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设计与传播策略研究

2020-06-28 07:13王连英唐章蔚王珣
新一代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红色文化数字化

王连英 唐章蔚 王珣

摘 要: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是全方位保护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手段,是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红色文化教育途径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全方位挖掘保护红色文化资源,搭建红色文化大数据库;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内涵,凝炼红色经典主题;优化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过程;整合信息技术,提升红色文化传播效果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红色文化;数字化;文化传播

红色文化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是全国各族人民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办公廳、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融通多媒体资源”、“建立革命文物大数据库”、“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辽宁省红色文化资源几乎涵盖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所有历史时期,特别是作为辽沈战役的主战场,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都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红色文化遗产。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是我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辽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有力支撑。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设计可以丰富其呈现的媒体形态,极大拓展其传播的范围与渠道,放大其政治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发挥。

一、辽宁省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的意义

(一)有利于全方位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

辽宁省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涉及种类多,蕴含内容丰富。从红色文化载体看,部分红色文化资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红色文化数字化通过对照片和艺术图片、革命事迹等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归类,形成数字文化信息,全方位完成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保护工作,是阻断红色文化资源流失的有效手段。

(二)符合数字化时代红色文化传播需求

科技的发展冲击着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对红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播需要积极开拓更为全面的传播途径。通过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可以突破传统的红色文化单一、乏味的传播方式,通过互联网,在高新技术的支持和保障下将红色文化遗产相关的数字三维图像、声音、图片、文字等数字信息高效能传输,实现资源的更广范围的共享,使红色文化资源以更直观、更现代、更立体的方式体现出来,符合数字化时代人们对文化产业的学习和消费需求。

(三)有利于深入推进红色文化教育

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将以物理形式呈现文化信息,合理利用各类传播符号,可以提高红色文化教育效率。精准呈现红色文化精神内容,导入符合认知层次的红色内容,结合受众的经验与知识水平进行传播推广,不仅有利于红色文化的可持续性传播及传承,更有利于深入推进红色教育,提升红色文化的认同效果。

(四)有利于开发红色文化产业

辽宁省红色文化资源涵盖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所有历史时期,特别是作为辽沈战役的主战场,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都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红色文化遗产。红色文化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通过数字化拓展红色文化传播的范围与渠道,提升红色文化的思想文化价值传播力度,有利于促进辽宁省红色文化品牌的打造,促进辽宁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辽宁省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辽宁在数字文化平台建设、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和数字文化服务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本形成了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主体建设。辽宁省已经建立了统一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并统筹规划红色数字文化设施,设计全省乡镇(街道)、村(社区)普遍建成集宣传红色文化、党员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初步搭建了红色文化资源平台,自主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媒体资源库》、《满族文化多媒体资源库》、《走进博物馆多媒体资源库》、《抗战记忆多媒体资源库》等资源库,拍摄制作了《赵尚志》、《东北抗日联军》等反映辽宁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影视作品。2019年7月5日,辽宁“红色基因网”主题教育网站及其移动端“红色基因平台”同时上线。“红色基因网”由基因资讯、基因图谱、基因联盟、基因研究、基因印迹和学习园地6个主要栏目组成,以多种形式发布我省红色基因传承等各方面的最新资讯,为人们提供红色基因学习资源和经验交流的园地。

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依旧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红色文化数字化资源建设覆盖面不全

红色文化资源建设不完善直接制约着红色文化教育及传播的发展。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的呈现以主要以国家级、省级红色文化为主体,红色文化资源建设未实现全方位覆盖。当前辽宁省红色文化遗址遗迹782处,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量分别为10处、35处和179处,这些只占辽宁红色文化资源的一部分,其它红色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以辽宁锦州古塔区为例,古塔区现在有红色旅游景点6处,其中3处为省文保单位,其中梁士英炸碉堡遗址、配水池战斗遗址,前来参观的人员较多,另外几处遗址,由于目前条件影响,极少有人知道,也没有完成相关数字化工作。当然,一部分红色文化遗址遭到一定程度损坏甚至已经消失也为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增添了难度。

(二)数字式红色文化资源呈现形态单一

红色影视、红色网站、网络数字化展馆较注重视觉化展示,大多数仅停留在文字描述、图片展览上,红色文化资源呈现形态比较单一,使得受众认知停留在初级层面,受众形成简单的视觉被动信息接收状态。红色精神是一个复杂抽象的符号,单一形态的红色文化信息传送影响红色文化传播效果。

(三)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传播内容缺乏新意

辽宁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传播尚未形成独特的红色文化“品牌”,传播内容主题凝练缺乏新意,不能引起受众的足够关注。以中国其它革命红区为例,湘潭地区的特色是“伟人故里,人文圣地”,遵义地区是“长征路线”,延安地区是“红色首都”,沂蒙地区是“华东延安”,这些极具特色的定位简单又准确,既突出了红色文化主题,又显示了地域文化特点。以辽宁锦州为例,锦州为著名的辽沈战役发生地,没有形成精心设计、细心推敲的红色文化标签,影响了当地红色文化传播以及人们对锦州这座城市的认知。

(四)数字化互动体验低

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的传播渠道比较丰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利用,但是H5、游戏、数字场馆等形式基本没有运用,缺乏互动体验设计。提升互动体验一直是红色文化传播需要突破的瓶颈,内容展示严肃,受众难以亲近体验,使受众保持着心理距离,最终影响红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三、红色文化数字化设计与传播策略

