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如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效果

2020-06-29 07:41赵婧怡
文教资料 2020年11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赵婧怡

摘    要: 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效果,有待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努力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教学的新路径,利用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结合地方文化与学生专业特色,创新与完善课程教学与考核方式,切实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有效性,让大学生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开篇之作,该课的授课对象主要是刚踏进大学校园的大学一年级新生,旨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与法律素养。根据2018年版最新教材,“基础”课共由绪论加上六章内容构成。其中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个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同时是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由言简意赅、朗朗上口的二十四个字组成,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凝聚全社会共同价值取向的“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指引,该章教学效果更是对整个“基础”课教学目标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一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悟,仅仅停留在对字面意思的机械背诵与简单理解上,并未认知深刻内涵,无法产生情感认同,更不能很好地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收效甚微,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普遍现象。显然,增强“基础”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效果,迫在眉睫。我们应该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新路径。

二、“基础”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教学的新路径

(一)利用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的兴起和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我国已进入信息化时代。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应该顺势而为,推动思政课堂朝着数字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慕课技术制作“基础”课网络课程,开展线上授课,还可以运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宣传教育,以此增强“基础”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效果。

1.巧用互联网,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当代中国,信息技术已趋于成熟,互联网與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应该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基础”课教学过程中,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有效性。线下教学即以往的教师课堂授课模式,笔者在此不再赘述,以下重点介绍线上教学模式。我国目前比较成熟且应用得比较广泛的线上授课模式首推慕课技术MOOC。慕课是以互联网为依托,面向大规模学习者开展教学的在线教育形式,具有资源共享性和自主互动性的教学特点[1](131)。高校应该大力推进“基础”课的慕课教学并鼓励大学生们积极选修该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授课内容制作网络课程,并利用网络海量的优质学习资源进行教学。比如,在共享的课堂学习资料中,教师可以上传一些有效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人好事,提供大量相关的文字或视频材料供学生阅读。与以往的线下教学模式相比,线上慕课最显著的优越性体现在以下两处:第一,学生学习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课余闲暇时间反复多次观看教师所共享的文字及视频资料,深入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传达的精神;第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学习水平,更加自由灵活且有针对性地安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进度。无疑,线上教学这两大特性都对增强“基础”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2.新媒体驱动,开展“两微一端”宣传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新媒体定义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2](65-66)。如今,以往的传播媒介诸如电视、报纸、广播等已不再是青年一代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取而代之的是微信、微博、QQ等新兴媒体。因此,高校应该因势利导,让新媒体成为“基础”课教学的有效载体,实现由以往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向新媒体时代多元渠道的教育方式转变,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效果。高校“基础”课教育要利用好“两微一端”(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新媒体平台,切实有效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新媒体的使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全过程。比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创建所授课班级的“基础”课课程微信群或者课程微信公众号,课下与学生进行即时交流,以便第一时间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掌握程度。对于一些积极践行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学生,教师应该利用“两微一端”对其模范行为进行宣传报道,号召其他学生学习楷模精神。值得注意的是,基于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及自媒体的自由性,思想的精华与糟粕在网络社会共存,已经成为一种客观存在[3](69-71)。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规避新媒体中虚假和负面信息对大学生学习与成长的消极影响。教师应该做好网络舆情的监管工作,面对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传达精神背道而驰的不当言论,要提醒学生注意甄别,明辨是非。

(二)在教学中拉近“基础”课堂与学生的距离

目前,一些大学生存在这样的认知误区,觉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是“基础”课本中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距离自己实际日常学习和生活很遥远。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改善教学方式,拉近“基础”课堂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切感”。要想拉近“基础”课堂与学生的距离,必须尊重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在教学中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地方、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各有特点的现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以学生为本,推进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切实增强“基础”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效果。

