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典故与大学生英语学习关联

2020-06-29 07:41王莎莉石陈丽
文教资料 2020年11期
关键词:典故英语学习来源

王莎莉 石陈丽

摘    要: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语言作为文化载体,文化典故是文学语言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学习和了解西方文化典故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英语水平的提高。本文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出发,从西方文化典故的来源、学习西方文化典故的意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学习西方文化典故的必要性。

关键词: 典故    来源    英语学习    跨文化

典故是指口头或书面表达时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泛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典故经常来自文学典故、神话典故、历史和体育典故,富含浓厚的民族色彩,有着内涵精深、外延悠远的特点。英语典故追溯到早期古希腊古罗马神话和《圣经》中的外来文化典故、莎士比亚时期及以后大量岀现的正宗的英语典故,以及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不断涌现的新的典故。西方文化典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岀西方的思维、风俗习惯、信仰和道德伦理价值观。

一、西方文化典故的来源

典故的产生实质上是对一种民族文化生活的语言反映。典故来源于人类社会生活文化的各个方面,但根据发展规律看西方文化典故的主要来源有:

(一)历史故事或历史事件。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有众多具有影响力的著名历史故事和事件,留下了许多典故。例如“eat no fish”(诚实的人)起源于历史故事——英国伊丽莎白一世即位后,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处理遗留的宗教问题。她大刀阔斧地对宗教问题进行改革:颁布新的《三十九信条》和《至尊法案》,与罗马教廷决裂,重立英国国教,确定英国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领。其中《三十九信条》有一项规定,英国国教会废除了天主教星期五禁肉(天主教中,星期五不能吃肉,就吃鱼)的斋戒。许多英国百姓为表明自己的态度:支持伊丽莎白一世与天主教划清界限,其中一项标志性的口号和做法是“星期五不吃鱼”。后来,“星期五不吃鱼”缩略成“不吃鱼”。在英语中,“eat no fish”就成了表示拥戴政府的行为,“不吃鱼的人”就成了“忠于政府的人”,后引申为“诚实的人”。

(二)希腊、罗马神话典故。英语引用的典故最多来自希腊、罗马神话,例如“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厌恶女性,决定永不结婚。他雕刻了一个美丽的象牙女像,爱上了这个女像。每日精心呵护、装扮她,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阿芙洛狄忒为之打动,赐予了雕像生命,让他们结为夫妻。后来教育心理学应用“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解释为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同,对学生施加的方法不同,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

(三)宗教和《圣经》宗教中的典故、比喻和寓言广泛地为世人所接受。由《圣经》而产生的谚语、习语、成语成为广为人知的日常用语,例如“30枚银币”(30 pieces of silver)来自圣经典故“犹大的亲吻”——犹大是《圣经》中耶稣基督的亲信子弟12门徒之一,耶稣传布新道虽受到百姓的拥护,却引起犹太教长老司祭们的仇恨。他们用30个银币收买了犹大,要他帮助辨认出耶稣。他们到客马尼园抓耶稣时,犹大假装请安,拥抱和亲吻耶稣。耶稣随即被捕,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人们用“30枚银币”比喻可耻的奸诈行为所得酬劳。

(四)社会、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包含甚广、内容丰富多彩,也带来了很多人们经常使用的典故。英国是一个岛国,很多典故和鱼有关,例如have other fish to fry(有别的事要忙),fish in the air (水中捞月,白费力气)、a big fish in a small pond (大人物)、fish in troubled water(浑水摸鱼、趁火打劫)等。

(五)文学作品、民间故事。西方文化典故有很多出自某些文学作品,有的是原封不动的摘引,有的则是节缩而成。它们广为流传,例如出自安徒生童話的“丑小鸭”(ugly duckling)广为人知,比喻不被关注的小孩子或年轻人。讲述只要有理想、有追求,并为这目标而努力奋斗,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要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人生中的挫折和痛苦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坚强面对。“布利丹毛驴”(Bridan Donkey)出自十四世纪法国哲学家布利丹的寓言。有一头饥饿毛驴站在同样的两捆干草之间,因为不知该吃哪边的干草才好,结果饿死了,比喻那些优柔寡断的人。

典故的产生实质上是对一种民族文化生活的语言反映。了解和掌握英语典故来源等方面的知识,对提高英语学习水平和职业知识技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学习西方文化典故的必要性

分析苏州市职业大学的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在校学生的220份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西方文化典故了解甚少,只有18%的学生知道斯芬克斯之谜,50%的学生了解达摩克利斯剑的含义,而不了解亚当、夏娃与伊甸园的关系的学生则占45%,不了解at the eleventh hour的占比则高达87%。但是调查同时发现81%的学生对于西方文化典故感兴趣,78%的同学认为对于典故的了解会对英语学习有帮助,45%的学生非常希望了解西方文化典故,老师应多讲一些与西方文化典故相关的知识;36%的西方文化典故应该挺有意思的,由于不知道是否对英语学习有益处,不是非常感兴趣;只有9%的学生认为西方文化典故与考试(各类英语考试,如CET4、CET6)关系不大,没有必要浪费时间。

