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一东盟旅游产业合作:指向、结构与路径

2020-06-29 07:27张江驰谢朝武
关键词:旅游产业一带一路

张江驰 谢朝武

摘要:中国与东盟旅游合作可从旅游市场合作、旅游企业合作、旅游产品线路合作等三个基础层面构建合作体系。同时,中国与东盟应从合作观念、协作平台、协作网络、协作机制和利益共享等维度探索旅游合作路径。中国与东盟应将两地旅游产业的合作发展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体系的重要先导手段,为区域旅游产业的共同繁荣提供基础。

关键词:“一带一路”;旅游产业;合作发展;中国一东盟

作者简介:张江驰,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Email:1050517815@qq.tom);谢朝武,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管理(福建泉州362021)。

中图分类号:D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20)02-0025-10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大战略,是我国政府拓展经济合作空间,深化政治互信往来,推进区域经济整合,构建发展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顶层设计。从性质和前景来看,“一带一路”倡议是世界上地域跨度最长、发展潜力最强、涉及领域最广的经济合作纽带。同时,由东盟十国发起,中国等国家积极参与的《區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已完成协议谈判。在这种背景下,以中国与东盟旅游合作为先导推进两地合作发展的深化,有利于两地旅游业的协同发展,对于在东盟地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也具有重要的先导意义和建构意义。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关于中国与东盟地区合作的研究广受重视。国内外学者从微宏观层面分析了两地的经贸合作、区域互联互通、高等教育合作、海洋产业合作以及产业结构升级,并针对经济一体化建设模式、政策规划、布局优化等进行了深入探索。在中国与东盟“一带一路”建设中,尽管有中国学者指出会面临着地区安全隐患、发展差异、宗教文化差异、安全风险等障碍因素㈣,也有印尼学者指出可能会引发东盟地区产生新殖民主义的偏见。但是“一带一路”倡议在基础设施、旅游业、经贸协作等领域带来的积极影响已经成为两地的发展共识,它更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等特征㈣。从多元开放的视角来看,旅游业无疑是促进地区经贸合作自由化、文化交流便利化以及人员往来常态化的重要先导手段。换言之,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旅游合作,构建两地共生共赢的旅游生态关系,将为“一带一路”倡议付诸实践提供更为现实的可能性。因此,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旅游产业合作,推动双方发展深层次的旅游产业合作关系,探索更具全面性的旅游合作机制,是兼具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重要议题。

中国一东盟旅游产业合作发展的背景与基本指向

旅游业是中国与东盟较易实现产业协同与合作发展的经济产业,两地旅游产业合作既是两地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亦是国际旅游新形势下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发挥旅游业的先行作用,对塑造中国与东盟产业协作前沿平台和旅游合作新格局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中国一东盟旅游产业合作发展的背景

中国与东盟文化历史渊源深厚,在旅游合作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根深蒂固的侨乡资源纽带,两地旅游往来源远流长、旅游人次逐年增长(见表1)。根据2018年东盟统计年鉴,2016年中国赴东盟旅游人次突破两千万人次。2017年是“中国一东盟旅游合作年”,中国赴东盟地区每周有2700多趟航班往来。其中,泰国连续两年成为中国最热门出境旅游地,两地旅游互访达到千万人次。目前中国与东盟已互为最大海外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同时“中国一东盟旅游教育联盟”“10+1旅游部长会议”“东盟旅游论坛”等合作平台逐步走向完善,为切实推进两地旅游产业合作、推动旅游产业高效能产出奠定了充分的现实条件与组织保障。

随着旅游业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力量,将旅游产业作为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先导手段既能为两地旅游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持,也将进一步塑造国际合作新格局。自2013年以来,东盟部分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出现反复,中国与菲律宾、越南的南海争端使得大量中国游客取消行程。之后,旅游合作成为两地对话的重要方式,为双边关系改善提供了重要契机。从东盟2017年FDI统计数据来看,东盟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东盟与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占东盟进出口总额的18.44%,但基建投资企业的国有性质以及建设过程中的政府对话行为,极易导致东盟诸国间的政治联想。旅游是促进两地民众交流最为直接的方式,以旅游发展为出发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政治敏感性低、可行性高等优势。因此,在中国与东盟的外交发展与经贸协作中,旅游业已经成为调整局势和优化双边关系的重要缓冲器和先行指标,对于引导新形势下的中国一东盟国际关系具有重要先导作用。