1.因地制宜,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是因地而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授课时要因地制宜,利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涵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里所指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两重含义,广义上说,是指当地即高校所在省市的优秀传统文化;狭义上说,就是指该高校内部的校园优秀传统文化。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时应该结合当地别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几千年来,经过当地人民的传颂,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当地人民的生活、工作、风俗、节日活动等,熏陶着一代又一代人,教育本源性非一般外来力量所能撼动[4](167-170)。以广州市为例,广州是近代中国革命的发源地,具有黄埔军校、中共三大会址、农民运动讲习所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州市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讲授“爱国”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可以结合孙中山先生创办黄埔军校,力图挽救国家危难的宝贵史料,或带领班上同学前去黄埔军校旧址参观考察,让大学生更直观、生动、形象地理解“爱国”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远比教师在课堂上泛泛而谈的教学效果更显著。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时要注意结合该高校独特的校园传统文化。校园优秀传统文化是该校富有特色的优良传统,要让它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滋养源泉和文化根基。要充分发挥校友资源的育人功能,通过优秀校友的成长经历、生动事例和奋斗历程,激励在校学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5](49-52)。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讲授“敬业”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可以该校毕业的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优秀校友为例,号召在校大学生向校友学习。由于教学案例与材料都是身边的真人真事,大学生会由衷地感觉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自己不再遥远,这样能显著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有效性。

2.因材施教,以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为切入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也是因人而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因材施教,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当代社会,一些大学生误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无关,觉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自己今后专业和工作的开展帮助不大。不得不承认,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公共课,确实存在与专业课“脱钩”之嫌。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与时俱进地提出了“课程思政”“大思政格局”建设等概念。各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强“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工作的交相辉映。相对于综合类院校,专业类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应该注重这一点。以理工类院校为例,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普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文科理论类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因此,照本宣科式大量灌输理论知识显然与理工科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背道而驰。理工类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充分认识理工科专业学生的这一特质,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一方面,理工类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基础”课教研室应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发校级教材。相对于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一教材而言,各类理工类院校编撰的校级教材应在尊重统一性、共同性的基础上更多地体现本校特色、专业特色[6](66-69)。另一方面,理工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以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为切入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所学的专业领域当中。例如,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程伦理道德相结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具体的实验操作和专业技能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注度与兴趣,有效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效果。

3.以生为本,翻转课堂进行生活化教学。

目前,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还是以往的“满堂灌”,即教师在课堂上以晦涩枯燥的语言向学生大量灌输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反感与不满,导致课程教学收效甚微。因此,要想增强“基础”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效果,必须改革“基础”课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积极推进生活化教学,即在平时教学中使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把学生的生活作为教育的切入点,让学生感受到“基础”课的亲切性,缩短与“基础”课的心理距离[7](179-180)。教师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擅长用生活中的例子补充理论知识,或结合社会热点问题,以学生关注的问题为切入点,并且在讲解过程中更具有亲和力。这样,学生会觉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贴近生活、更接地气,增强大学生在“基础”课中的获得感。例如,在讲解“平等”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教师可从社会热点问题“收入分配公平”入手,然后扩展到学生真正关切的日常生活,比如說评奖评优的公平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什么样的社会才是平等的社会。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生为本,推行“生本教育”,从传统的“师本位”过渡到“生本位”。目前,我国已有许多高校提倡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所谓翻转课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比例,将学习的决定权由教师移交给学生,实现师生角色互换的教学设计方法[8](701-705)。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的功能将被完全改变,教师将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及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将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上变得更主动,获取信息不再完全依赖于教师的传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教育活动的人文关怀性[9](43-45)。教师可采用案例讨论、研讨会、辩论会、情景剧表演、诗歌朗诵、学习小组研学成果PPT汇报展示等手段,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提高“基础”课堂的抬头率,让学生做到人到心到。比如,教师可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贵在于知还是贵在于行”为辩题,组织开展课堂辩论赛,让学生分为正反两方深入讨论对这一辩题的思考与看法,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知行合一”的观点,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创新并完善“基础”课考核方式

考核作为教学实施过程的最后环节,是整个课程教学效果最直接的体现。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对增强课程教学效果起到的作用与影响。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式还是传统的“期末笔试”,期末成绩占比高达70%或以上,通常都是考前教师“划重点”,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这种单一、枯燥、不合理的考核方式削弱了“基础”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效果。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认识并重视这一问题,致力于创新并完善“基础”课的考核方式,遵循“抓过程——重实践——考能力”的考核原则,推动课程考核方式的科学化、合理化。

