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排螺旋CT 三维重建技术在腰椎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0-06-29 02:49高国良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13期
关键词:平片三维重建椎体

高国良

(盐城大丰同仁医院影像科 江苏 盐城 224100)

胸腰椎骨折是外科最常见的脊柱损伤。胸部腰椎节段的活动性很高[1],因此它不如下部腰椎坚硬,一旦患者发生脊柱骨折,极易导致椎体稳定性的丧失[2],对于患者腰部的检查诊断非常重要,必须要依靠磁共振、X 线、CT 等技术进行精确诊断。本文以16 排螺旋CT 三维重建技术展开,探讨16 排螺旋CT 三维重建技术对腰椎骨折诊断效果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根据2018 年11 月—2019 年11 月接受16 排螺旋CT 三维重建技术的患者共60 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25)。对照组25 例,男11 例,女14 例,年龄(22 ~62)岁,平均(25.08±8.45)岁;观察组35 例,男10 例,女25 例,年龄(23 ~57)岁,平均(27.23±6.22)岁。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采用X 线平片、MRI 等常规诊断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16 排螺旋CT 三维重建技术进行诊断,使用美国GE16 排螺旋CT(optima cT520pro),指导患者采取常规仰卧姿势,据X 射线平片所示的损伤范围对患处的椎体进行连续的体积扫描,重建的薄层图像被导入到3D 系统工作站中,并对60 个对象执行了多平面重建。

1.3 观察指标

(1)两组患者诊断的准确性比较。观察并比较两组不同的检测方式的检测结果,检测数值准确性越高,检测方法越好;(2)对两组患者术前复位前椎体变化情况比较。据两组不同的检测方法对比患者术前复位前椎体前高、椎体后高、侵袭率变化情况。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8.0 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s)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诊断的准确性比较

观察组诊断后骨折椎节、骨折位置、稳定性骨折诊断均高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诊断的准确性比较[n(%)]

2.2 两组患者术前复位前椎体变化情况比较

经诊断后,术前复位前观察组患者椎体前高、椎体后高、侵袭率变化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前复位前椎体变化情况比较[n(%)]

3 讨论

腰椎骨折是外科最常见的脊柱损伤。由于上段腰椎节段的活动性很高,因此它不如下部腰椎坚硬。一旦患者发生脊柱骨折,就很容易导致身体稳定性的丧失,X 线平片和CT 扫描有时不能准确显示出腰椎复杂骨折,导致漏诊和误诊,16 排螺旋CT 的三维重建,可以弥补X 线平片的不足,快速的扫描速度可以减少扫描过程中由于疼痛和其他因素引起的位移伪影[3],轴向扫描后,可以进行薄层重建,多角度和任意平面成像,特别是对于不能配合检查的重症患者。因此,在腰椎骨折患者治疗过程中,16 排螺旋CT 三维重建技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16 排螺旋CT 三维重建技术应用广泛,且效果较好。本研究中,观察组诊断后骨折椎节、骨折位置、稳定性骨折诊断均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看出,在常规诊断的基础上采取16 排螺旋CT 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诊断的准确性[4-5]。本研究中,经过诊断后,术前复位前观察组患者椎体前高、椎体后高、侵袭率变化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由此看出,采用16 排螺旋CT 三维重建技术进行诊断,有利于降低患者椎体前高、椎体后高、侵袭率变化情况,有利于腰椎骨折患者的恢复。

综上所述,将16 排螺旋CT 三维重建技术用于腰椎骨折患者的诊断效果显著,患者诊断后,有效提高患者诊断的准确性,降低患者椎体前高、椎体后高、侵袭率变化情况,有利于腰椎骨折患者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平片三维重建椎体
X线平片和CT对颈椎病诊断的临床效果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特立帕肽与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三维重建的飞机机动动作库设计与可视化
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塌陷的2种手术方式的比较
颈椎病患者使用X线平片和CT影像诊断的临床准确率比照观察
基于Mimics的CT三维重建应用分析
光编码技术在犯罪现场重建中的应用
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在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