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视角下良渚古城遗址系统化监测的实践和思考

2020-06-29 09:35郭青岭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良渚世界遗产遗产

郭青岭

(杭州良渚遗址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浙江 杭州 311112)

良渚古城遗址属超大型和超复杂型考古土遗址,其巨大规模和复杂程度全球罕见。遗产区和缓冲区共114 km2,范围大、遗存要素多,位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杭州城北良渚瓶窑境内,建设压力大、情况复杂、保护难度大(图1)。因此,面对申遗成功后可能出现的参观者纷至沓来的状况,按照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要求,保存如此完整的良渚古城遗址应如何在发展当地经济社会、保障原住民利益的同时,确保遗产的永续和传承发展?这是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良管委”)在启动申遗工作之初便开始探索的重要问题。为此,自2013年起,良管委就按照世界遗产的评定要求着手良渚遗址遗产监测管理专门机构的设立、监测预警系统和遗产档案的建设。2108年,办公楼、遗产监测系统和遗产档案建设完成,机构工作人员到位,系统化的良渚古城遗址遗产监测和档案管理工作正式开启(图2)。

图1 良渚古城遗址影像图(来源: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文本)

图2 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监测机构图(来源:杭州良渚遗址遗产监测管理中心)

1 良渚古城遗址遗产监测预警系统构成

杭州良渚遗址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以下简称“良渚遗址监测管理中心”)建成的主要任务是监测预警系统、遗产档案库和档案数据系统的建成运行。其建设周期持续了5年,对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管理进行了较充分的调查研究,最终形成了符合良渚古城遗址大型考古遗址类遗产特色的,由监测预警系统、遗产档案库和档案数据库组成的综合管理平台。

这是一个集国内已有建成项目经验之大成的更先进、更集成的体系,实现了集地理数据、监测数据、业务数据于一体的遗产数据库建设,通过日常监测和专项监测,实时动态采集、记录、分析、评估良渚古城遗址的监测、保护、管理数据,实施预警处置,指导遗产的预防性保护、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图3)。

图3 良渚古城遗址遗产监测预警系统界面图(来源:杭州良渚遗址遗产监测管理中心)

良渚古城遗址监测预警系统主要构成如下:

(1)监测指标体系,其内容包括遗产本体、总体格局、本体病害、自然环境、考古发掘及建设控制等国家总平台的167项,共16大类。此外,还有良渚古城遗址自身特色的8项,具体为:管理制度、界桩监测、游客量监测区域、考古发掘项目、本体及环境干预措施影响、土壤墒情、建设控制遥感专项监测、考古发掘出土文物。

(2)通过网格化管理+监测云,开展规范、有序的日常巡查,巡查对象涵盖遗产区和缓冲区共114 km2范围内所有遗产要素和遗产环境,及时发现遗产本体和环境保存异常状况,及时防范、控制并消除各种潜在及已存在风险(图4、图5)。

图4 良渚古城遗址移动数据采集流程图(来源:杭州良渚遗址遗产监测管理中心)

图5 良渚古城遗址日常巡查数据统计图(来源:杭州良渚遗址遗产监测管理中心)

(3)采用“遥感影像+无人机+相机拍照”方式,实施针对大遗址特点的形态格局监测和遗产要素监测。重点监测遗址4大片区的空间关系、天际线、景观视廊和各遗产要素本体,评估对遗产突出普遍价值产生的影响。

(4)采用“视频+红外成像+微环境设备采集数据+传感器”的物联网方式,实施支持研究、保护决策的本体病害与自然环境监测。重点监测裸露的遗产本体部位、地下和地表水位和水质、局部土壤含水率和温度、小区域空气温湿度和降雨量,及时掌握本体病害与自然环境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环境作用和本体响应的劣变规律,为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管理决策和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提供数据支持(图6)。

(5)预期建立历年考古发掘资料数据库,实施考古发掘监测,为遗产保护、管理、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6)采用“遥感卫星影像+无人机+人工巡查”的天空地一体化方式,实施建设控制监测。重点监测遗产区和缓冲区内新建项目的建设情况,提早发现涉建问题,及时解决与处理,减少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给遗址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

(7)3大类共32项基础数据与国家总平台无缝对接,预期实现基础数据管理系统和档案管理系统的信息化,从而实现监测预警系统监测数据与档案系统定时自动对接、档案数据为监测系统提供支撑、监测数据及时更新为遗产档案。