(一)全方位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搭建红色资源文化大数据库

1.政府保障,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建设与保护的监管与引导

首先,政府要深入领会《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文件精神,强化战略思维,高度重视红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工程,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作为开展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的重要条件。同时,加强对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的監管,建立健全的数据政策、数据标准体系、信息安全体系和法规。

2.构建辽宁红色文化数字化分类体系,搭建红色文化大数据库

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分类是辽宁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的基础。要因类制宜开展数字化实践,在分析红色资料不同特征和内容的基础上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分类。可将分散的红色文化资源按照时间顺序、使用途径等进行资料的整合,也可按照艺术形式的相关性加以整合。

全面搜集辽宁红色文化资源,完成辽宁红色文化资源的数据采集与储存,搭建全面、规范、完整的红色文化大数据库,设计架构统一管理平台,利用全媒体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共享与传播。

(二)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内涵,凝炼红色经典主题

1.全方位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准确定位“核心”精神

相似的红色文化信息无法引起受众的注意,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需要全方位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内涵,准确定位辽宁红色文化资源的“核心”精神,有意区别红色文化资源信息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加强红色资源的开发与深度转化,打造表现力强的红色文化产品。

2.以创新精神凝炼红色经典主题

紧紧抓住红色文化的“核心”精神,依托于时代发展,凸显红色文化区域性特征,凝炼辽宁红色经典主题。围绕红色主题合理分段,凝练红色文化信息层级标题,调动多重感官通道展示信息,将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文化、多彩民族文化、厚重历史文化有效融合,形成辽宁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

(三)优化数字化传播过程,提升红色文化传播效果

1.划分受众层级,精准推送内容

红色文化进入互联网和数字信息空间,要注重面对不同受众群体精准有效推送内容。对红色文化数字化的受众进行细致分层,根据不同群体需要推送红色文化。红色文化信息的抽象层次满足不同群体的认知能力,实现红色学习的精准化。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推广“按需点单”服务模式,推动各地建设便捷通畅的红色文化产品和服务配送网络。

2.设计多元媒介平台,多渠道立体传播

红色文化的内涵丰富、立体,红色文化的叙事宏大、深厚,通过单一的媒介平台可能难以承载全部内容,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过程中应利用各种媒体平台优势,为受众提供不同的学习入口,丰富视角,对红色文化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宣传。有效使用多元媒介平台,使受众有更多机会通过不同的媒体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信息。

3.打破传播信息孤岛局面,传播“碎片”化

互联网技术与移动终端的不断发展要求更为积极主动采用受众广为接受的传播通道,否则会形成事实上的信息传播孤岛。受众往往通过便捷的移动浏览终端以随机进入的方式参与红色文化精神的学习活动,经过片段式的接收或注意后又静默于信息展示的后台。因此,从浏览者个体参与的红色文化交互学习过程来看,学习活动呈现脉冲与片段式特征,且活动结构较为松散。但从参与红色文化学习的大众视角与各个微型学习活动主题的内在关系来看,文化传播的过程是连续的,微型学习活动内容的背后隐匿着红色文化的鲜明主题,多个序列化的微小红色知识组块构成了红色文化主题知识。红色文化的设计者预置的传播路径与大众浏览者的个性化自主选择路径的共同作用构成了红色文化精神活动传播的清晰主线。

(四)整合科技手段,提升红色文化传播效果

1.以信息技术助“红色”精神传播

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采集、处理与传播是建立在以改善媒介传播效率的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拓展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存在形式与呈现空间、丰富了红色文化精神的传播渠道与表达方式,提升了红色文化传播的互动效果与传播效率。

运用数字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三维图形图像技术、虚拟现实与仿真等一系列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计算与处理技术,通过数字化复制扫描、音视频数字式采集修复、三维建模重构复原、虚拟场景沉浸式再现等方式保存红色文化的经典,打造知识性与交互性融合的红色文化场馆,挖掘红色文化之中蕴含的革命精神,提升红色文化传播的感染力,创新信息化背景下红色文化的传播方法与手段。

2.提升“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受众的参与性

数字化汇集了多种科技手段。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推进各年龄阶段人群的互动,适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受众对红色文化的互动性与体验性,以社交性突出的方式将红色文化的内容、语境与精神联系起来。例如,多维巨幅影院、全息投影技术、3D沉浸式游戏、虚拟与增强现实场景可以营造多重感官体验与个性化互动,物联网及其空间与属性标定技术可以提升展示物件与空间的参与性。信息技术的助力使浏览者从单纯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信息的主动发布者与个性化的创造者,用户成为互联网文化的主动参与者,成为红色文化的主动传播者。友好与高效的红色文化互动可以增强浏览者的体验与感悟,用户积极主动与个性化的参与可以提升红色文化传播的感召力与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卢丽刚,时玉柱.红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J].荷泽学院学报.2009(07).

[2]唐章蔚.认知负荷理论视域下农村教师微型移动教研活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09).

[3]柳鹏.辽宁红色文化遗址资源传承与发展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09).

[4]贾翠玲.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收集整理与数字化建设[J].延安大学学报.2016(08).

[5]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51).

[6]梁军.视觉重构让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鲜活起来[J].人民论坛.2019(07).

[7]张磊,李成权.互联网时代创新高校红色教育的路径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报报(社会科学版).2018(10).

[8]张星慧.锦州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 锦州:渤海大学.2017.

[9]曹玉章.延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13(6).

[10]张清.文化的革命与革命的文化——东北地区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与经验[J].延边党校学报.2013(4).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红色文化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读《申报》女性广告,享文化传播之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