教育,教育部目前从未直接明确提出搞通识教育,但一直坚持素质教育的提法。与会的许多老师也达成了一个共识,思政课其实也是我国特色的通识课,2020年复旦大学已经提出要把通识课与思政课合并。

基于以上经验事实,我认为,我们的通识教育也许会遇到一些挫折,或者从表面看来是缩水了,但从长远来看通识课程的理念依然会长期具有社会需求。只是存在的形式会发生变化,也许是专业课变得更通识了,通识课变得更专业了。这里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对通识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更开放的心态。这就需要我们打破专业与通识之间的壁垒,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彼此。第一代通识教育者是没有经受过通识教育的一代,遇到的反对声音也很大。刚开始的通识实践也存在着仅仅铺开许多课程只求量流于表面的问题。而第二代通识教育者是经受过通识教育的一代,理念的接受和提升也使得进一步通专融合,打造通识金课成为接下来更重要的工作。

3 区分层次,进行精准服务

在讨论交流环节中在场的许多与会者也根据自身实际提出许多问题,反映出的现象是,我们的通识教育在不同学校,不同机构呈现的问题是不一样的。而各个学校在实践中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也是如何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自身学生的需求去搞特色通识教育。比如类似北大复旦这样的综合性大学似乎更有搞通识教育的先天优势。而类似华南科技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专门学校,在如何开设通识课上必须去结合自己的实际状况而不能一味的照搬北大清华模式。而像我们学校这样的独立院校又该如何搞通识教育?教育是面对人的事业,从根本上来说我们应该面对自己的学生,因材施教。这就需要各个学校的教育者在实践中去进行设计,而各学校自己的教务处在顶层设计中需要发挥很大灵活性,理论前瞻性,进行有区别的人性化管理设计。这方面华南师范大学教务处在之前我校远景学院举办的博雅论坛中为我们介绍了许多有益经验。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识课程管理者、通识课教师、甚至通识课学生三方在实践中共同协作,总结经验,共同进步,才能形成一套具有我校特色,满足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切实给学生、社会提供有益的服务。

4 因地制宜,注重特色模式创新

与会者有许多来自专门的通识类大学,比如香港岭南大学,北师大—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大学,昆山——杜克大学等,这些学校的教育者纷纷介绍了自己学校的特色模式。有以国学为特色的,例如让学生在儒家“六艺”研习中打造完人教育;还有岭南大学的跨文化海外研习项目,公益爱心项目,培养有爱心有国际视野的国际领导人。借鉴经验,我校的通识教育也应该结合地域特色,自身的师资力量,进行特色模式创新。比如山西信院通识的结合晋商特色的山西票号课程。山东泰科也可结合地域优势搞一些国学特色课程,形成品牌效应。

5 以人为本,加强交流互信,注重教师队伍建设

日本国际基督教大学的Toshi教授的报告主题是自己在提高本校教师福祉方面的经验。Toshi教授的报告充分体现了通识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使我们通识教育创新中的核心要素。提高教师福祉,提高教师在工作中的幸福感是教育工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Toshi教授在回答笔者疑问时举了一个具体例子,他说在教师们喝咖啡的公共场所,本来大家彼此是缺乏交流的,气氛尴尬,这说明彼此之间的交流非常有限。他就针对此现象组织了一个两天一夜的旅行,在这样的活动中加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通识教育本身是要打破专业壁垒,专通壁垒,怎么打破?具体在人身上,我们的教师之间应该打破交流的屏障,在学校所提供的公共场所中加强交流,沟通有无。港大核心课程主任Gray教授是跨学科领域的专业,他提到自己参与了一个跨学科的课程实践。把许多来自不同专业的老师们组成一个教学团队,他说这是一个实验性的课程,会教出什么的内容是未知的。

教师工作的幸福感不仅来自于工资待遇。同事之间是否有良好的协作关系,这种协作关系是否能激发彼此的创造力进而提升职业成就感也是很重要的一环。而加强交流互信不止局限于老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也是需要着力构建的。岭南大学的莫家豪教授在回答提问时探讨,岭南大学在香港的学生运动中反而成为最安全的校园,与师生之间的互相信任有很大的关系,老师的劝导学生听得进去,就避免出现了学生的对立情绪,极端行为。他说这与岭南大学的小班住宿制有很大的关系。师生之间的互动非常多,这也源于师生同住在书院,有共同生活的基础。

以上是我的几点心得总结。总体而言,通识教育目前的挫折也很大,呈现的问题也不少。即使是在北大这样的高等学府,通识教育能否有足够成熟理性有人文素养学生、家长作为实践土壤也依然是一个问题。通专融合也会受到来自专业的反对。就社会发展现状而言,大学扩招的必然趋势,必然意味着大学越来越水。日本的通识教育就已经变化为链接高中与大学阶段的补习教育。而在当下这个消费主义社会,大学作为一种教育投资,性价比的考虑也尤为重要。日本百分之七十的大学为私立大学,一门两百多元钱的课是否能受到效益也是家长所重点考虑的,这也客观造成了日本的通识教育难以进行。有用人需求的企业的急功近利,整个社会的功利倾向。包括目前量化标准,KPI的盛行,通识教育的成效如何也似乎一直是难以呈现出的。可以说,最初的使命是用通识教育对抗片面的现代化。但目前的通识教育同样被现代的无限病裹挟着。通识教育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教育同样如此。但教育毕竟是下一代的事业。是希望的事业。守住这方稍微不那么急功近利的土地是我们的底线所在。国際环境、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变化,没有人能预知或绝对影响未来。与其说是传递不朽的价值,我更认为通识教育的下一步发展必须是面对未来的,也将致力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变化的能力。

(作者单位:山西信院通识部)

猜你喜欢
通识专业教育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部分专业介绍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专业修脚店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