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画派小览

2020-06-29 07:55嫣文
检察风云 2020年10期
关键词:石鲁黄胄画派

嫣文

何海霞《西江石壁》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赵望云、石鲁、何海霞、方濟众等六位画家怀揣着各自的理想,不期而至地相聚在长安城。赵望云德高望重,质朴苍茫,很早就用高雅的国画来反映民生疾苦。石鲁一枝独秀,大破大立,浓缩了炽热的时代风云。何海霞则以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纯正的中华品格唤起人们心头的民族自尊……

这六位长安画派的代表人物,在长期的写生实践中,潜移默化地使自己的创作走向成熟,树立了时代的典范。追溯“长安画派”的出现,它作为一个艺术流派而被社会承认,是始于1961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习作展览会,距今已59年。那次的展览在北京城里引起强烈反响,从而成为当代中国画坛上的一桩历史事件。从历史角度看,“长安画派”的称谓,源于展览后《人民日报》以《长安新画》为名的评论文章,不仅形象地代表了六位画家的艺术面貌,而且像一种荣誉一直伴随着、激励着他们前进。王宁宇先生的文章《论“长安画派”》,论述了“长安画派”所处的时代背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客观地解答了人们对此画派的历史疑问。可以说在中国近现代画坛中,“长安画派”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强烈的时代精神,以独特的面目和磅礴的气势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今天,我们就以“长安画派”的几位代表,来介绍其画艺功底。

赵望云:奠定基石

赵望云(1906—1977)先生,可以说是“长安画派”的开山鼻祖之一。他的一生致力于中国画创作,对生活的写实感,画风质朴浑厚,骨高气雄。他的早期作品,很重视捕捉人物的神态感情,所绘形象生动,韵味无穷。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他的笔墨趋于成熟,不论随意挥洒,还是精求工致,都能形神兼备。

早期的赵望云,曾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文物处处长等职。1932年,赵望云开始担任上海中华书局编辑,1933年至1935年任天津《大公报》旅行记者,1933年在河北农村写生,作品在《大公报》连载。此后的生涯,他曾在山东、江苏、浙江、河南、河北等地农村写生,作品描绘的大多是抗日战争时农民的贫苦生活。抗日战争期间,他和老舍在武汉创办《抗战画刊》,后深入西南、西北各地旅行写生,在西北风土人情影响下,形成简括淡远、朴实含蓄的独特艺术风格。

在“长安画派”中,著名的画家黄胄、方济众、徐庶之都是赵望云门下弟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石鲁多次深入西北各地及陕南秦岭林区、三门峡水库工地,创作了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感的作品。他提出了画派的灵魂思想是“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自此开创“长安画派”。游历祖国山河的经历,使他在写生实践中收获了很大的功力。作品《杏花春早》是由赵振川(赵望云之子)补题,其中简要描述了此画的创作背景,说到了其父在华阴库区艰苦劳作,在繁重之余依然乐观向上的一种生活感受。画面略显苍茫之感,但笔法尽显水墨景观与生态。

此后,他根据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对国画传统的笔墨表现方法进行了各种探索和创新。他的作品题材大多来源于人民生活和自然景观,反映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绘画作品相当丰富,有描写农民、工人、各少数民族的劳动生活、农村的田园风光、塞外的辽阔草原、终年积雪的祁连山、风沙弥漫的戈壁滩、三门峡水利工程、宝成铁路建设工地、南海之滨、西北高原,凡是他足迹所到之处,都保留有他反映祖国风貌的佳作。

石鲁:灵魂先驱

“长安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石鲁,是画派的中坚力量。石鲁(1919—1982),原名冯亚衍,四川人。他的名字由来,是因崇拜清初大画家石涛和现代革命家、文学家鲁迅而改名“石鲁”。

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展人郑艳曾讲述:“20世纪40年代,石鲁在延安工作,此时的石鲁是一位充满理想的美术工作者,在延安他搞了很多版画创作,还接触了油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延安岁月对他的艺术发展也提供了持续的吸引力和力量。”在石鲁20世纪50年代的写生和创作时期,多侧重于画面的叙事性。这源于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是深受苏联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绘画情节性、戏剧性的影响而产生。20世纪60年代他开始探索新的表现技法,融入抒情的意味,可以说是画坛在素养与才情上兼备的一位灵魂画家。