(二)中国一东盟旅游产业合作发展的基本指向

中国与东盟旅游合作发展需依托于国际大通道建设,以建设海丝热点城市协作网络作为支撑要素,以搭建旅游合作前沿平台为重点内容,并可尝试打造新形势新背景下区域旅游自贸区。其基本内涵归纳起来,主要是“三个合作点,一个共同体”。“三个合作点”指的是推进两地的旅游客源市场合作、旅游产品合作和旅游企业合作,这“三个合作点”是缺一不可的统一体。“一个共同体”即建设中国与东盟旅游经济利益共同体。

其基本的发展指向包括:第一,推进客源市场层面的合作。明确两地互为重要旅游客源市场的地位,并持续推动本地客源和中转客源的双向输送,是两地共建旅游客源共同体的重点内容。两地应该合理布局客源市场,推进客源市场的结构性融合,为客源的双向输送与合作提供基础;第二,推动旅游产品层面的合作。要将旅游产品合作作为两地旅游业合作发展的优先领域,以精品旅游产品线路支撑两地旅游业的联动发展。第三,推动旅游企业层面的合作。双向并举“走出去”与“引进来”发展举措,推动双方企业在各自区域合作发展。旅游企业层面的合作发展不仅是指拓宽两地旅游企业的合作领域、途径和方式,促进两地旅游企业的转型升级和资源置换,还包括完善企业经营机制,驱动两地旅游企业之间形成“竞争—合作一共赢”的发展格局,最终实现旅游市场的繁荣发展。通过“三个合作点”建设,打造中国与东盟旅游业的前沿协作平台,全方位推进两地旅游业的战略合作体系,最终形成中国与东盟两地经济互利、文化互动的旅游经济共同发展的前瞻格局。这将为“一带一路”倡议体系提供有效的行业促动机制,并促进中国与东盟两地的经济发展。

二中国一东盟旅游产业合作发展的结构体系

中国与东盟旅游合作发展体系的建构,需以建立两地共同旅游市场为基础,以精品旅游产品线路为重点内容,以旅游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为动力源泉,多层次、全方位的构建旅游合作结构体系,引导中国与东盟旅游业的常态化合作进程。中国与东盟旅游合作发展的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一)中国一东盟旅游市场的合作发展

本质而言,中国与东盟旅游市场合作需以建立共同旅游市场为基础,重点推进区域旅游自贸区建设,突显两地共生共赢的旅游生态关系。中国与东盟旅游共同市场的建立必须以谋求共同发展为目标,实现市场秩序、交通衔接、信息平台、形象宣传、人才培训等方面的结构性融合。

第一,旅游市场秩序是建立共同旅游市场的前提条件。总体而言,中国与东盟旅游共同市场由中国旅游市场和东盟十国旅游市场组成,十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环境互有不同,旅游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旅游市场秩序也是千差万别。推进两地旅游市场秩序达成一致共识、形成制度化约束方能为共同旅游市场建设提供基础性支持。第二,加强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的衔接。旅游共同市场的建设有赖于旅游交通的衔接,完善两地公共交通配套设施、集散中心以及道路枢纽站点,为实现市场协作提供稳定的交通环境。目前,中国中铁于2013年成功承建造价96亿美元的柬埔寨铁路项目,2015年对东盟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占中国对亚洲承包完成营业额35%左右。第三,建立信息交互机制和旅游信息平台。信息的缺失与不对称往往都是旅游市场无序、竞争无序、管理无序的直接原因。信息共享平台能够推进区域内信息监督体系的建立,规范市场秩序,形成公平健康的旅游市场环境。第四,建立健全市场联合宣传渠道。通过拓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宣传渠道开展联合宣传,建立一个包含所有国家在内的旅游推介平台,将中国与东盟各国中各具特色旅游品牌、资源、餐饮、景区等进行统一宣传引导,形成统一的区域旅游形象。第五,重视旅游人才在旅游市场合作中的基础性作用。区域旅游合作引领了跨区域旅游人才流动,可通过不断强化中国与东盟两地院校联系,倡议建立由两地旅游专家、学者等组成的旅游人才智库,并借力高校平台建设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一批素质高、能力突出的国际型旅游人才。

