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0-06-29 02:49房艳宇刘宏斌赵吉波冀方超刘瑞雪康明明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13期
关键词:张量磁共振病灶

房艳宇,刘宏斌,赵吉波,冀方超,刘瑞雪,沈 越,康明明

(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类疾病,发病原因多由患者局部脑组织的血流不畅导致缺血或缺氧,甚至坏死,从而发生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急性脑梗死的发病速度更急且进展更快,通常1 ~2 小时即到达高峰,并伴有头痛、头晕、耳鸣及半身不遂的现象,同时还可能出现失语、呕吐、吞咽困难症状,严重者还会危及生命[1]。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通常以磁共振成像(MRI)为标准,该方式可分辨出患者是出血性脑梗死还是非出血性脑梗死,一旦排除出血则可进一步确定中风类型并继续治疗[2]。但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来说,大部分病灶无法通过MRI 发现,因此常常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本次研究主要分析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详细内容整理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本次研究中的观察主体均随机抽选2017 年9 月至2019 年12 月时间段在本院接受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人数为42 例,男性人数为23 例,女性人数为19 例,年龄最小为45岁,最大为69岁,年龄中位数为(52.13±2.09)岁;患者均为首次发病,且证实为单侧梗死病变者,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会会议在1995 年修订的关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

1.2 方法

所有患者分别接受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具体操作方式如下:①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选择1.5T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仪器(GE signa)对患者施以检查,层厚与层间距均为5mm,并调整薄曾扫描参数为2.5mm,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对扫描范围确认后以横断位方式进行扫描;②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选择1.5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扫描仪器(PHILIPS)对患者施以检查,其图像矩阵设定为128×128,成像野设定为22mm,层数设定为18 层,扫描方式为横截位,对患者头颅进行扫描,利用数据处理库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校正扭曲变形的图像序列,尽可能减少图像的背景噪音,保护正常脑组织与感兴趣区的真实状况,进而获取到相应的数值和图像。在两名或者以上的影像学专业医师的共同参与下,对不同检查方式显示的图像结果进行检阅和商讨,进而对患者的病症做出临床诊断。

1.3 观察指标

比较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两种检查方式中获取的患者梗死侧与梗死对侧中的FA 与ADC数值。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相关数据经分析与汇总以后均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计量资料可用(±s)表示,数据结果则需予以t检验;计数资料可用(%)表示,数据结果则需予以卡方检验,组间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的表述形式为P<0.05。

2 实验结果

42 例患者经不同方式检查后,可知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中对于FA 值与ADC 值的显示更为敏感,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FA 值和ADC 值进行比较,其差异具有明显的区别,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不同检查方式FA 值与ADC 值的比较(±s)

表1 不同检查方式FA 值与ADC 值的比较(±s)

组别 例数 FA 值 ADC 值梗死侧 梗死对侧 梗死侧 梗死对侧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42 0.34±0.04 0.43±0.03 0.40±0.02 0.49±0.03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42 0.37±0.05 0.46±0.06 0.31±0.03 0.33±0.02/ 3.0363 2.8983 16.1769 28.7589 P/ 0.0032 0.0048 0.0000 0.0000 t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作为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其多发人群为中老年群体,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据统计,病发后存活的患者中大概有50%以上会遗留残疾,给其个人与家庭、社会都带来了很大的负担,所以,对急性脑梗死必须做到早发现,及时掌握病灶位置并对症治疗[3]。临床常规的检查方式为MRI 检查,这种方法无法确定病灶位置和范围,可能耽误对患者的治疗时机,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可定位急性梗死区域,显示病灶位置与范围,并对患者缺血情况进行评估,但却无法展示神经纤维,因此不能量化患者脑部损伤程度。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是近年临床发展的水成像技术,结合了MRI 与DWI 的优势,能显示分子水平在患者体内不同组织间的变化,以此对其脑部纤维素进行观察,DTI 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细胞结构破坏程度、缺血程度予以更为准确的分析,对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4]。FA 值表示弥散张量中各向异性部分和总弥散张量之间比值,其数值变化在0 ~1 范围内,当FA 值增大时,表示神经纤维鞘所具有的完整性、平行性以及纤维紧密性状态较好,具备良好的神经传导功能;而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而言,当FA 值降低后,表示患者脑细胞结构存在损伤,组织微观结构的正常顺序受到破坏,使其各向异性的水平呈降低状态[5];ADC 值可准确的反映分子弥散量,体现水分子弥散功能,当ADC 数值变大时,表明水分子弥散运动的能力在增强。根据相关临床研究表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其梗死区的ADC 值会显著的降低,在脑梗死不断的发展中,血管内皮中的细胞会被损害,增加细胞通透性,进而会加重血管源性脑水肿的情况,最终使得ADC 值呈降低状态[6]。本次研究中,DTI 的FA 值与ADC 值与DWI 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其DTI 所反映的信息更贴合脑梗死急性期的属性,其数据更为敏感,可显著区别患者脑梗死的类型。

总而言之,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方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诊断,能够为临床诊治提供更为科学的参考依据,对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张量磁共振病灶
剪切波弹性成像在乳腺不同深度病变中的可重复性评价
一种磁共振成像谱仪数字化发射系统设计
浅谈张量的通俗解释
常见专业名词缩略语及符号(Ⅰ)
四元数张量方程A*NX=B 超对称极小范数最小二乘解2
严格对角占优张量的子直和
数字化断层融合(DBT)与全视野数字X线摄影(FFDM)引导乳腺病灶定位对比
磁共振成像不同扫描序列诊断肛瘘诊断价值
CT和磁共振用于颈椎病诊断临床价值比较
一类非负张量谱半径的上下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