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 对消化道穿孔不同穿孔部位腹腔游离气体、腹腔积液或炎性病变的分布特点分析

2020-06-29 02:49阮全丰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13期
关键词:游离穿孔积液

阮全丰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 广西 南宁 530199)

消化道穿孔(Perforation of digestive tract)是指从食管到结直肠整段消化道中发生的穿孔性疾病[1],临床上较为常见,可由消化性溃疡、肠伤寒、消化道恶性肿瘤等多种病因引起[2]。立位腹部平片是消化道穿孔诊断的常用方法,但病人病情严重时,立位腹部平片检查困难,存在一定的漏诊、误诊概率[3],不利于确保临床诊疗安全性。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多层螺旋CT 检查技术作为一种诊断准确率高、安全快速的影像学检测手段[4],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成熟。因此,我院选择47 例消化道穿孔病人为研究对象,分析消化道穿孔病人应用多层螺旋CT 诊断的临床价值及消化道穿孔不同穿孔部位腹腔游离气体的分布特点。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 年1 月到2019 年12 月期间我院接收并诊断的消化道穿孔病人共47 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消化道穿孔病情诊断标准者[5];并经过手术证实为消化道穿孔;(2)临床检查资料完整者;(3)伴随腹痛、恶心、呕吐、休克等急腹症及腹膜炎征象等症状及体征;(4)认可本次研究,并签字确认:(5)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者。排除标准;(1)精神异常者;(2)临床检查资料不全者。47 例病人中,男病人20 例,女病人27 例,病人年龄35 岁到78 岁之间,平均(58.15±9.22)岁。患者的病例情况如表1 所示。

1.2 方法

47 例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 技术进行检测:仪器为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X 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32排64 层CT),型号:SOMATOM Definition AS。病人取平卧位,叮嘱病人用力吸气并保持屏气状态,从患者隔上约2.0cm 位置处开始进行检查,全面扫描至髂前上棘水平或耻骨联合。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300mAs,螺距1,层厚0.625mm,层距5mm,矩阵512×512。扫描结束后将数据以间隔0.5mm 层厚1.0mm 行薄层重建后导入后处理工作站,并根据需要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技术对CT 图像进行三维处理。所有影像资料均采用双盲法观察分析,意见不一致时,协商达成统一。所有病例均观察腹腔游离气体、腹腔积液或炎性浸润的分布特点等情况,并进行记录。

1.3 评价指标

(1)分析采用多层螺旋CT 检查消化道穿孔患者的病例情况;(2)分析采用多层螺旋CT 检查消化道穿孔不同穿孔部位腹腔游离气体的分布特点;(3)分析采用多层螺旋CT 检查消化道穿孔不同穿孔部位腹腔间隙积液或肠系膜炎性浸润的分布特点。

1.4 数据分析与处理

采用生物统计学SPSS22.0 软件对本次试验记录到的统计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多层螺旋CT 检查诊断消化道穿孔的病例特点

经多层螺旋CT 检查,上消化道:胃溃疡并穿孔12 例;胃癌并穿孔1 例,十二指肠溃疡并穿孔14 例。下消化道:小肠异物并穿孔2 例;肠结核并穿孔3 例;肠伤寒并穿孔2 例;阑尾炎并穿孔12 例,小肠肿瘤并穿孔1 例。见表1。

表1 胃肠道穿孔病例表

2.2 分析采用多层螺旋CT 检查消化道穿孔不同穿孔部位腹腔游离气体的分布特点

采用多层螺旋CT 检查上消化道穿孔病人腹腔游离气体分布镰状韧带、圆韧带(肝门间隙、左肝下前间隙、小网膜囊)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下消化道穿孔病人(P<0.05);采用多层螺旋CT 检查下消化道穿孔病人腹腔游离气体分布肠系膜根部间隙、左肠系膜窦腔(空回肠周围间隙、阑尾周围间隙)、右肠系膜窦腔、升结肠旁沟、盆腔间隙、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上消化道穿孔病人(P<0.05)。见表2。

2.3 分析采用多层螺旋CT 检查消化道穿孔不同穿孔部位腹腔间隙积液或肠系膜炎性浸润的分布特点

采用多层螺旋CT 检查上消化道穿孔病人不同穿孔部位腹腔间隙积液或肠系膜炎性浸润分布在镰状韧带、圆韧带(肝门间隙、胃十二指肠前侧间隙、左肝下前间隙、小网膜囊)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下消化道穿孔病人(P<0.05);采用多层螺旋CT 检查下消化道穿孔病人不同穿孔部位腹腔间隙积液或肠系膜炎性浸润分布在左肠系膜窦腔(空回肠周围间隙、阑尾周围间隙)、右肠系膜窦腔、升结肠旁沟、盆腔间隙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上消化道穿孔病人(P<0.05)。见表3。

表2 分析采用多层螺旋CT 检查消化道穿孔不同穿孔部位腹腔游离气体的分布特点(n/%)

表3 分析采用多层螺旋CT 检查消化道穿孔不同穿孔部位腹腔间隙积液或肠系膜炎性浸润的分布特点(n/%)

3 讨论

相关临床影像学研究表明,腹腔内游离气体的存在是诊断消化道穿孔最最重要、最直接的征象[6]。针对疑似消化道穿孔,临床上大部分采用常规立位腹部平片检查。但大量的临床检查数据表明,常规立位腹部平片检查只能发现较多的游离气体存在,对于少量游离气体,由于腹部立位是二维图像,器官重叠较多,特别是上腹部是实性器官较多,当气体未达膈下缘时,立位腹部平片不能发现少量游离气体,并且不能进行定位诊断[7],误诊概率较高,会延误病人最佳的治疗时机。

近年来,多层螺旋CT 检查方法在消化道穿孔的检查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相比常规立位腹部平片检查而言,具有高密度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的优势[8],能够显著鉴别隐藏于脏器裂隙间游离的小气泡,明确胃肠道穿孔疾病患者病灶部位,达到精准诊断,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本研究显示,经多层螺旋CT 检查的结果显示,当消化道穿孔图像表现为单个或者多个腹腔内游离气体,消化道壁增厚且穿孔处周围渗出明显增多,且腹腔游离气体分布肝门、胃部十二指肠、镰状韧带、圆韧带、膈下部位,提示上消化道穿孔;而且一般上消化道穿孔患者腹腔积液一般均比较多,且大部分位于膈下间隙,这是由于胃十二指肠穿孔漏出的是胃十二指肠液,刺激性强,腹膜会出现强炎性反应以保护腹腔,所以积液较多,并且大网膜大、反应性及延展性好,它将腹腔气体及积液大部分包裹在膈下间隙。当腹腔游离气体分布空回肠、阑尾、肠系膜、盆腔、圆韧带部位,且下消化道肠管周围间隙出现积液或者下消化道肠管周围系膜出现炎性浸润时提示下消化道穿孔;当发现消化道异物时,可以明确诊断异物的位置及形状;而且一般情况下下消化道穿孔的积液相对较少且局限。

综上所述,消化道穿孔病人应用多层螺旋CT 诊断的临床价值显著,多层螺旋CT 诊断图上游离气体的分布、腹腔积液或炎性病变对于消化道穿孔部位的鉴别结果可靠,可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游离穿孔积液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NEAT1和miR-146a在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妇科超声见盆腔积液诊断探讨
莫须有、蜿蜒、夜游离
关节积液要科学适当地抽掉
陶珊珊作品
頤和園十七孔橋再現“金光穿孔”景象
腹水、胸水、心包积液,都是什么病?
穿孔瓷盘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术前术后护理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