(二)中国一东盟旅游企业的合作发展

中国与东盟旅游合作往来的日益密切也为旅游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伴随着政府的产业扶持和政策支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已经成为两地旅游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不仅能为两地游客提供集“食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旅游服务,也拓宽了两地旅游企业合作的新领域、新范式和新空间,最终有利于实现两地旅游企业在产品、技术和市场等优势资源的整合和发展。

推动中国与东盟旅游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发展,需发挥政府、企业、市场的角色作用,分阶段有序开展合作。第一阶段,政府主导、市场协调、企业参与。近年来,尽管市场红利得到释放、政府扶持政策频频出台,但考虑到旅游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不高、制度环境差异与旅游市场环境的瞬息万变,中国与东盟两地旅游企业在对于“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践行中仍保持观望态度。在合作推进的前期,两地政府必须摆脱“纸上谈兵”的模式,需从法律法规、优惠政策、资金支持、合作协议等方面扩大市场准入,切实推进企业合作进程。例如,马来西亚形成了集政策扶持、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等优势资源为一体的企业引进模式,并与同城网在旅游建设、产品线路推广、大数据共建共享等项目开展战略合作。第二阶段,市场和企业共同主导,政府协调合作。随着“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推进,市场的主导作用日益凸显,能够规范、引导和提升旅游企业的竞争模式、经营模式和协作模式。此时,市场优胜劣汰将成趋势,并进一步塑造更具潜力、竞争力的优质企业,从而推进“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发展进程。在这个阶段,政府的主导作用已经逐步减弱,但是仍需政府出台更为全面、细致的引导政策,激发企业合作热情与相关业务的拓展,其协调和服务职能突出。第三阶段,企业主导,市场、政府优化和协调合作。此时,两地旅游企业合作机制日渐成熟,企业竞争模式也日趋成型,旅游企业占主导地位,市场、政府向服务型、协调型职能转换。同时,市场的引导功能与政府的监督功能也日渐凸显,旨在引导旅游企业合作往品质化、专业化和体系化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两地旅游企业的优势整合和同步发展。

(三)中国一东盟旅游产品线路的合作发展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的旅游产业增速较快,但各自在全球旅游市场中的比例仍有上升空间,以精品旅游产品线路支撑中国与东盟旅游合作发展具有天然的优势、现实的需求和可预期的未来。中国与东盟可充分利用地理临近性,重点强化我国泛西南地区与东盟各国的陆上旅游联系,借助海上旅游通道推进跨国旅游航线建设,最终实现资源共享、产品对接与线路优化。

中国与东盟在加快旅游产品线路的合作步伐中,可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依托于海上旅游通道,联合开发旅游产品线路。应在完善现有的“新马泰”、海上邮轮等旅游线路的基础上,积极整合地区间的滨海资源优势,整体规划,推出不同線路类型,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海上旅游产品线路。当前,广西防城港市与越南下龙市已实现通过邮轮航线为载体,将途经的各国著名景点作为停靠点,实现各地特色旅游资源、旅游景点、餐饮住宿等串联合并,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海上邮轮产品。未来中远期的海上旅游产品体系的完善可将该航线辐射延展至马来西亚、柬埔寨、菲律宾等相邻国家和地区,从而形成环东南亚海上邮轮旅游圈。二是借力于地缘优势,积极拓展中国与泰、老、越、缅等国的边境旅游线路,尤其是湄公河跨境水上特色国际旅游线路,大力培育中国一东盟陆上旅游产品线路合作品牌。例如,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中国东兴市发挥“两国一城”的地理优势,与越南芒街市打造跨境全域旅游新业态,提供人员自由往来、车辆自由通行、签证便利化等措施,随之形成了“陆上桂林”“海上桂林…‘两国四地(广西桂林、东兴与越南芒街、下龙)”等边境黄金旅游线路,实现了两地旅游资源共享、市场共拓、客源互送以及利益共享。跨境旅游产品线路既是发挥旅游业先行作用,通过旅游桥梁作用推动地区互联互通的重要举措,也是对毗邻国家旅游经济合作新模式的探索。三是根据东盟各国旅游产业特点开展差异化的旅游线路合作。从旅游业发展层次来看,东盟存在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基础设施完备,旅游成为主导产业的国家和地区,也存在旅游资源富足、开发不完善,但旅游业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国家和地区。中国与东盟各国应根据各自优势项目和产业结构开展差异化线路合作。比如,新加坡、泰国的旅游发展水平较高,旅游竞争力均强于东盟其他国家,可侧重于多元化旅游产品与跨国精品线路的打造,开辟两地旅游形象宣传专栏;又如,中国南部各省与东盟各国有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可强化邮轮旅游、海岛度假等领域的合作,建设一体化的旅游目的地。