1.注重平时的过程化实践考核。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0]。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和归宿应该是培养出道德品质高尚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而不是培养出善于应付考试的优秀考试机器。不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只是把思想、政治、道德知识记忆下来,应付考试与检查,严格来讲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应试教育[11](236)。正如“基础”课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题所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践行二字。因此,“基础”课的考核应该重在平时、重在过程、重在实践,而非只关注期末考试成绩,以分数高低论英雄。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适当调整“基础”课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占比,不断增加平时成绩所占比例。笔者认为,平时成绩的比重应该占50%或以上,引起学生对平时成绩考核过程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不断细化平时成绩的计分环节与方式,建立健全过程化实践考核机制。例如,在对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时成绩考核中,教师可采用一次实践活动、一篇小论文再加上一次课堂研讨会的形式。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外实践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作为志愿者到敬老院探望老人等,通过录像拍摄视频等方式记录下活动过程并提交。然后,让学生把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写成一篇课程小论文。最后,开展一次课堂研讨会,让学生就自己的实践活动和小论文发表观点,在研讨会的思想碰撞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教师可以赋予这三个环节不同的分值,根据学生对各个环节的完成情况进行过程化考核,最终计分并形成平时成绩。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学生会为了提高“基础”课成绩而认真参与每一次考核活动,也会提高对该课程的关注度与重视度,还能在课程实践活动中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达到知行合一的学习效果。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有效性将显著提高。

2.创新期末考试题型。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基础”课的期末考试方式为闭卷,题型由传统的选择、填空、简答、论述这几部分构成。考试答案通常都是教材原文,并且考前绝大多数教师都会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通过率而“划重点”。在这种期末考试模式下,学生往往机械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个字,对其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并且考完就忘,真正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少之又少。为了增强“基础”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摒弃以往的期末考试模式。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代中国,“期末笔试”仍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考察的主流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从创新期末考试题型这方面入手,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式更灵活而富有新意。笔者认为,针对“基础”课中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期末考核,比较合适的考试题型有材料分析题和案例分析题两种。不仅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也应该生活化,材料和案例的选取最好来自当年最新的时事新闻热点或者该地该校的真人真事。对材料和案例的阅读、分析和总结,往往不能从教材原文中找到直接的答案。这两种题型既考查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又考查了学生信息获取、问题分析和文字表达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答卷的评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清晰地发现,学生能否运用书本上的理论性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能否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既是对教学效果的直观考查,又为教师的查漏补缺和教学重点的设置提供了全面的研究资料[12](291)。笔者认为,“基础”课期末考核并不一定要清一色地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开卷考试也未尝不可。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准确定位章节内容并截取相关的教材原文,这种难度绝对不亚于机械式的考前大篇幅背诵。需要注意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应在考前给学生“划重点”,取而代之的应是指导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多次的自由阅读中自然能得出个人的心得体会并感悟出课堂学习以外的新的内容。在上述措施下,学生自然会为了提高“基础”课的期末卷面成绩而督促自己认真学习并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效果有了保障。

三、结语

目前我国“基础”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不遗余力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巧妙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越性进行线上授课,同时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教学中因地制宜,将本地本校的优秀地方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全过程,并且因材施教,尊重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有机结合。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不断创新“基础”课的教学方式,推进教学方式的生活化,以学生为本,还要积极完善“基础”课的考核方式,建立健全过程化实践考核机制。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础”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才能达到触动人、感动人、影响人的教学效果,真正完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张瑞琪.慕课技术助推“一主四翼”课堂教学模式——以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为例[J].学周刊,2019(34).

[2]李博.新媒體时代高校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析[J].陕西教育(高教),2019(10).

[3]刘素芹.新媒体环境下江苏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文教资料,2019(25).

[4]周开权.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涵育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混合教学模式[J].轻工科技,2019,35(9).

[5]张君第.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途径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18(30).

[6]胡剑.论理工类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9,17(3).

[7]邱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生活化教学探讨[J].文教资料,2018(32).

[8]李凘纯,冷峰,王士勇.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医学研究生临床操作技能培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9,33(6).

[9]蒋业华.翻转课堂模式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8).

[10]栾永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5-24(9).

[1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12]刘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探索——以邵阳学院为例[J].法制博览,2018(36).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