图6 良渚古城遗址监测前端数据采集设备(来源:杭州良渚遗址遗产监测管理中心)

(8)遗产档案建设充分展现了良渚古城遗址档案丰富、保护工作历史悠久的特点,为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管理和传承利用决策提供全面系统的基础数据支持。专门研究设制了涉及考古、文物藏品、遗产研究、阐释展示、保护称号、法律法规、遗产管理、工程建设、遗产监测、特种载体、图书资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12个遗产档案一级目录,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归档了从1936年良渚遗址发现以来的所有良渚古城遗址遗产保护、管理、研究、展示、利用等,反映遗产价值、遗产管理和利用过程的各类档案资料,共13 411件和1 061卷,排架长度约72 m,同步完成档案系统建设和全部档案电子化,电子文件114 164份。

(9)预期形成分工协作的监测工作机制。区级层面,建立监测工作协调机制,通过数据资源局共享数据,协助处置预警;良管委层面,建立监测分工协作的工作方式、预警处置流程,通过信息化调动和共享各机构及各类数据资源,共同开展监测工作(图7)。

图7 良渚古城遗址监测预警处置流程图(来源:杭州良渚遗址遗产监测管理中心)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过程中,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对遗产监测非常关注,2018年9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现场考察评估并顺利通过,对良渚古城遗址遗产监测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可以说,良渚古城遗址系统化遗产监测工作在良渚古城遗址成为世界遗产之前就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在全国世界遗产保护监测工作中并不多见。

2 基于遗产监测预警系统的遗产监测和档案工作

良渚古城遗址是全球罕见的规模巨大的土遗址,处于复杂潮湿的环境中,在已建成的、处于领先地位的遗产监测预警系统条件下,良渚古城遗址遗产监测和档案工作高起点开展。

2.1 明确良渚古城遗址遗产监测发展方向

世界遗产监测是国际公约明确的内容,世界遗产下的良渚古城遗址遗产监测应该具备开放理念和国际视野。基于此,良渚遗址监测管理中心明晰了“遗产监测预警中心、遗产档案数据中心、遗产研展宣教平台、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监测平台”的遗产监测定位;理清了“科技化的监测手段、研究化的监测数据、国际化的交流平台、社会化的宣传教育、系统化的遗产档案”的遗产监测思路;规划了“针对性、应用性、前瞻性”的遗产监测原则和“多学科研究、多机构合作、多技术利用、项目课题支撑”的遗产监测路径,为致力于永续保存遗产突出普遍价值及其真实性、完整性,系统化开展遗产日常监测、专项监测,建立国际合作交流平台,汇聚国内国际专业力量,引入社会公众参与模式,实现遗产监测、保护和管理的有效融合,持续推动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管理提升发展作出了努力。

2.2 系统化、专项化开展良渚古城遗址遗产监测工作

在良渚古城遗址遗产监测预警系统条件下,针对良渚古城遗址大型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管理的特性,良渚遗址监测管理中心一方面系统化地开展日常监测;另一方面研究性地开展促进土遗址保护展示的专项监测,同时推进部门协调、数据共享的机制建设。

(1)制定《良渚古城遗址遗产监测预警处置办法》,完善监测管理制度,明晰监测预警管理机制和处置流程,促进遗产监测和保护管理工作的顶层统筹协调。共享智慧旅游数据,完善遗产旅游管理与游客监测预警机制建设,促进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与良渚博物院游客管理数据共享到遗产监测预警平台。

(2)不间断开展日常监测。基于监测预警系统,通过专职日常巡查、监测云数据采集、无人机数据采集、在线基础数据填报、外部数据接入、前端设备维护、系统数据审核、预警处置跟踪、系统及预警24 h值机等方式,2019年度,围绕日常巡查、形态格局、本体病害、自然环境、考古发掘、建设控制、保护工程7大类指标,良渚古城遗址实现了114 km2范围内持续不间断的共采集录入本体保护数据8 200余条,影响因素数据698 000余条,采集的照片、影像等监测数据共计66.7 GB,编制完成监测周报48份、月报12份、年报1份,发布异常预警2次、暴雨预警23次、高温预警9次、台风预警4次。