三中国一东盟旅游产业合作发展的路径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启动中国与东盟旅游产业合作发展的先导战略,对开创地区新型旅游合作模式,推动两地旅游产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两地旅游合作发展的路径机制,需以谋求两地旅游共同繁荣为旨归,并完善观念构建、协作平台、协作网络、协作机制、利益共享等方面的内容,为两地旅游产业的一体化进程提供基础性保障。中国与东盟旅游合作发展的路径机制如图2所示。

(一)推动中国一东盟旅游合作发展的观念建构

旅游观念是民众对于旅游的态度以及旅游行为的意愿,旅游合作观念则是民众对区域旅游集体协作、共同发展的态度,它具有整体性、层次性以及可塑性等特点,能为两地旅游合作塑造意识基础。2016年东盟各国旅游部门集体通过了未来10年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东盟旅游战略规划》,致力于推动东盟旅游市场的一体化,推进东盟内部民意观念、技术发展、经济建设等多方面的共同体建设。但是由于中国与东盟以及东盟各国的发展水平、发展诉求不尽相同,旅游合作观念存在较大的区域性差异,这也是近年来两地旅游合作认同度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两地还有待于从观念建构上支撑旅游业的深层次合作。

旅游合作发展观念的建构可以从两地民意塑造、产业交流和政府对话等形式人手。民意可以理解为民众的意愿,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地区、国家间的意识观念和民心相通指数。将旅游合作发展观念植入于地区的民意观念中,可在塑造地区民众旅游合作意识基础上,便利旅游合作相关政策的推行实施,并引导民众主动参与到两地的旅游合作建设工程。旅游产业交流可以从产业优势资源互补、信息共享、市场互通等层面开展,它有利于推进不发达地区的旅游产业升级,对于优化两地旅游企业的合作模式、经营机制乃至未来的合作发展方向均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从政府交流来看,截至2017年末,中国与东盟已经建立了多渠道、多层次的政府对话形式和推介模式,如中国东盟中心联合北京电视台远赴东盟各国拍摄“你好东盟”,举办了中国一东盟旅游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东盟旅游图片展。此外,在“东盟旅游论坛”“中国福建周”“东盟旅游部长会议”等关于中国与东盟旅游业发展的旅游专项会议论坛也不在少数。两地可通过政府对话的引导和协作,建构旅游合作发展的国家观念。在两地旅游合作发展体系中,民意观念是基础,产业观念是重点,国家观念是核心,三者共同支撑着中国与东盟的旅游合作发展。

(二)设立中国一东盟旅游合作发展的协作平台

旅游协作平台是一个合作概念,合作秩序的形成、分工职责的明确、既得利益的分配都是在平台的搭建中实现。当前,中国与东盟以旅游合作发展为主要职能的官方合作平台、行业合作平台、民间合作平台尚未成熟建立,也成为了掣肘两地诸多旅游决策、一体化建设落实的重要原因。中国与东盟可从政府、企业和民间三个层次设立旅游协作平台,专门负责两地旅游一体化建设。

