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丰电磁:从简陋厂房到国内三甲的蜕变

2020-06-29 07:53李宝乐张景阳
科学之友 2020年6期
关键词:刘鹏电磁厂房

李宝乐 张景阳

2020年2月,包头市威丰电磁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下简称威丰电磁)生产车间内一派繁忙,4万多平方米的宽大厂房内,300余名戴着口罩的工人正在加紧生产一批高磁感取向硅钢,以便及时地供应给变压器厂家。目前,威丰电磁年产能达8万吨,并完成了15万吨年生产能力的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国内首家连续稳定批量生产取向硅钢极薄带的新材料供应商。

威丰电磁综合管理部部长李源介绍:“自2月3日以来,企业管理人员实行弹性工作制,一线工人也全力做好疫情防护措施,虽然病毒无情冷漠,但我们投入生产的热情却丝毫不减。”

靠自己,厚积薄发储能量

威丰电磁位于包头稀土高新区机电园区内,它曾凭借自主研发的0.26毫米厚度的取向硅钢成品,突破了酸洗去除玻璃膜底层及绝缘涂层这项制约生产冷轧取向硅钢薄带的技术瓶颈,实现了产品的闭环生产。

作为我国西北地区唯一一家拥有取向电工钢生产线、从事高性能电工钢研发与制造的民营企业,威丰电磁成为国内取向硅钢生产行业的关注焦点。然而,就在十几年前,威丰电磁还是一家只有简陋厂房、区区20多名工人的小企业。举步维艰之中,威丰电磁创始人刘鹏带领团队,依靠技术创新和一份执着,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创业之旅。

取向硅钢是一种生产工艺复杂、制造技术严格而又用途广泛的重要材料,随着需求的不断增长,价格日益走高。2007—2008年,其价格疯涨至每吨4.6万~4.8万元。

2007年12月,刘鹏正式成立公司、建立生产线。“当时我们根本没有厂房,只能租用包钢下属一个带钢厂的车间,依靠他们的技术家底建立生产线,厂房简陋,人也不多。”刘鹏回忆说。

缺技术、缺人才是当时制约企业发展的症结所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公司技术团队将以老带新培训员工和生产设备的研发制造放在首位。

公司副总经理刘宝志回忆说:“2013年之前,我们几乎没有什么正式的产品,简陋的厂房和落后的生产线,根本达不到市场要求。那时我们也很急,新厂房刚封顶,玻璃还没装完,我们就迫不及待开始安装设备。”

2013年6月,公司第一卷钢下线,同年底,单月产能达到近800吨。到2014年,产能进一步提升到每月1 200~1 500吨,2015年,最高产能突破每月2 000吨。

“尽管最初几年的连续投入不见效益,但是事实证明,这样做是值得的,我们理解为是一种厚积薄发。”刘宝志说,“这些工艺和设备都是我们自己摸索出来的,这才是我们创业的最大资本。”

谋创新,生产线另辟蹊径

刘鹏很清楚,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核心技术就是生命之源。2015年6月,威丰电磁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一德签订协议,在威丰电磁建立了包头市首家民营企业院士工作站,立志在技术研发方面跨入同行业顶尖门槛。

“在市场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任何企业都渴望扩大产能,我们也不例外。然而,扩大产能靠什么?除了资金,更需要技术的支撑,因为我们需要的是具有长久生命力的生产线,而这也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刘鹏说。

在威丰电磁决定建立双生产线后不久就遇到了困难。刘宝志说:“高温退火是一道重要工序,如果每年要达到5万吨产能,我们的生产线还要再增加30多个罩式炉,但要投资3亿多元,当时的威丰电磁总资产才2亿元。”

面对诸多难题,刘鹏和技术团队有了新点子:环形炉做不起,就做成隧道炉。这次,院士工作站帮了大忙。2016年3月,隧道炉点火,6月产出合格成品。

缓上市,在新目标上蹚路

公司步入正轨后,具备了上市的条件。上不上市?这个问题成了威丰电磁面临的新抉择。“先赶超,做到国内三甲,再上市。”刘鹏作出了这样的决定。

2016年8月,威丰电磁投资2.1亿元,开始了第三期项目的建设。

刘宝志说:“我们在一片荒地上建厂房、硬化路面,即便是冬天土建也没有停工,到2018年5月,三期工程全线竣工。这也使得我们两个厂的单月产能突破5 000吨,最高一个月上了6 000吨!”

目前,威丰电磁年产能8万吨,正式步入国内同行业三甲,同时占据了民营企业的榜首。

随着在取向硅钢极薄带技术研发中不断取得新突破,威丰电磁又确立了新的研发目标。“在HiB钢方面有一个突破、推进稀土在取向硅钢中的应用、明确磁场退火对取向硅钢性能的影响,这是我们近期要实现的三个目标。”刘宝志说。

从公司创立之初的几个人、一间简易的厂房,到今天拥有15项专利、填补国内技术领域空白的生产线,威丰电磁完成了华丽转身,但是刘鹏与其团队的创业之路还远没有结束。

猜你喜欢
刘鹏电磁厂房
军用电磁屏蔽方舱的电磁屏蔽效能测试研究
新时期配电运检工作的优化策略研究
爸妈腿脚不好, 当心这个病
电磁频谱战在悄然无息中激烈展开
航空发动机大型工业综合厂房消防特点与措施
把甜蜜带进厂房
局长多说一句话
曲线运动模型的竞赛题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