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法思维下对中国土性社会的凝视

2020-06-29 07:48聂书昕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7期
关键词:费孝通

聂书昕

摘  要:作为中国社会学巨匠,费孝通先生有关中国社会的系列著作打破了国人在思维方面的西方定式,激发了无数中国人对乡土社会的情感共鸣。本文将采用图表法的形式对费孝通先生系列书目中有关中国农村社会的经典阐释做一定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人的土性进行探讨。最终将结合实际事例对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的具体形态做一定分析。对费老作品的总结不仅仅是对其学术思想的传承,更多的是从其带有历史维度的分析中汲取走向未来的力量。

关键词:费孝通;土性社会;图表法

一、问题提出

在费孝通先生的系列作品中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他对农村社会与乡土情结的厚爱,且在很多著作中亦突出描绘了农村社会的结构关系。那么如何在这些庞大的作品系统中找到中国土性社会的样貌和形式呢?又如何解释中国人是否土的问题呢?中国目前的农村发展是否出现回归的势头呢?下面将通过图表法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阐释。

二、具体分析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1]

——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一)生于土:中国社会的土系构成

1.《江村经济》:扩大的家庭构成

费孝通先生在《江村经济》的第三章就对农村社会的家庭形式开始描写,分别从经济、政治和宗族延续等功能阐释了农村地区家庭承担的角色。“社会职能逐代的继替。虽然,在生物学上一代代的个体是要死亡的,但社会的连续性却由此得到了保证。”[2]在费老看来,对于农村地区的家庭而言,“传承”是其存在的唯一意义,家庭的功能在于通过两性和生育完成对先业进行继承。家庭作为社会团体缔结的最小单位,承担的分工和作用却带有全体社会功能的属性,对于相对闭塞的农村社区来说更是如此;从这一点讲,农村社会在有意的扩大家庭的功用。表1将对农村地区家庭承担的功能做一定总结。即农村社会家庭功能被分为基本功能、辅助功能与基本样态。其中基本功能包括两性与生育,辅助功能包括人口控制、投入产出、教育、婚姻及其他例外功能;基本样态则是对人类学家默多克《社会结构》的实例阐释,中国农村广泛存在的形式有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及联合家庭。

2.《生育制度》:社会三角与双系抚育

费孝通老先生想要通过《生育制度》一书向学界传达一个信息:生育制度绝非生育双方的简单决断,而是依托于社会情感构成的社会性行为;带有明显的地方性和阶段性,这一点对于农村社会亦是如此。(例如对剖腹产的态度和对胎教的重视程度在农村地区也发生了很大的改观)

在《生育制度》的众多探讨中,对农村社会投射最为明显的要数社会三角模型和双系抚育制度。社会三角全称为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主要探讨的问题包含两个层面:1.在婚姻缔造的家庭社会中,孩子作为游离于父母之外的第三方同其构成的社会三角;2.基于帕克“和动物比较来说,人所生活的世界不是二度而是三度”中有关“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探讨。这里费老直白性的指出了农村社会延续的根本所在。有关双系抚育的探讨则更多的从农村社会劳动分工的角度出发,对家庭具体的运作过程进行探讨,在这里要指出的是费老对双系抚育下的单系偏重现象所做的驳斥带有极大的启蒙性。图1是对生育制度的有关模型做的总结。

(二)长于土:依附于土地的各类制度

1.《皇权与绅权》:规范权威模型

费孝通先生在《皇权与绅权》中,对威权构成规范的整个过程做了详细的推导和解释,虽然整个推导过程被整体嵌套到了有关绅权在中国何以存在的解释框架中,但是费老却道出了权利和规范的本质性关系:“在一个变动很少的社会中,从实际经验里累积得来的规范时常是社会共同生活有效的指导。……社会威权的另一面就是人民的悦服。悦服的原因是在从此可以获得生活上的满足。社会结构不变动,规范成了传统,以往的成效是规范取信于人的凭借。”[3]即规范带来了权威,而权威也在螺旋式深化的过程中反向推动着规范。图2是对该模型具体运转机制做的补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乡土社会一个很大的特性:采用轮回循环的方式为权威铺设提供合理理由,使得身处农村社会中的个人在潜移默化中就陷入农村的价值构建中。