政府协作平台可为两地旅游合作发展提供决策支持。由于中国与东盟各国在组织体制、管理模式等存在较大差异,短期内难以形成类似欧洲议会、欧盟理事会、非盟委员会等相对集中、统一的平台为两地旅游合作提供平台助力。因此,两地政府旅游协作平台可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协定的规范下,通过“10+1”“10+3”东盟与中国旅游部长会议加强政策对话和决策合作,鼓励双方以互派成员的方式参加东盟年度旅游论坛、东盟高峰论坛、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等。此外,两地还可成立以旅游合作发展为主题的旅游联席会议制度,侧重于两地旅游合作政策的制定、执行和完善,引导各国开展旅游合作。企业协作平台是企业间实现优势资源互补、服务信息交换的重要渠道。旅游企业是两地旅游合作发展的重要参与主体,在推进两地旅游一体化建设中承担着信息共享、资源互补、人员互送、形象共建、价值共创等重要产业职能。当前,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已经与中华工商联合协会联合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建立跨国联通机制,以期为两地区搭建企业协作平台。未来两地可联合建设中国一东盟旅游企业联合会、企业联盟等产业协作平台,不仅可在景区景点建设、旅游咨询发布、线路产品推介中起到催化作用,也可优化市场投资环境,引导旅游区内的招商引资和旅游地营销等方面的合作。民间协作平台是政府、企业协作平台中的有力补充。民间组织具有关心社会公共利益、非营利性和志愿性等特点,在两地旅游公共服务建设中往往能做到比政府成本更低、效果更好。目前,中国与东盟各国成立的民间协作平台有中国东盟协会、民间友好协会、华人社团、旅游协会等,举办开展的各类旅游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在促进地区客源互送、强化旅游合作观念、增进人文交流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三)建立中国一东盟旅游合作发展的协作网络

中国东盟旅游协作网络应以两地的旅游中心城市为依托,紧密围绕海陆两类旅游城市的联结,完善旅游合作发展的空间布局,建立旅游协作网络体系。这也应成为中国与东盟下一阶段旅游合作的共同目标。我国在2015年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明确指出,将福建的福州、厦门、泉州纳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点港口城市,建立海上合作支点,并持续将泉州打造成海上丝绸之路的先行区;在福州设立福州新区,积极推进厦门邮轮航线建设,加快平潭综合实验区等开发合作重要功能区建设,至今已初步形成中国与东盟旅游协作网络的基本雏形。

在建构中国与东盟旅游合作发展的协作网络时,以福建为中心的东南沿海省市是海上协作网络的建构重心,以广西为中心的西南邻近省市是陆上旅游协作网络建构的建构重心,最终实现以港口城市支点与内陆城市节点形成的两地旅游协作网络。在海上协作网络的建构中,福建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谋划对接东盟,辐射内陆城市中有着中转枢纽的积极作用。进而,可发挥福建桥头堡作用,以上海一宁波一福州一泉州一厦门一广州一深圳等海上丝路节点城市作为中国一东盟海上旅游合作的中轴线,并沿海上丝绸之路辐射至整个东盟地区,建立起与东盟海上旅游合作的衔接网络。在海上协作网络中,将两地已有的协作城市节点(如广西防城港与越南下龙市)作为示范区,引导福建的福州一泉州一厦门建设成两地的海上旅游合作先行区,促进海上互联互通、旅游交流与文化往来;将上海、宁波、广州、深圳、海口、三亚等城市建设成海上旅游合作的重点区,打造沿海新型旅游合作新高地,加快上海、宁波与东盟的旅游协作步伐,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形成面向东盟各国的国际旅游大通道、产业合作示范区和人文交流基地。在陆上协作网络的建构中,西南省份是陆上旅游协作网络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可重点推进广西、云南等内陆省市与泰国、越南、老挝等临近国家在铁路、公路、航空等旅游網络通道的建设。其中,加快将南宁机场、桂林机场、北海机场、昆明长水机场建设成赴东盟旅游的国际枢纽中心;完善昆明-玉溪-磨憨-万象-曼谷高速铁路建设,进一步启动凭祥经谅山至河内、东兴经芒街至河内、龙邦经高平至河内等高速公路建设方案;简化出入境审批程序,建设中国一东盟旅游一体化合作试验区,打造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业态多元化的国际旅游示范区。

(四)确立中国一东盟旅游合作发展的协作机制

中国与东盟之间存在地区间隔、制度不同、文化差异、宗教冲突等差异因素,这使两地旅游合作发展的协作机制通常以政府为主导,通过政府行政力量来引导地区旅游合作发展。为此,中国与东盟旅游协作还需从市场、企业、产品线路等层面寻找机会,建立主体多元化、行业综合化、多种机制综合协调的区域协作体系。

