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学概论》的发展历程

2020-06-29 07:57丁海斌颜晗
北京档案 2020年6期
关键词:档案学

丁海斌 颜晗

摘要:《档案学概论》作为档案学的核心理论著作和核心教材,其产生、发展和不断进步在中国当代档案学史中具有重要意义。从近代、当代初期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准备,到20世纪80年代的《档案学概论》的奠基,再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缓慢发展,以及21世纪10年代的酝酿突破,《档案学概论》的发展历程成为中国档案学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随着中国档案学的新的发展与跨越,《档案学概论》的建设也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档案学 档案学概论 档案学基础理论

Abstract: Introduction to Archives is the core the? oretical work and core textbook of archives. Its emer? gence, development and continuous progres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contemporary ar? chives in China. From the preparation of basic theo? retical research on archives in the modern and early contemporary period, to the foundation of Introduc? tion to Archives in the 1980s, to the slow develop? ment in the late 20th and early 21st centuries, and the brewing breakthrough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de? velopment of Introduction to Archives has become the true portrayal of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ves in China. In addition, with the new development and leapfrogging of Chinese archives, Introduction to Ar? chives will surely usher in a new stage of develop? ment.

Keywords: Archives; Introduction to Archives; Ba? sic theory of archives

一、引言

《档案学概论》是中国档案学教育和培训所使用的核心教材,是中国档案学发展的标志性成果(见表1)。它的发展过程与中国档案学的发展过程息息相关,并具有代表意义。

多年以来,关于《档案学概论》的编写问题,是中国档案学界关注度较高的问题之一。当代档案学者吴宝康、陈兆祦、丁永奎、李培清、陈贤华、武重年、谭琤培、冯惠玲、胡鸿杰、寒江等都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探讨,探讨的重点在于《档案学概论》的编写宗旨、功能、结构、内涵等,而对《档案学概论》的编写、出版的历史总结的研究略显不足,目前主要有金璐的《谈〈档案学概论〉30年的演变》一文。[1]本文试就“中国《档案学概论》的发展历程”做进一步的探讨,阐明得失,以利发展。

二、准备阶段

(一)近代中国档案学

中国的档案学发端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它的产生主要以提高机关工作效率为目的,以机关文书工作、档案工作为直接研究对象,以西方国家档案学、图书馆学及中国古代档案学思想为主要借鉴对象。虽然这一时期的档案学属于初创时期,种种局限性是必不可免的,但客观地说,近代中国档案学研究成绩斐然,涌现出以“十三本旧著”为代表的百余种学术著作,蔚为壮观。其中,以应用性研究为主,兼之处于初创期,尚无出现今日《档案学概论》之可能,但从以下两个方面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第一,已经有了“档案学”的概念。在近代中国档案学论著中已经出现“档案学”这一名词。如沈兼士在总结1922年以来北京大学整理明清档案的经验时说道:“……这样做法是不易将档案整理出一个系统来的,档案学更是没有成立的希望。”1935年,滕固在《档案整理处的任务及其初步工作》一文中说:“用科学方法处理档案,有叫做档案学(Archivswesen)的学问,在欧洲也是近百年来发达的事。”[2]龙兆佛则希望档案学的学科地位尽快得到提高,他说:“目前关于此问题之学理虽然尚是空乏,但我相信至多十年之后此一问题之学理必可发展成一种专门学问,档案学一名词必可成为与图书馆学相对等之名词。”[3]殷钟麒对开展档案学研究,提出了诸多想法:“(甲)全国档案人员从速组织档案学会于首都,各省市设置分会,团结联络,研究档案学术,创造科学法则;有发明贡献者,奖励倡导之。同时欢迎全国学者专家及图书馆界加入研究,共襄斯举。”“(乙)中央各机关及省县政府,设立档案研究会,由每一机关之各级长官及档案文书工作人员组织之,聘档案学者专才指导。定期召开会议……”“(丙)书刊为传达文化之媒介,研究学术之津梁,欲使档案发扬光大,须借书刊之力,以达成功之路。有系统著述者,出为专册;发行档案刊物,广为讨章杂志,辟专栏记载,吸引研究兴趣”“(丁)档案不能树立鸿沟,闭户造车,仅凭理想与经验之发现,实感不足,如图书管理,工商管理等,凡足供档案之取法者,无不尽量采集,借助他山英、美、俄、法、德等国之档案,人才培养,行政措施,技术运用,工具设备,各方面莫不具备科学之法则,应由档案处或档案学会遴选专才出国考察实习,以作改革我国档案之凭依;同时中外图书馆事业,亦派员考察,以资借镜。”[4]这些想法说明他已经有了档案学是一门学科的概念。