赵望云 《杏花春早》

黄胄《民族大团结》1982年作

石鲁的用笔粗犷狂放,作品具有强烈的个性,他的画朴拙浑古,气势磅礴,作品中有一种“威力”。他善于用绘画表达自己内心的焦虑和紧张,兴奋和向往,将自己的情感与精神融进画中,因此他的画能真正打动观者。作品《印度舞女》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时,他前往埃及等数国写生,写生所得曾经多次出版。在《印度舞女》的画面中,印度舞娘的舞姿婀娜,动态十足,堪称石鲁人物画经典之作。

然而,受时代的影响,1965年石鲁患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住院,直至1969年底都没有动过画笔。次年他被放回家中等待处理,获得了短暂的自由,开始拿起画笔进行创作。至1973年,石鲁被聘为陕西省美术创作组顾问,辅导创作。他被压抑的灵感在20世纪70年代前期集中得到释放,进入他画家生涯创作的又一次高峰。石鲁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我想画家的立意,就是为时代代言。”

石魯《荷田玉暖》

黄胄:青出于蓝

黄胄(1925—1997)被当今画坛称为画驴名家,这得益于恩师赵望云是个画驴高手。黄胄在1943年拜赵望云为师,当时的绘画功底已经很不错,赵望云才愿意指导他的。

当时的赵老在艺校任教时,除了人物画外,对动物的描绘也有新法,赵画的毛驴造型准确、笔简墨润,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得了一个雅号叫“赵望驴”。黄胄便在其教导下,技艺越发精进,画驴更是得心应手。后期的黄胄,更是能独立门户,可见其画艺上的超群与天赋。

“黄胄”其名由来,也十分励志。在初中的一次体育比赛,他获得了一面锦旗,上面写有“炎黄之胄”四字。后来经过语文老师的讲解后,他立志做有为的炎黄子孙,遂取名“黄胄”。

黄胄善于运用速写的表现手法来抓住人物特征,线条粗犷迅疾、流畅有力,风格奔放,生活气息浓郁。黄胄先生的作品,其实去掉了许多烦琐的细节,突出了人物的生动性和笔墨的自由流畅,弥补了严格写实给水墨人物画带来的弊端。

他的作品《民族大团结》,画幅足足有36平尺,与其1959年为人民大会堂创作的作品为同一主题,表现的是“爱我中华”的宏大主题。20世纪70年代末,黄胄再赴新疆,重新汲取灵感,至20世纪80年代后,进入新的创作盛期。画中的“丰收”场面,也不仅仅是一个劳动者欢聚的场景,更是一种胜利、和平、安宁,收获新生活的开始,这种以画代入的画中语言,传递给人们的是一种希望的色彩。

何海霞:三杰之一

何海霞(1908—1998),生于北京一个满族家庭,初名何福海。父亲何子元靠写字生活,他幼年随父学习书法。他和赵望云、石鲁合誉为“陕西三杰”,共同创立“长安画派”。他1935年为张大千入室弟子,颇得器重;1936年曾与齐白石、张大千合开画展,崭露头角。他常与石鲁、赵望云结伴,深入豫陕边区,亲历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象,以写生之景,融入自身的感受,以全新的审美样式,表现胸中意象。

他的山水入古而化,融合水墨丹青,颇得大千秘奥;构图能迭出新意。何海霞的作品中,小青绿、大青绿、金碧、泼彩、泼墨和水墨浅绛,早已高度娴熟地融为一体,水乳交融,天衣无缝,而且相得益彰,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和谐的统一。作品《西岳太华》创作于1964年,属于全盛时期的创作,由何老亲自题签。画面中以泥金敷色的云彩,可腾可驾,扶摇直上九天。何海霞细路山水又敷以重彩的难得一遇,观之可见斗转星移,尽显画里乾坤。

总之,“长安画派”自诞生之日起,从这些代表画家中可以窥见其艺术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几十年来,在赵望云提出的“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精神传播下,各时期的“长安画派”画家一方面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苦练基本功,另一方面又深入到生机勃勃的现实生活中去。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猜你喜欢
石鲁黄胄画派
如虎
——黄胄画猫贺岁展
黄胄作品选
威尼斯画派——文艺复兴最后的辉煌
石鲁的画——随笔欣赏
石鲁用意之道
狂狷石鲁
“石鲁”是如何诞生的?
长安画派去掉“枷锁”
长安画派“冷场”了?
黄胄和毛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