2.《反思·对话·文化自觉》:敬惜字纸

费孝通先生在这篇带有自传式总结的论文中曾提到农村社会一个很有趣味的现象,而这也正是促使农村地区对知识神圣性塑造的体现。当老祖母采用迷信式的手法将保存完好的信纸丢到火炉中焚烧时,费老表示不解;但祖母只告诫他四个字:敬惜字纸。“我长到了老祖母的年纪时我才明白‘敬惜字纸的文化意义。纸上写了字,就成了一件能为众人带来祸福的东西,不应轻视。”[4]有关农村社会对知识的尊重程度在费老的《皇权与绅权》和《乡土中国》书中亦有体现。

作为傳送文化的重要实体工具,纸张这种稀有品之于农村而言犹如飞蛾之于灯光,在他们心里手不释卷的读书人是超脱于下里巴人的独特存在,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高端”存在。因此乡野中的两种人由于对知识的把控程度而备受尊敬,一类是掌握自然生物范畴知识的赤脚医生,一类是掌握规范社会范畴知识的教书先生,他们对于农村社会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

一提起费孝通先生,有很多人便会想到他在《乡土中国》中构建的差序格局模型,因为这道出了中国人(更准确的讲是农村人)得以立足安身的根本。在这里着重强调一点的是费老对差序格局由来的讨论;所谓以己为核心以亲疏远近为涟漪式扩散的人脉关系的前提是“伦”。“伦”一来强调对秩序的遵守,二来强调贵在分别,只有坚持这两点要义,差序格局才得以最终确立。

除了差序格局之外,费老还提出了一种与其遥相呼应却被学界略加忽视的格局:团体格局。团体格局的构成要素同林耀华在《金翼》中讲的平衡理论模型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5]而其遭受忽视的原因恰恰同中国人的乡土情结分不开,原因一是团体格局来自于带有西方意味的宗教团体对个人行为规范的控制,这在本质上同中国社会的运行机制有着不同;原因二在于对“团体”定义的囊括范围太过模糊,费老也曾采用“社群”一词替代团体格局,但他发现中国社会的集体式存在内涵过于丰富,小到家庭,大到国家,都可以被一个“家”字囊括,因此中国社会亦被称为“家本位”社会。

(三)归于土:人性的回归

1.《乡土重建》:乡村人才的归途

有关回归的主题贯穿《乡土重建》全书,但其中反映乡村人才回归的作品集中体现在《回不了家的乡村子弟》这一小节。“人才不脱离草根,使中国文化能深入地方,也使人才的来源充沛浩阔。”[6]中国乡野生产人才的功能也在现代资本世界的挤压中荡然无存,农村社会留不住人或许才是最大的麻烦;正如费老在文末犀利地指出目前的教育形式对中国现代化陡然增加了副作用。最为深刻的事例是农村户口同非农村户口的转移变迁问题,在现代社会格局中,一个依托三四线城市发展的农民想要改成非农户口很简单,但倘若再想改回农村户口却十分艰难。农村,不知从何时起也变成了一座象牙塔,成为人们怀念故土的存在,亦成为安放人性的最后一片乐土。

2.《江村经济》:学术回归

费老在晚年回忆自己的学术生涯时,最为感怀的莫过于《江村经济》“爆炸式”的成功,在不知不觉间引领中国社会学界向乡村研究方向的偏移,使得很多中国学者也开始关注踩在自己脚下的、养活自己长大的土地。虽然开弦弓村的形态不足以展示中国农村社会的全部样貌,但其对于学术研究方向的引导和新一轮有关社会学学理探究(个案研究,在之后解答西方学者质疑时提出类型研究,成为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知识)的意义又有哪一著作可以替代呢?