第二,已经有了旨趣相近的著作。在近代后期,出于教学、培训等需要,已经出现了和当今《档案学概论》旨趣相近的总结性著作,如1949年5月由重庆私立崇实档案学校出版部出版的殷钟麟的《中国档案管理新论》,全书的内容分为“绪论”“行政”“办法”,涵蓋了档案与档案管理之“定义”“档案的作用与历史”“行政管理之组织与人事制度”“业务管理方法”等方面,颇有些概论之意味。此外,徐望之的《公牍通论》也颇有“公牍概论”的味道。许同莘的《公牍学史》也属于基础理论研究范畴。

总之,近代中国档案学的研究范畴虽然还很狭窄,但学者们多为笃行之士,他们“本其缜密之思虑,运用科学之原理”,[5]故所著之书水平颇高,为后来《档案学概论》的编写做了重要的准备工作。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档案学概论》的编写准备工作

1952年11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受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宣传部委托而举办的档案专修班正式开学,正式开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档案学高等教育历程。此后,在中国档案高等教育和档案学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学者们开始了档案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开始了具有概论性质的档案学著作、教材的编写工作,这些工作为日后《档案学概论》的编写、出版工作做了重要的准备工作。

在《档案学概论》正式出现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做了一些理论研究上的准备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部著作上。

一是1960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总结、归纳开办档案专业以来研究成果,撰写了供内部讨论用的《档案学基础(初稿)》。全书共分为九编,分别是:中国档案工作的历史;文件材料是补充党和国家档案基地的源泉;档案工作的组织领导;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和统计;档案的利用;技术档案工作;档案文件的汇编;影片照片和录音档案工作;档案的保管。

二是吴宝康教授的《档案学理论与历史初探》,它先于1982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内部出版,后于1986年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全书共4部分,20讲。主要内容包括: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领袖有关档案工作的言论与实践活动的初步总结;档案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特点以及我国档案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档案学研究的基本特点,档案学及各分支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起源、性质、作用和特点,“以利用为纲”的问题,集中统一管理原则等档案学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

以上两部著作与后来编写、出版的《档案学概论》在内容结构上还相去甚远,但作者的用意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是清楚的。如吴宝康教授较详细地讲述了这个过程:“设置档案学概论课并编写出教材,应该说这是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的宿愿。早在1958年上半年,我系就在第一届本科开设了档案学理论与历史课,由我讲授,并编写了讲授提纲。当时这门课也叫做档案学概论或档案学史。其后在1958年至1959年的教改中,丁永奎同志讲授了档案学概论,并编写了讲义。1978年,随着中国人民大学的恢复,历史档案系也得以重生,也促使我产生历史的紧迫感。于是在1981年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写出了初稿,定名《档案学理论与历史初探》,这为1982年招收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学位课程的教材。与此同时,为在本科加强档案学基础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再次设置档案学概论。”[6]

三、奠基阶段

“档案学概论”这门课程及其相关教材,奠基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这一时期(1985—1989)集中出版了多部名为《档案学概论》《档案学基础》的著作。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档案学本身的发展之外,直接原因是1984年教育部通知全国高等院校,要求各专业学科都要开设关于本门学科的“概论”课。1985年,国家教委将“档案学概论”确定为高校档案专业基础必修课。“1985—1990年高等学校档案学专业教材编选计划”以及其补充计划是《档案学概论》编写的直接动因。在这一时期出版的《档案学概论》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三部。

一是1987年9月,由全国12所高校联合编写,由赵越担任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档案学概论》。该书以“档案学”为研究对象,作者在“绪论”中写道:“档案学概论是档案学的反思学科。”“档案学概论是对档案学的概要论述,它的对象自然是档案学本身而不能是档案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对档案、档案工作或档案事业、档案馆的全面介绍。”[7]基于这种认知,该书以档案学本身为研究对象,分为以下八章:建国前档案学研究回溯;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档案学;档案概论;档案工作的科学组织;档案学研究的指导思想与方法;档案学与相关学科;档案教育与宣传;档案学研究的发展。