(3)实施支持保护管理决策的生态环境调查、本体劣化风险专项监测技术研究。如开展了“良渚古城遗址本体劣化风险监测无损关键技术研究”“良渚古城遗址生态环境调查研究”“遗产监测预警实时可视化展示”等。以地质学、生态学、微生物学、土壤生态学、智能技术、大数据分析等多学科研究方法与思路,创新开展良渚古城遗址和南方潮湿环境土遗址的保护监测。与南开大学合作开展的《良渚古城遗址生态环境调查研究》第一期研究成果—《良渚土遗址的微生物群落分析和保护材料研究》已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国际期刊中发表,利用大数据分析的第一期老虎岭遗址监测数据相关性分析报告已完成(图8、图9)。

图8 老虎岭遗址发掘剖面渗水点监测数据(来源:杭州良渚遗址遗产监测管理中心)

图9 老虎岭遗址发掘剖面劣化数据分析(来源:杭州良渚遗址遗产监测管理中心)

2.3 推动良渚古城遗址遗产档案常态化全面系统归档工作

遗产档案建设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重要内容,良渚古城遗址遗产档案来源广泛,虽然核心来源在良渚遗址管委会系统,但纵向上到国际、下到平民百姓的各级各部门各机构各组织,横向涉及遗产保护范围区内外的各行各业,都会有重要档案的产生。申遗前期,经过5年的集中收集整理,历时80多年考古,25年申遗形成的良渚遗址考古、保护、监测、展示、管理、申遗等遗产档案,助推良渚古城遗址圆满通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的现场评估。

申遗成功后,对于遗产档案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世界文化遗产资源的可持续保存和传承利用来说,实现常态化、系统化持续更新良渚古城遗址遗产档案是关键,其难度颇大。为此,良渚遗址监测管理中心立足根本并极力解决该问题。

(1)研究制定《良渚古城世界文化遗产档案建设管理可持续发展规划》,形成初步发展规划:近期完成良渚古城遗址申遗重大活动档案收集归档、完善档案基础系统建设;远期建立现代化全控的、可持续传承利用的良渚古城世界文化遗产档案中心。

(2)实施良渚古城遗址遗产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深刻理解世界文化遗产档案工作的重大意义,制定《良渚遗址遗产档案资料收集移交办法》,梳理各有关部门和单位须移交的遗产档案内容,完善遗产档案收集、移交制度,通过良管委(指挥部)层面发文,督促各部门单位落实执行。树立服务意识,主动服务各部门单位,开展遗产档案的利用工作。2019年,借阅利用档案共计33次,促进了各部门相关工作的开展。

(3)开展“良渚古城遗址申遗重大事件档案”归档工作。在遗产档案的前期建设中,档案收集归档截止时间为2018年6月,之后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步入冲刺阶段。至申遗成功,已形成大量档案,包括申遗成功前后各方面的反响等,做好这一重大事件档案收集归档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良管委向多方机构及专业人士进行咨询,认真研究明确“重大事件档案”的收集归档内容、方法、路径实施方案,开展了以“良渚申遗重大事件档案”归档为抓手的2018—2019年度遗产档案归档工作。目前,相关档案支撑的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展已在良渚博物院展出,后续还将持续通过社会征集活动等继续开展收集归档工作。

3 良渚古城遗址遗产监测预警系统的应用评估

根据国家监测总平台16大类56项监测指标体系,结合良渚古城遗址实际情况,良渚古城遗址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了针对遗产要素单体、本体与载体病害,保护展示与环境整治工程,自然环境,日常管理等16大项167小项的监测,提供实时监测配置、数据采集和分析评估、预警设置和预警处置、监测报告生成以及总平台对接等业务功能,全面覆盖了良渚古城遗址监测的各项工作。

3.1 监测效果评价

2019年8月,在监测预警系统运行一年后,全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对系统和监测实效进行了评估,专家们给予了高度肯定:监测预警系统充分利用物联网、地理信息、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了良渚监测业务精细化管理、遗产监测数据的高度集成和有效分析,实现了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总平台的互联互通。监测内容和监测方法符合良渚古城遗址自身的遗产特点。希望监测工作能更好地融入良渚遗址的整体保护管理工作中,努力将其建设成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的标杆。2020年3月,日常监测工作持续不间断开展一年时,浙江省相关专家对一年的监测工作进行评估,专家们的评价结果均为“优”。