在我国英语教材中存在用典故的英语文章,这些典故大多内涵深刻、文字简洁,使用起来生动有力,使文章大为增色,例如,butterlies in ones stomach, take with a grain of salt, begin to breathe, stretch a dollar等表述在大学英语课本中出现。 然而, 由于对历史或典故的知识不足, 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这些典故在文章中的真正含义,而成为学习障碍。对于大学英语学习不仅是单词和语法学习,需要跨文化知识学习。学习和掌握英语典故及背景文化知识,对提高英语学习水平和应用能力有着重要的价值,对习得跨文化知识、培养职业能力素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西方文化典故對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一)扩大词汇量。英语隶属印欧语系,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世界各语言的不同词汇。按其起源,英语词汇可分为两大类:母语词汇和外来词汇。对于英语拼写影响较大的三大语言是希腊语(多数词汇通过拉丁语间接进入英语)、拉丁(英语80%的词汇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拉丁语)和法语。而希腊神话已成为整个西方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关希腊的语言元素占据了重要地位,影响着西方社会文化及词汇的发展。其中的许多现象已演变为西方文化中最基本的结构。词汇中包括大量直接信息,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引导和辅助作用。因此,要想提高运用英语词汇的综合水平,学生必须知道来源于希腊神话的英语词汇及典故。

例如:Chronos是希腊神话中的时间之父,代表着超越一切的第一因,也代表着永恒的时间。派生出以chron为开头的词语。比如chro chronic(长期的、慢性的)、chronology(年代学)、chronometer(计时器)、chronotropic(变时性)、chronotherapy(生物钟疗法)等词语;sal从拉丁语引申而来,有了salary(专门用于买盐的钱、薪水)、salad(有盐的蔬菜)、sauce(有盐的酱汁)、sausage(腌制的香肠)、salami(意大利香肠)、salinity(盐分)等词汇。此外,salt在罗马时代被视为珍品,所以有了短语above the salt(坐上席、受尊重),take with a grain of salt(盐作为调味与解毒剂一起服用,引申为将信将疑)、salt of the earth (出自《圣经》,耶稣比喻他的门徒,指社会精华,最优秀的人)等;Muse(缪斯,希腊神话中主司艺术和科学的九位文艺女神的总称),后引申的词与音乐艺术、记忆相关,有music, musical, musician, musicalology, amuse, museum, memo等词汇。

词语内涵丰富,意蕴深刻,掌握相应的典故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运用西方思维进行英语学习,体会西方文化的趣味与魅力,并能更好地理解英语词汇不同的含义,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将对英语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实现英语学习的预期目标。

(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作为文化载体,与文化相对应。不同的文化在文化取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作为英语和英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化典故往往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不易理解,而且难以正确运用。通过对西方文化典故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习西方社会与文化背景知识,理解文化的差异,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提高职业技能。

1.缩小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国神话典故是伦理的道德神话,神话人物大多按照善恶而定位,非善即恶。战争是善恶两种力量的较量,斗争的结果总是善战胜恶,体现了中国文化对因果报应的推崇,强调自身的文化修养、服从和约束自我欲望;希腊神话典故中的神是高度人格化的神,率性而为,有着“好斗”的性格和“战争足万物之父”的观念,他们的战争不仅仅有善恶之战,还有诸神为了一己的欲念,互相厮杀而挑起的战争,他们崇尚力量,而不是德行。中国向来推崇社会高于个人的价值观念——个人的价值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上,中国人表现出一种趋同性;西方社会则强调个体欲望、奋斗和满足,社会为个人而存在,强调个人的独立性。

2.加深对中西方文化中对动物的理解

在中国文化典故中牛是力大无比、性格倔强、任劳任怨且乐于奉献的形象。在西方文化典故中,马是力量和速度的象征。因此相同含义在中西表述上有所差异,例如as strong as a horse(力大如牛)、work like a horse(老黄牛)、talk horse(吹牛)、 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but you cant make him drink.(牛不喝水强按头);龙在中国的文化典故中拥有崇高的地位,中国尊“龙”为祖先而自喻为龙的子孙、龙的传人。龙在西方文化典故中则是凶猛而具有不祥之兆的妖怪,to sow dragon s teeth(埋下祸根),因此“四小龙”译为“four Asian lions”。

3.增进对宗教信仰差异的理解

在中国文化历史上,佛教有着重要地位,在典故中都有体现,例如“回头是岸”“大慈大悲”“借花献佛”“立地成佛”等。从西方文化典故中可以了解到基督教在西方特别是英美国家的显著影响,例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go to hell ”(下地狱)、“to raise Cain”(惹恼该隐,大发脾气,找麻烦)、“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一贫如洗)、“ Judas kiss” (犹大之吻,喻口蜜腹剑)、 “a daughter of Eve”(夏娃的女儿。泛指女人)、“as wise as Solomon” (像所罗门一样聪明,指智慧超群者)。

(三)提高英语学习兴趣。了解西方文化典故对英语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大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英语典故神秘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自己想要了解的相关背景知识,学习兴趣的提高使认识能力和接受程度大大提升。例如,当代阿巴贡这一典故出自法国莫里哀的喜剧《悭吝人》。其中主人公阿巴贡视钱如命、生性多疑,舍不得说赠你一个早安,而说省你一个早安,后成为吝啬鬼的代名词。学生对这一典故产生好奇,会了解到他与葛朗台(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夏洛克(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乞乞科夫(果戈理《死魂灵》)并称为欧洲文学“四大吝啬鬼”。这些对于学生英语学习和文学修养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英语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学科,大学生已经掌握了英语词汇、语法的架构,需要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化典故,对培养跨文化意识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够帮助他们体会英语学习的乐趣,架构西方历史、文化、社会知识,感受英语的魅力,并能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曾钰成.英语词源趣谈[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1.1.

[2]熊苍彪.英语文学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应用[N].中国科技报,2014.

[3]蒋磊.英汉习语的文化对照与对比[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4]李永刚,李晓文,王桂荣.高校学生英语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M].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

2019苏州市职业大学研究性课程“西方文化典故与大学生英语学习关联研究”SZDYKC-190304。

猜你喜欢
典故英语学习来源
将来吃鱼不用调刺啦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试论《说文》“丵”字的来源
刍议农村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
微信对大学英语学习的辅助作用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关于『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