二是1988年1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吴宝康任主编、和宝荣和丁永奎任副主编的《档案学概论》。编者以“档案学概论是一门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课”为出发点,全书分为档案、档案工作、档案事业、档案学四编。这样的结构设计内容全面、简明清晰,顺序合理,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正如作者所言:“我们把档案学概论这门课是作为档案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课来建设的……具体说,档案学概论是档案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课,是本专业各门课程中的高层次的基础课、带头课、入门课。”“采取先从档案讲起,再讲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最后才讲档案学。我们认为这样比较容易被青年学生接受和消化。”[8]这样一个全面而严谨的结构获得了成功,为后来多版《档案学概论》所沿用。

三是1989年出版的任遵圣主编的《档案学概论》,作为高校文科教材,是我国第三部公开出版的档案学概论性质的专著。该书分三编十章:第一编论述了档案学相关基本问题;第二编论述了档案形成、管理、利用三大规律;第三编论述了档案事业管理、档案政策与立法、教育与人才管理以及新技术革命与档案管理现代化。相较于前两版,任版教材更注重哲学在《档案学概论》建设中的指导作用,认为哲学是科学研究之母,作者始终坚持:“作为《档案学概论》所叙述的对象,应该是从具体的现象中经过抽象、去掉一些表面的现象,次要的矛盾,抽出其具有本质特征的内容。”[9]

总之,成书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多部《档案学概论》,以高校教材为主,它们是高校“概论”课教材首批的拓荒之作,起到了奠基的作用。这些教材中,以人大版和辽大版《档案学概论》影响最大,特别是人大版《档案学概论》具有更为持续深远的影响,成为这一时期档案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四、緩慢发展阶段

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档案学概论》的快速发展和奠基期之后,20世纪90年代成为了一个沉寂期,在10多年的时间里,没有新版《档案学概论》出版。

进入21世纪,《档案学概论》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01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由冯惠玲、张辑哲主编的教材《档案学概论》。作为21世纪档案学系列教材,该书一经出版便引发了多方关注,随即被多所高校选为档案专业指定教材。

同为人民大学编写的《档案学概论》,该书既是对吴版《档案学概论》的继承,也是对其的发展。关于继承性,作者在其“后记”中总结了三点:“一是总体定位。将《档案学概论》仍然作为档案学基础理论课程来建设,而不是将其作为档案学各分支学科的概要综述。一方面,它的内容涵盖档案、档案事业、档案学的主要理论范畴,可以作为档案专业本科学生的入门课教材;另一方面,我们力求论述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使研究生、档案工作者、研究者也能从中得到较为系统的知识、观点、论据和资料,受到一定的启发。二是基本框架。仍然是先分编,再分章节,以期结构明晰……总体分为档案、档案事业、档案学三编。三是本书涵盖了一部分理论和知识性内容。”关于该书编写的指导思想,作者写道:“第一,对档案学基础理论作较为全面的介绍和论述;第二,反映国内外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第三,架构简洁,合乎逻辑。本书作者坚持以扬弃的精神对现有理论进行梳理、表述。”[10]

在21世纪最初的十余年里,这一版《档案学概论》呈现出一枝独秀的局面。这一方面说明人大版《档案学概论》的影响力巨大,特别是国家教育部将其确定为“十五”规划教材,许多学校按规定要使用教育部规划教材;另一方面也说明整体上《档案学概论》的编写处于一个低潮期。

五、酝酿并有所突破阶段

历史总是经历有高潮和低潮,学术发展也总是有高潮和低潮。21世纪10年代,档案学在其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原因的作用下,正在进行新的变革,《档案学概论》的编写工作也在酝酿较大的突破。就其内部原因来看,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40年的发展本身已经为档案学新的突破提供了准备和条件,也产生了学术突破的强烈要求;就外部原因来看,信息化的发展对档案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在思考电子档案(数字档案、数据档案)及其管理的同时,也在新的科学技术条件下、新的档案与档案管理形态下,对档案学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新的反思,促进了学者们对档案学的一些根本问题进行新的思考。这些思考,必然反映到《档案学概论》的编写中来,21世纪10年代这10年,正处于档案学大突破的初期阶段,突破已经发生,而更大的突破则在酝酿之中。

就《档案学概论》的编写工作而言,这一时期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辽大版的《档案学概论》和上大版的《档案学导论》上。

(一)辽大版的《档案学概论》[11]

辽大版的《档案学概论》是由笔者主持编写的,由笔者、方鸣、陈永生担任主编,是由笔者担任总主编的《新体系档案学系列规划教材》中的领纲之作,也是笔者发起《新体系档案学系列规划教材》编写工作的最初的动因。