一年的系统监测实施结果显现:2019年度良渚古城遗址总体保护管理状况良好。总体格局、遗产要素单体情况、遗产使用功能均未发生变化,个别裸露遗址点由于自然环境影响虽发生了渗水、风化剥落、土体坍塌、植物病害等情况,但均在有效地控制之中。良渚古城遗址大气、土壤、水、植物等自然环境的监测数值都在正常范围之内,自然环境因素对遗产的影响轻微。未发生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情况。遗产区和缓冲区新建项目均在相关法律法规有效执行和严格的审批流程管控之下。遗产区、缓冲区内无严重污染工业企业,无人口疏散需求。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自7月8日有限开园开始,就严格遵守国际承诺,从严控制到访的访客人数和承载能力,游客量限制值为3 000人,10月1日起调整为5 000人,确保了访客尽量减少触摸和踩踏遗址及其构成要素的行为;公园在遗址保护的基础上实施专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人员、志愿者、保安有序服务和安保;标识牌有效引导,保障了遗址本体安全和文物安全,全年未发生游客负面影响。良渚遗址管委会系统开展了广泛深入的遗产宣传,推进了“后申遗”时代遗产的保护利用和遗产对原住民及经济社会的发展,组织了丰富的遗产教育活动、研学活动和主题展览、主题活动,良渚古城遗址成为探访文明圣地热点(图10)。

具体案例有:①通过遗址巡查,提前发现隐患,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良渚古城遗址。例如:因多日大雨,通过巡查发现,秋坞遗址水库水位上升,立即发布“秋坞遗址水库水位上升存在安全隐患”预警,并通知相关部门及时排水。水位恢复正常后解除预警,这为降雨量和秋坞水库水位安全线积累了关联数据;②通过巡查发现,南城墙考古发掘展示点的石坎地基被水淹没,部分土体有小面积坍塌现象,立即发布“南城墙考古发掘展示点存在遗址安全隐患”预警,并请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一方面采取有效临时保护措施避免病害恶化;另一方面结合为期一年的自然环境和本体病害监测数据,开展本体保护方案研究,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制的《老虎岭、南城墙本体保护方案》提供数据支撑,该方案已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批,即将实施;③通过巡查发现,秋坞遗址部分区域有土体坍塌现象,相关部门联合现场勘察,通过对竹子的捆绑加固,阻止了土体坍塌现象;④为正在开展的“土遗址劣化效应无损监测技术和保护方案研究”提供了老虎岭水坝遗址相关性分析以及热红外照片、气象、水文和土壤等相关监测数据,形成了第一次分析评估报告;⑤为“良渚古城遗址生态环境的调查研究”课题提供了良渚古城遗址气象、水文和土壤等相关监测数据。

图10 良渚古城遗址2019年监测数据统计图(来源:杭州良渚遗址遗产监测管理中心)

3.2 完善监测预警系统的途径

由于申遗时时间及当时对监测工作的理解和技术水平有限,监测预警系统还需要从以下方面加以完善和提升。

(1)应开展监测数据需求分析和已有数据的有效性梳理。目前,监测虽已积累了一定的数据量,且监测过程中出现的部分异常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但这些数据的应用价值并未充分挖掘出来,故难以最终成为保护管理决策的依据。应通过对遗产监测数据需求分析和已有数据的有效梳理,进一步优化数据的“针对性、应用性、前瞻性”,使遗产监测真正起到对保护管理的支撑作用。

(2)提升系统功能建设。根据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管理机构的实际职能分工,优化系统管理流程设计;根据良渚古城土遗址保护管理的实际特点,优化衡量遗产保护管理状况的指标体系,制定本体病害、旅游游客、考古发掘、建设控制、社会环境、公众监测等精准化的采集、评估、预警、研究、利用等措施,提升以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分析、预警响应为主要内容的工程技术功能,逐渐形成专门的土遗保护监测的指标体系,以更有效地指导日常监测、本体病害研究、保护利用工程、优化游客管理等工作,达到有效防范风险、提升遗产保护管理水平的目的。

(3)建设监测预警系统工作的可视化展示功能。目前系统还没有实现对监测工作的动态展示这一重要功能,需要进一步建设完成,以实现对监测数据和遗产保存状况、古城遗址特色及趋势分析的实时展示,同时开展遗产监测的普及化展示传播和专业化研究交流(图11)。

图11 良渚古城遗址本体状况监测可视化界面(来源:杭州良渚遗址遗产监测管理中心)