费老的《江村经济》第二大贡献在于在学术界中为社会科学冲出一条“活路”,这一点对中国而言意义非凡。费老采用一种看似不温不火的形式在朴素的描绘着一个中国小镇;但事实上,这种为中国学界发声的、隐晦的指出中国症结所在的写作思路也在同样反映着中国人的品性和品格:土性中的内敛和倔强。

三、实例探究:在资本世界里的“土气回归”

(一)社区治理的人口构成

近些年中国也开始逐渐关注农村社区的建设与发展,在政策制定中开始着力偏向乡村振兴。今年暑期前往内蒙古自治区N农村社区走访调研,从参与党建会议的人群中可以隐约感受到了这种趋势。参加会议的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都是老态龙钟的老人和忙里忙外的妇女,反而有很多的青壮劳力,面对村集体建设的讨论如火如荼,好不热闹。

在会议期间,也能够感受到国家对于农村地区建设下的功夫之深,在基层社区里也可以看到大块的电子触控显示屏,在大家的探讨中也能听到对近期潮流的追捧,例如对政府新政策的可行性讨论(当时参加会议时正在讨论农村社区采用积分超市的方式进行集体福利发放)。

(二)土地流转经营权:身份与金钱的新象征

在中国现代社会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中,最让人感到惊喜的一点是在这其中存在一种新趋势反向促进着农村的发展,那就是对于土地经营权的占有成为现代身份金钱的新象征。很多带有非农业户口的人在拥有充足的精力和金钱后,会选择一块土地,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来实现自己“有地”的梦想。

先前人的想法在于土地是根,是传统农业社会过活的最后希望。而后来在拥挤嘈杂的资本世界中拼搏的人们发现,土地是他们舔舐“伤口”、去除倦怠和安放心灵的江湖。在他们看来,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和几乎没有隐私的城市空间中跳脱出来,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私人领地,何尝不是令人羡艳的对象呢?

(三)信仰系统的重建

对于农村社区而言,重构信仰系统或许早已不太可能。但是近些年的一些实际经历却越发能感受到农村社会的“土”气开始回归。依旧以N社区举例,在此地原先存在着一处喇嘛庙,但在历史的侵蚀和城镇化回迁房买卖的过程中逐渐走向衰落。但在走访期间偶然发现喇嘛庙开始进行翻修,远远望去带有金顶的庙宇颇具有静穆的气氛,成为村民心中新的存在。

有关信仰系统重建的第二个表现在于对传统佳节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对族谱修缮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很多村里的村民赶着要重建家谱,对祖先祭祀的流程也很看重。以本地习俗为例,七月十五的鬼节要比八月十五的中秋隆重,羊肉价格翻番的同时依旧存在供不应求的状态;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来是对蒙古族传统的适应(蒙古族节日系统无中秋节一说);二来利用羊肉祭祀显得诚意深厚。

总结:

回到问题中来,中国人土吗?中国人当然“土”,因为土地是大自然恩泽的全部,是劳动和奋斗的源泉。就像莫斯曾對农业生产崇高的赞美那般:“善与幸福就在于此,在于克制下的和平,在于共同劳动与个别劳动相交替的恰当节奏,在于财富集中后的再分配。”[7]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在于对淳朴的幸福进行追求。在中国人的命运观里最要不得的两样东西是无所知而又无持守,而土地带给我们的正是规避这两样东西的至尊法宝,希望我们在费老的呼吁声中回归土地,当然也是从实际行动和价值认知上的回归。因为不论远古亦或未来,不论中国还是西方,没有土地,规则何来?

注释:

[1]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乡土重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54.

[2]费孝通.江村经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0-41.

[3]费孝通,吴晗,袁方.皇权与绅权[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19.

[4]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3):15-22+158.

[5]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乡土重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33.

[6]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乡土重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403.

[7]马塞尔.莫斯.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33.

猜你喜欢
费孝通
今天,为什么我们要怀念费孝通?
费孝通的十个文化洞见
吴文藻从不“顺便”
吴文藻从不“顺便”
吴文藻从不“顺便”
吴文藻从不“顺便”
揭秘杨绛夫妻与费孝通的三角恋
杨绛的“男朋友”
费孝通绅权与皇权的关系研究
费孝通学术思想史识认