笔者从事“档案学概论”的教学工作已经有30年的时间了。在这30年的时间里,深深地感到《档案学概论》的编写对中国档案学的重要性,也深深地感到其理论水平提升的迫切性。近20年来,结合“档案学概论”的教学工作和教材的修改工作,笔者进行了不懈的相关学术研究,有了一些理论上的创新,主要工作在金璐的《谈〈档案学概论〉30年的演变》一文中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12]因此,辽大版的《档案学概论》虽然在结构上还是采取“档案、档案工作、档案学”这样比较传统的概论结构,但在具体学术内容上是有所创新的,如在档案起源、档案定义、档案的价值与作用、档案工作的存在形式与形态、档案工作时空等问题上都有所突破。该书在一定范围内也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辽宁大学、河北大学等多所高校采用它作为档案专业教材或辅助教材。当然,在一些相关场合中,笔者公开承认:该书还有不少缺陷和不足,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二)上大版的《档案学导论》

上大版的《档案学导论》是在长期教学中逐渐形成的,也具有明显的“概论”性质。作者在“后记”中写道:“‘档案学导论课程最初开设是作为上海大学档案专业基础课。‘档案学导论的授课对象为大学本科一年级新生。课程定位是:一门兼具综合性、入门性、前沿性的课程,着重介绍档案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以及档案学与档案事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13]虽然定位上与《档案学概论》非常接近,但该书命名为《导论》,自然也还有与《概论》有所区别的意思。作者强调“基础性、前瞻性、引导性”,[14]应该是表达了与《概论》区别的意思。该书在内容结构上与传统《档案学概论》有较明显的不同,它以“档案资源论”“档案事业论”“档案职业论”“档案思想论”“档案文化论”“档案社会论”等为主要框架,确有自己的特色,也透出求变的想法。总的说来,该书结构新颖,内容较为扎实,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这里顺便提一下:中国台湾政治大学图书资讯与档案学研究所薛理桂教授也在1998年和2004年出版有《档案学导论》一书,是中国档案学界仅有的两部《导论》之一。但在内容上两者差别较大,薛版《档案学导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档案事业(第二章至第四章)、档案管理工作(第五章至第九章、第十二章、第十四章至第十六章)、档案工作者与档案用户(第十一章与第十三章)以及档案工作的现代化(第十章)。”[15]该书“较多的篇幅是在介绍档案管理的具体工作环节,其内容更侧重于档案管理实务的具体方法与应用,取名为《档案学导论》容易给读者一种名不副实的感觉。”[16]

六、结束语

时光进入到了21世纪20年代,历史为中国档案学新的突破性发展提供了必备的条件和充足的养分。首先,中国档案学经历了70年的发展、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为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其次,经历了近30年社会信息化浪潮的洗礼,为档案学的新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条件;第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在近几十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为档案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整体学术环境。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档案学在下一个十年会有较大的突破,《档案学概论》的编写工作也会在下一个十年有较大的突破。

注释及参考文献:

[1][12]金璐.谈《档案学概论》30年的演变[J].档案,2017(1):9-16.

[2]中國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时期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资料选编[M].北京:档案出版社, 1987:595.

[3]龙兆佛.档案管理法[M]//《档案学通讯》杂志社.档案学经典著作(第二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352.

[4]殷钟麒.中国档案管理新论[M]//《档案学通讯》杂志社.档案学经典著作(第二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773-774.

[5]殷钟麟.中国档案管理新论·高序[M]//《档案学通讯》杂志社.档案学经典著作(第二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671.

[6][8]吴宝康.档案学概论·序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1,4.

[7]赵越.档案学概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1.

[9]任遵圣,包世同,保自澄.档案学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12.

[10]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90.

[11]丁海斌,方鸣,陈永生.档案学概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2.

[13][14]金波.档案学导论·后记[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8:403,404.

[15][16]刘琳,周铭,朱少禹.台湾地区档案学的力作:薛理桂著《档案学导论》评介[J].档案,2016(6):17-18,19.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档案学
中国档案学会 浙江省档案学会“深入践行‘三个走向’”学术征文获奖名单揭晓
《1949年至1966年的中国档案学》
丁海斌主编《档案学概论》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历史追溯与革新路径:中国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特征阐释
关于档案学会工作的几点思考
历史主义是档案学不变的灵魂和宗旨
——《魂系历史主义——西方档案学支柱理论发展研究》述评
档案学学科入门指导课程专题设计探讨
简论档案学元理论研究
省档案学会六届二次常务理事会议在南京召开
浅谈档案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