这一协作体系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确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民间支持、游客推动”的多元主体协作机制。多元化协作机制强调主体分工、优势互补、共生共存,如政府主体间建立长远的旅游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地区风险管理与应急协作机制;旅游企业间建立客源互送、人才培养、资金保障机制;民间建立信息对接、资源共享机制等。二是形成旅游行业综合管理机制。从东盟旅游发展规划来看,引导中国与东盟在旅游相关行业的合作,完善各行业间的综合管理模式和层次协作机制,强化旅游业的带动效应和产业协作的良性循环已经成为重要内容。以泰国而言,近年来相继与京东、阿里巴巴、中旅总社等企业展开合作,相关合作备忘录亦有所签订,不仅包含旅游产业的合作与发展,也涉及地域开发、交通服务、会展服务、餐饮管理、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等相关产业。三是旅游宣传推广与营销机制。通過共同宣传与营销协作塑造区域旅游形象,使中国与东盟成为一个具有关联性的亚洲旅游品牌,并能被国际游客所识别和选择。两地可整合各国的宣传资源和宣传平台,在特色旅游景区景点、旅游交通、旅游餐饮、旅游便利政策、旅游行程咨询等方面形成推广合力,逐步向全域化、整体化的旅游推介模式转换,并联合开展对外营销。进而,通过多主体协调、多层次行业沟通、多类别企业联合来构建“区域联动、政府主导、信息共享”的旅游协作机制。

(五)推动中国一东盟旅游合作发展的利益共享

利益共享是中国与东盟旅游合作发展的动力来源,关乎着两地旅游合作能否长期发展、稳定推进的重要问题。目前,东盟各国旅游竞争力的差异直接导致了资源、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如泰国的国际旅游收入是老挝的80倍左右。不仅如此,东盟各国内部的产业竞争也日益激烈,中国与东盟旅游合作还处在中国是主要客源输出国的状态,这些严重阻碍了两地旅游深层次合作与一体化建设进程。因此,塑造公平的旅游竞争环境、既得利益与优势资源的共享也成为两地旅游合作稳步推进的关键。

旅游利益共享可从以下三个层面开展:其一,完善东盟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具体而言,东盟各国旅游竞争力的差异在于旅游地基础设施的不完善,这也成为阻碍目的地可达性、区域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可充分利用亚投行资金优势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主要航线的建设,尤其是重点推动柬埔寨、缅甸、文莱、老挝等国家的内部航空、陆路、水路等交通体系建设。其二,实现中国与东盟各地区客源市场与规模的有机协调。目前,中国赴东盟旅游、东盟各国内部的旅游人数主要集中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等5国,而缅甸、老挝等国家则面临旅游发展乏力、设施设备资源闲置等困境。对于客源市场的协调,可推出东盟内部的优惠联程航线,如推出新加坡一缅甸一菲律宾等跨国旅游产品线路,根据资源互补、产品衔接等进行优势整合实现不平衡区域间的客源共享。也可加大国际旅游线路的开发,设计诸如中国一泰国一马来西亚一新加披等东南亚旅游线路,使中国与东盟成为一体化旅游地为国际游客所选择。其三,推动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机制的建设。中国与东盟旅游合作涉及多个国家地区,政治环境、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关系错综复杂,两地旅游合作风险形势也日渐严峻。因此,在推进利益共享建设的同时,两地也要注重对风险的把控,从风险预防、风险监测、风险评价、应急管理等方面加强风险共担,为既得利益的分享提供坚实的基础条件。

总体上,中国与东盟地区的旅游交流逐年升温,两地旅游市场也具有越来越高的依存度,实现旅游产业的合作发展、推进区域旅游整合既是两地旅游合作的必然趋势,也符合两地人民的共同利益。因此,中国与东盟应积极推动两地旅游产业的合作发展,并将其作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体系的重要先导手段和先行措施,同时从合作观念建构、协作平台建设、协作网络发展、协作机制优化、合作利益共享等方面予以推动,以为中国一东盟旅游产业的协作发展与共同繁荣提供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旅游产业一带一路
北京市旅游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延安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探析
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量化测度
对旅游产业供应链构建的几点思考
基于SWOT分析的泰安市旅游资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