(4)建立长效监测工作机制。提升系统的信息化辐射力,建立长效监测工作机制流程,逐步实现良渚古城遗址监测的全相关部门互联互通,真正融入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管理、传承和利用的工作中。

4 对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工作的进一步思考

我国世界遗产监测发展较快,这是我国从世界遗产大国进入到世界遗产强国的必经之路①刘曙光.“世界遗产监测管理”讲座报告。。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现在全国已有54个专门的监测机构或者部门,专职监测工作人员近2 000人[1];监测部门从遗产地管理的边缘机构,逐渐成为日常管理的重要部门;随着监测意识的普及,监测技术的提升,科技化日益突出,监测成效也越来越明显,且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程序。其中,表现较为突出的有早期的苏州园林世界遗产监测、莫高窟世界遗产监测、故宫世界遗产监测;近年来的西湖世界遗产监测、大运河世界遗产监测、鼓浪屿世界遗产监测、花山岩画世界遗产监测。尽管如此,遗产监测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思考并推进解决。而在良渚古城遗址监测中体现的问题,应该也是普遍存在并需努力解决的。

4.1 提升对遗产监测重要性的认识

遗产监测不仅可以为遗产保护管理和修缮等提供决策支持,促进遗产保护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而且事关缔约国的遗产保护管理水平和国际形象。就我国而言,遗产监测是从世界遗产大国到世界遗产强国的重要内容。但这些重要性认识目前还只是体现在各级政府和管理机构的口头表达中,监测部门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一个重要原因是,遗产监测是一个国际理念,存在于一个国际语境中,绝大多数地方政府和部门官员不了解这样的理念和语境。为了解决该问题,一方面需要监测部门努力作为;另一方面建议国家行业部门多采取一些措施,使各级部门相关者能够真正提高认识并付诸行动。

就良渚古城遗址而言,在持续有效的保护管理下,尤其是经过申遗工作的全面提升,在保护、研究、传承、利用等方面取得了瞩目成绩的良好氛围下,遗产监测不乏具有一定的引领性和创新性,但是,对标国际理念和语境,面对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必须不断努力。如在良渚古城遗址土遗址保护展示难题、社会发展压力、活化利用成效和国际化程度方面,还需要开拓创新,做好土遗址的保护、风险和社会发展监测及分析评估,制订科学可行的灾害预防规划,加强风险管理,探索现代遗产保护监测治理体系的“良渚模式”。

4.2 提升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

世界遗产监测是一项新事业,目前普遍存在遗产保护监测专业人员数量不足、专业能力不高,以及遗产保护监测研究薄弱等问题。为此,良渚遗址监测管理中心制定的改进措施是:①加强业务培养与学习,以考察、培训、讲座、座谈、会议等形式,开展业务学习和研究,分享经验、数据和成果,开阔视野和提升理念,推动业务能力提升和人才培养。如多次派员参加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浙江省文物局等举办的业务交流、专业培训。②依托良渚古城遗址遗产保护监测成果和遗产档案数据成果,以课题和项目的方式,开展多学科、跨学科的国际国内合作共享研究。如与浙江大学、南开大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课题合作,搭建开放平台,借助外力,带动培养自身的业务及研究人才,提升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监测在世界文化遗产领域、土遗址监测和保护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③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国际国内高层次专业人才。2019年,良渚遗址监测管理中心招聘录用了遗产监测、保护管理、遗产档案岗位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3名。④承办浙江省世界遗产监测年会,召开遗产监测咨询会和遗产档案管理利用咨询会,组织世界遗产公众讲坛,接待同行对良渚古城遗址遗产监测及监测预警系统的考察交流。

4.3 加强监测工作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部分遗产地申遗成功后存在盲目监测的问题,监测的目的性不强,没有具体分析监测需求,导致监测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应用性,难以实现对遗产的预防性保护,更不能对决策提供支撑。良渚古城遗址系统监测数据虽然在不断积累,但日常监测数据主要还是基础数据,能够直接作用到保护管理工作中的数据还是有限的,需要在持续分析研究良渚古城土遗址保护和管理需求的基础上,深化监测指标与监测体系,深入开展研究性专项监测,多技术运用、跨学科研究,持续积累有效数据,为以良渚古城遗址为代表的南方潮湿土遗址保护的世界性难题提供有效数据支撑。

4.4 促进监测与保护管理的有效融合

遗产监测工作涉及遗产保护管理的全部内容,但监测和保护、管理部门又往往各自为政,难以融合,影响监测工作开展。如良渚古城遗址的遗产本体保护、考古发掘、保护工程、建设控制各方面工作均由不同的业务部门负责,初始监测时彼此间会存在互动与联动性不够、处置流程不顺畅的状况。

如何促进相互间的有效融合?良渚遗址监测管理中心认为:①提升监测数据的针对性采集和分析评估,如对监测指标、预警阈值设定等,使得监测能真正为保护管理提供指导。②监测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主动关注、参与和服务各保护管理部门的业务,及时掌握相关信息,主动提供相关数据帮助分析相关问题。③强调统一认识,健全机制设计,强化顶层统筹;对外合作共享、对内适当考核。④努力提升遗产保护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如良渚古城遗址监测既需要系统内各部门协同开展,也需要省市区甚至国家相关部门的协同开展,因此,树立信息化遗产保护管理理念,开展遗产保护管理信息化建设,扩大提升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平台应用功能,实现遗产管理信息化运行,做到遗产保护管理数据的全系统信息化采集、管理、利用,才能真正实现遗产保护管理数据共享、部门高效联动、遗产保护管理有效融合。

4.5 扩大社会化参与

遗产的可持续保护监测需要全社会的共识和参与,目前遗产保护监测的社会化程度仍然不够。需要创新开展世界遗产保护的社会宣传、展示、教育活动;引入社会公众参与模式,创新组织形式和载体让公众方便参与到遗产保护中来。为此,良渚遗址监测管理中心明确了搭建“共享、交流、活跃”的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监测的宣传教育平台的方向,持续促进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监测的全社会共识和行动参与。如组织开展世界遗产公众讲坛,如“世界遗产监测管理海丝与海丝申遗”等;推出了《5 000岁的良渚古城,每天都在做体检》《申遗成功后,我们如何保护良渚古城遗址》《5 000岁良渚古城遗址扛住了台风,专家给家庭医生打出高分》《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管理中的黑科技》等遗产监测科普宣传;根据良渚古城遗址实际监测状况研发公众监测云微信小程序,公众通过使用小程序“良渚古城”,就可以发布对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管理方面的意见,这为公众参与遗产监测提供了方便智能平台,有望创新开展遗产监测的社会化活动。

4.6 开展遗产监测标准和遗产档案标准建设

目前,世界遗产监测的理论和技术均在持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遗产类型的多样性导致遗产监测缺乏统一标准;同时,通行的档案规范和标准满足不了遗产档案的特性需求,各遗产地在申遗过程中常常陷入没有专门的遗产档案建设标准可供参照的困境,导致申遗工作不够深入、系统,后续工作无法持续,从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及工作成效的不佳。

目前,良渚古城遗址遗产监测和遗产档案建设已持续5年,基本建成符合良渚古城遗址特色,并能有效运行的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遗产档案管理体系,搭建了良好的基础和平台。良渚遗址监测管理中心将通过持续的实践和研究,开展潮湿土遗址类的监测标准和遗产档案标准的建设,期待为行业提供考古遗址类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和档案建设的范例,也希望未来有更多类型的遗产地积极投入到遗产监测标准和遗产档案标准的建设工作中,以提升我国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5 结束语

《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和《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操作指南》对遗产监测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通过对世界遗产地的保存状况进行定期和实时的检查和评估,及时解决问题,使遗产得到持续、永久的保存。遗产监测也是遗产保护水平的反映,关系到遗产地和主权国的国际形象。国际组织对世界遗产保护监测的强调和重视,使该项工作已成为衡量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状况最基本的标准之一和重要手段。

我国是世界遗产大国,正处在从关注数量增长向注重高质量保护和管理的发展阶段,遗产监测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目前,我国世界遗产监测的理念越来越普及、技术越来越先进、成效越来越明显,软硬实力同时增长。但与此同时,我国遗产形式多样、种类丰富,且由于发展时间不长、体制机制不健全、技术落后、经费紧缺等原因,各遗产地监测工作的开展参差不齐,面临诸多共性和个性问题。如何根据各遗产地的实际状况有效推进遗产监测保护,还需要持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猜你喜欢
良渚世界遗产遗产
5000年前的“良渚人”爱吃什么肉
中国的世界遗产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遗产怎么分
什么是世界遗产
良渚古城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 2020年将在福州举行
千万遗产
遗产之谜
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